统编教材选修: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二、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情感及其影响意义,提高写作水平。
【导入学习】
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自主学习】
一、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溢靖节,东晋大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二、文体知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三、问题思考
1.列举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点拨: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病可能更难以忍受。③“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2.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合作学习】
三、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 )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 )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 )自然,非矫厉( )所得( )。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尝从人事( ),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 ),当敛裳( )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 )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 )心为形役( ),奚( )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
③乃瞻衡( )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 )就( )荒,松菊犹存。携幼( )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 )容膝( )之易安。园日( )涉(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 )以流憩,时矫首( )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 )翳翳( )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④归去来兮,请息( )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 )亲戚之情话( ),乐( )琴书( )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 )于西畴( )。或( )命巾车,或棹( )孤舟。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 )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 )万物之得时( ),感( )吾生之行休( )。
⑤已矣乎!寓形宇内( )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 )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 )疑!
【应用学习】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行
①感吾生之行休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引
①引壶觞以自酌
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3.策
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振长策而御宇内
④蒙故业,因遗策
4.以
①家叔以余家贫
②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舟遥遥以轻飏
⑤聊乘化以归尽
⑥请息交以绝游
5.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悟已往之不谏
④求之靡途
6.而
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门虽设而常关
③时矫首而遐观
④鸟倦飞而知还
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
C.松菊,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松,象征坚强、刚毅、生命力;菊,象征隐逸、高洁、脱俗。古代文人常引松菊警世自勉或表达高洁的志趣。
D.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乙巳、丁卯、戊申等,并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但不用干支来纪时。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吏用来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也指称地位较高的官员。在本课中,长吏指小官。
B.“家”字一族常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叔”是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C.仲秋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被称为仲秋,也指八月十五中秋节。
D.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应用学习】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比长,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①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壬子,置御史台。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撒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
(节选自《明史·太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甓(pì):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B.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C.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D.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本义是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旧时也用来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B.建元,此处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建元原指中国古代第一个年号,即西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建元”。
C.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为中央监察机构。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明初改为都察院。
D.表,古代臣子用来查验弹劾他人的呈文,有其特殊格式。汉代将臣给君的呈文分为章、奏、表、议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元璋作战勇猛,治理军队颇有智谋。朱元璋曾经率众击破元兵,打得元兵渡江而逃。朱元璋虽不服韩林儿,但依然用其年号来号令军队。
B.朱元璋体恤民心,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下令将军中所掠妇女释放回家,让民众感动。称帝前和属下探讨北征,求拯民于水火的计谋。
C.朱元璋志向远大,心在天下。他打下和州,统领诸将,朝南而坐向诸将出示任命檄文。被任命为右副元帅,却发出不愿受制于韩林儿的慨叹。
D.朱元璋才能出众,以率先垂范赢得尊重。讨论军事,他剖析决论如流,众将有所屈服。分工筑城,他率先完成,从而在诸将中树立起了威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4分)
(2)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4分)
14.文章末尾在议北征时,朱元璋是怎样说服诸将的?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没有所赖以维持生活的东西,我也没有经营生计的本领)。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有所思念),求之靡途(没有门路)。会有四方之事,诸侯(指州郡长官)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于时风波(古义指战乱)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收益),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本性)自然,非矫厉(造作勉强)所得(能够)。饥冻虽切(急迫),违己交病。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是感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庄稼成熟),当敛裳(收拾衣装)宵逝(星夜离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指农历八月)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让)心为形役(内心被形体役使),奚(为什么)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已经醒悟过去出仕不对,今天归隐田园是正确的选择)。舟遥遥以轻飏(飞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古义是行人)以前路,恨(遗憾)晨光之熹微(天色微明)。
