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0 15:4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宜丰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30小题,共60分)
1.“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的上述言论( )
A.否认了夏王朝的存在 B.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
C.揭示了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国家起源的关系 D.揭示了原始农耕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2.战国时期变法风起云涌,成为时代风潮,如燕国乐毅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兼并战争中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C.百家争鸣中的思想碰撞 D.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3.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别相恶、交相贼”,并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据此可知,这一思想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4.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5.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 )
A.他实现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状态 B.他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C.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他开始实行官僚政治代替世卿世禄制
6.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不仅在于“尽兼并天下诸侯”,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官僚政治联姻方面。实现这一“政治联姻”的原因是( )
A.三公制开始确立 B.郡县制全面推行
C.度量衡全国统一 D.驰道连接了各地
7.孔庙原为孔氏后裔和孔门弟子祭祀孔子的家庙,但自汉唐以来孔庙祭祀逐渐官方化,并在全国推广,唐宋以来上升成为国家常祀祭典;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也非常注重孔庙祭祀。这反映出( )
A.政权借助儒学塑造正统形象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未受冲击
C.儒家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 D.宗法观念影响国家政治行为
8.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令为主,有侍中,给事中、常待等,加上被皇帝信任而授予侍中等头衔的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一变化体现当时(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枢权力的再分配
C.内朝外朝分工明确 D.君权相权互相节制
9.乐府诗是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选自汉乐府《长歌行》。这篇作品( )
A.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是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C.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传播 D.体现了文学作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10.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表明此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江南生产工具先进 D.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12.唐朝时期,小麦在陇右、中原、山东和准北地区逐渐普及开来,关中平原也分布着大片的冬小麦地;此外水稻种植区也向北扩展至黄河流域,“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岭、淮河,东至于海”。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黄河流域更适用于水稻种植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变革
C.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D.太平盛世景象开始出现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 )
A.军功爵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后汉书·方术传》记载郭宪和樊英喷酒灭火的故事,同佛图澄的故事完全一样;《晋书·武帝纪》说武帝的手一直垂到膝盖以下,头发垂到地上;《北齐书·神武经》说神武帝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儒佛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B.史书以记载佛教思想为主要内容
C.佛教的传播影响史书撰写 D.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15.中唐时,“天下”即“以江淮为国命”;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说:“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此言反映了中唐至宋初( )
A.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B.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政治中心移至江淮地区 D.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16.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这( )
A.反映宋向少数民族妥协示弱 B.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C.表明辽与金被中原文化折服 D.说明少数民族地位不断提高
17.面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儒家知识分子不断改造和完善自身理论;李翱提出“复性说”,复兴儒家内“性”外“命”之学;韩愈提出“性三品”说,强调“性”与“情”的相互统一;而到了宋代,经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等,最终在程颢、程颐时理学得以形成。从中可知,儒家知识分子力图使( )
A.儒学哲学化 B.儒学世俗化 C.儒学民间化 D.儒学实用化
18.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中国跌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之中;农业停滞不前,人口却节节攀升,加之资本无突破,使得中国农业和农民充满危机。危机导致了( )
A.反清复明思想兴起 B.重农抑商的传统被清朝废除
C.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D.清朝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19.如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出处 形象
《西游记》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封神演义》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聊斋志异》 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成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
《儒林外史》 杜少辉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红楼梦》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C.封建社会暗含危机 D.文化政策趋于自由化
20.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林则徐是“我们的民主革命先驱……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命了一百多年。”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主要是指他( )
A.领导了虎门销烟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 D.编订了《海国图志》
21.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22.1890年,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问题,他推动建立了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此外,他还大量选派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铁厂所需人才。由此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 D.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
23.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其主题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资政新篇》虽然是经洪秀全批准预发的,但在太平天国的广大官兵和群众中,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B.持续的战争环境的破坏
C.纲领存在明显的空想性 D.西方列强的干涉和阻挠
24.1902年,梁启超明确提出要用“淬历其本有”“采补其本无”的方法来“维新吾国民”,尤其要借鉴西方"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这表明梁启超( )
A.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B.宣扬变法维新思想
C.强调对民众进行启蒙 D.思想观念日益保守
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性”表现在( )
A.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
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26.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这些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
A.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27.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要维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维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这表明陈独秀( )
A.大力主张以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 B.主张通过西方文明改造中国社会
C.真正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D.认为辛亥革命未反对旧政治制度
28.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
时期 代表企业 企业口号 企业行为
19世纪60-90年代 继昌隆缫丝厂 还哺祖国 施米、施药、赠诊、 开办义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南通大生纱厂 振兴棉业,实业救国 办学堂、资助革命
20世纪30年代 民生事业公司 宁举丧,不受奠仪 关闭工厂、捐助抗战
A.重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B.内外挤压经营困难
C.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D.技术受限轻重失调
29.“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事件作出理性阐释,下列正确的是( )
A.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0.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相同。”陈旭麓先生提到的前一种“爱国主义”运动的是( )
①五四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义和团运动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3大题,共40分)
3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7分)
3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末农业物种新变化,简要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启蒙的思想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西之争取代了古今之争而成为启蒙的主要旨趣,晚清到民国初期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纵观全局,近世中国的启蒙运动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不断摈弃传统的道路前进的,日益加强的“西化”倾向和急功近利的变革心态使得中国的启蒙历程未能像西方启蒙运动那样把传统与更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
材料二: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托古改制理论不仅不能为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招致士大夫阶层群起而攻之。
——摘编自江银曼《论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启蒙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详解】根据材料“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和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即国家的出现有关系,答案为C;材料提到“第一个王朝”但是并没有否认和证实夏王朝的存在,AB错误;D在国家出现之前就存在,材料内容不能显示农耕和文明起源的关系,排除。
2.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逐步推广,因此变法风起云涌,D项正确;“瓦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富国强兵属于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源,排除B项;百家争鸣属于重要原因,不属于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3.C【详解】根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家是墨家,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这与材料中的“躲不掉也避不开”的主旨相符,B项正确;“他实现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状态”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郡县制在战国已经有,排除C项;官僚政治只是一方面,不完全,排除D项。故选B项。
6.B【详解】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三公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属于经济领域,而非政治层面,排除C项;驰道属于交通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7.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自汉唐以来,孔庙祭祀逐渐官方化,并在全国推广,唐宋以来上升成为国家常祀祭典。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也非常注重孔庙祭祀。”可见孔庙从家庙上升到国家层面,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而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权,需要儒家思想速战正统形象,A项正确;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政权借助儒学塑造正统形象,并非是儒家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宗法观念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B【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令为主,有侍中,给事中、常待等,加上被皇帝信任而授予侍中等头衔的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皇权,限制丞相权力,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由侍中、常侍等组成的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中外朝的出现是对中央行政中枢权力的再分配,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在强调内外朝的分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君权的制约,且中外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A【详解】《长歌行》通过用水流到海不复回的比喻劝勉人应该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长歌行》的史学价值,排除B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传播,排除C项;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在《长歌行》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C【详解】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传到西域,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传到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中国与西域的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所以②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详解】依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看出在东晋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发展,体现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东晋南朝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江南生产工具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2.C【详解】小麦和水稻的种植范围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民众的饮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C项正确;江南地区更适宜种植水稻,排除A项;稻麦种植范围扩大,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变革,排除B项;农作物种植范围不能反映出国家是否是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1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主要依靠门第选官,材料中的“拥护门第”“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C项正确;军功爵是商鞅变法中以军功的大小来授予官职,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把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地方做诸侯,排除B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官标准是才能,排除D项。故选C项。