③乃瞻衡(通“横”,横木)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指庭院中的小路)就(接近)荒,松菊犹存。携幼(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入室,有酒盈樽(酒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审(明白)容膝(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之易安。园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涉(走)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拐杖)以流憩,时矫首(抬起头)而遐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通“影”,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徘徊)。
④归去来兮,请息(停止)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追求什么)?悦(意动用法,以……为喜悦)亲戚之情话(古义是知心话),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琴书(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指耕种之事)于西畴(田地)。或(有时)命巾车,或棹(名词作动词,划)孤舟。既窈窕(古义是深远曲折的样子)以寻壑,亦崎岖而经(经过)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万物之得时(顺应天时),感(感叹)吾生之行休(将要结束)。
⑤已矣乎!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间)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望)。怀(留恋)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什么)疑!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行
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将要)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实行、施行)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为)
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名词,行辈)
2.引
①引壶觞以自酌(动词,端起、拿起)
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动词,拉)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引来)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援、据、引用)
⑤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动词,吸引)
⑥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3.策
①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着)
②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抽打)
③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
④蒙故业,因遗策(名词,决策,策略)
4.以
①家叔以余家贫(介词,因为)
②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介词,用)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④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⑤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目的)
⑥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5.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去)
②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
③悟已往之不谏(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求之靡途(代词,代“为长吏”)
6.而
①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
②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
③时矫首而遐观(连词,表修饰)
④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
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通“尔”,你的)
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表假设,如果)
五、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D 解析 “但不用干支来纪时”错。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
2.C 解析 “仲秋”指“中秋节”不对。
【应用学习】
10. B
11. D [解析]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12. C [解析] 根据文中“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可知是郭子兴使用朱元璋的计策,派张天祐等攻克了和州,而不是朱元璋打下了和州。朱元璋因献计而被郭子兴任命统领诸将,用处理公事、约期筑墙来使众将心服,才朝南而坐出示任命檄文。回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的对应。
13. (1)(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可谁又能把军法怎么样呢
评分准则:补足主语“我”1分,译出“总”1分,译出“皆后期”1分,“皆后期"译为“都在期限之后完成”也.得分.固定句式“如..何"1分,句意通顺1分。
(2)用/凭借我们历经百战的军队,对付他们长期放逸的士兵,直捣元朝都城,这是破竹之势啊。
评分准则:译出“以”1分,译出“师”1分,译出“逸”1分,“破竹之势也”判断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14.直捣元都是危险的。应先夺取山东,再移到两河,最后一路向西席卷天下。
[参考译文]
太祖名元璋,字国瑞,姓朱。前代家住沛县。到父亲朱世珍才迁到濠州的钟离县。父亲生了四个儿子,太祖是其中最小的。等到太祖长大,姿容雄伟,有奇骨贯于头顶。志向远大,人们都测度不出。至正十五年春季正月,郭子兴采用太祖的计策,派张天祐等攻克了和州,下檄文给太祖让他统领这些人的军队。太祖顾虑众将对他不服从,就不公布那檄文,约定明日早晨在厅堂会集。当时以右为尊,众将先进去,都踞坐在右边,太祖故意后到而就座左边。等到处理公事,太祖迅速如流水地分析决断,众将瞪着眼睛不能说一句话,这才渐渐有些服了。议定分头负责用砖加固城墙,约好以三天为期。太祖完工了,众将都过了期限。太祖这时才拿出檄文来,朝南而坐,说:“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可谁又能把军法怎么样呢 ”众将都惶恐谢罪。于是就搜寻军中所抢掳来的妇女,放回家去,百姓很高兴。元兵十万攻打和州,和州城抗击守卫了三个月,粮食将要吃光了,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别屯驻新塘、高望、鸡笼山以断绝运粮道路。太祖率领部众击败了他们,元兵都逃走并渡过长江。三月,郭子兴死去。当时刘福通在亳州迎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国号为宋,建立了开国年号龙凤。发下檄文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慷慨地说:“大丈夫难道能受人制约吗!”于是不接受。但考虑到韩林儿势力强盛可作为依凭,就用他的年号在军中号令。壬子,设置御史台。庚申,召集众将商议北征。太祖说:“山东则有王宣怀着反逆之心,河南则有扩廓专横跋扈,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猖狂猜忌,元朝的国统将要灭亡,中原灾难深重。如今即将北伐,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用什么办法来取得胜利呢 ”常遇春回答说:“用我们历经百战的军队,对付他们长期放逸的士兵,直捣元朝都城,这是破竹之势啊。”太祖说:“元朝建国百年,守卫防备必然坚固,孤军深入,军队所需粮饷不能运往前方,而他们的援兵由四方会集起来,这是危险的路径啊。我打算先夺取山东,撤掉他们的屏障;再把军队转移到两河,破除他们的藩篱;然后攻克潼关并把守着它,扼住他们的门槛。这样,天下形势优越的地方已入我掌握之中,然后进兵,元朝首都形势孤单、援兵断绝,不战自破。再大张声势地向西进军,云中、九原、关、陇可以像卷席子一样包括无余了。”众将都说“好”。癸丑,李善长率领百官劝太祖即帝位,上了三次表章,才答应。甲子,向天帝祭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