14.C【详解】据材料可知,佛教的流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撰写,说明佛教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较大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佛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史书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主要内容依然是中国历史,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5.A【详解】根据材料“以江淮为国命”、“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可知,中唐时期江淮地区经济地位很重要;北宋初年,巴蜀、广南、江南等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提升,说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中唐至宋初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16.B【详解】根据“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可得出少数民族政权辽与金,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与中国有关,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认同观念,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宋的妥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与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折服,排除C项;材料与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A【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经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等,最终在程颢、程颐时理学得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过二程等人的努力,儒家吸收佛教、道家等学派的思想主张,发展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称之为理学,理学的发展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A项正确;理学把儒家伦理道德提高到天理的高度,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而不是世俗化,排除B项;宋朝时期,经过二程等人的努力,儒学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发展为理学,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高度体系化,而不是民间化,排除C项;经过宋朝时期儒生的发展,儒学发展为理学,体现了儒学的哲学体系化,而不是实用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而农业停滞不前,人口却节节攀升,加之资本无突破,使得中国农业和农民充满危机,这些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导致农民起义屡屡爆发,C项正确;反清复明思想同材料无关,排除A项;清朝仍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排除B项;清朝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放弃,排除D项。故选C项。
1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描绘不服统治的、不听父命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反对八股取士的,可见社会暗含危机,C项正确;单凭几本小说不足以得出追求个性解放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仅只涉及士人群体,排除B项;材料与文化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C【详解】根据所学,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他设译馆,翻译外文刊物,了解与学习西方,C项正确;A项与看世界无关,排除A项;B项与其无关,排除B项;D项是魏源,排除D项。故选C项。
21.D【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可知,这一特权涉及到法律审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特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开放通商口岸与材料中的司法审判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这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便已产生,排除A项;C项说法夸大了汉阳铁厂的作用,排除C项;汉阳铁厂属于近代工业,有利于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3.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其主题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资政新篇》虽然是经洪秀全批准预发的,但在太平天国的广大官兵和群众中,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的主题是效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没有迎合广大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在太平天国的广大官兵和群众中,并没有激起什么反响,A项正确;战争环境只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纲领,“空想性”说法不妥,排除C项;西方列强没有干涉和阻挠此纲领的制定,排除D项。故选A项。
24.C【详解】本题考查梁启超的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要博采中西方文化之长,来维新国民的思想,C项正确;梁启超反对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1902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梁启超思想已发生变化,排除B项;梁启超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25.D【详解】 革命性强调对原有内容或者制度的否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这是其革命性的表现,D项正确;A项体现了民主性,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确立三权分立体现的是民主而非革命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6.C【详解】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这些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推动了我国法制的进步,进而推动中国社会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所以材料中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改变社会性质,所以“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排除B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7.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西方民主与科学,这表明陈独秀主张通过西方文明改造中国社会,B项正确;主张用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革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涉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28.C【详解】依据材料“施米、施药、赠诊、 开办义学”,“办学堂、资助革命”,“关闭工厂、捐助抗战”,可以看出部分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通过向社会回馈,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C项正确;重视教育仅是其中的一项企业行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未涉及企业经营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企业技术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根据材料“南湖碧水驶游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A项正确;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C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30.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陈旭麓先生提到的前一种“爱国主义”是指推动国家近代化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符合这一标准,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①符合题意,排除C项;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指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体现了爱国精神,但存在盲目排斥西方先进文明的情况,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1.(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特点:等级森严;依靠血缘伦理。(4分)
(2)措施:什伍连坐;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答出3点3分)
(3)三个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全面推行郡县制。(3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4分)
32.(1)农业物种新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2分)
商品经济发展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业资本集聚;商人群体(徽商、晋商)活跃使得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任答3点6分)
(2)态势:经济总量继续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日渐落后于西欧。(2分)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出现停滞倾向;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落后于世界了。(2分)
33.(1)特点:中西之争凸显;循序渐进;西化倾向明显。(6分)
(2)特点:仿洋改制;托古改制。(2分)
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其托古改制理论不能为多数士大夫所接受,引起士大夫们的反对。(任答3点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