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原创】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导学设计(图文探究+状元微博+命题揭秘+史政链接):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原创】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导学设计(图文探究+状元微博+命题揭秘+史政链接):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26 11: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前认知必备
目标导航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重点)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难点)3.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难点) 要点导读
教材创新研读
教材要点详解
知识点1 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议一议  深圳和香港都是特区,谈谈它们的差异
提示:前者是社会主义中国境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权;二者均隶属于中央政府。
3.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领悟整合】
知识点2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目的:引进外资 ,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3)特点: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4)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状元微博:中国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目前,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
【领悟整合】
知识点3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设立: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条件:
(1)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2)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图文探究:读右图。
思考: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地区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提示:(1)目的: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2)有利条件: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5.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领悟整合】
知识深化应用
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示例1 目前我国实行的招商引资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的资本输出的主要不同点是( )
A. 性质不同 B. 目的不同 C.利息不同 D. 数额不同
解析:近代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攫取利益,是一种侵略,而今天我们招商引资则是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一种措施。目的和性质的不同是关键,而目的又决定了性质,是最主要因素,故答案选B。
答案:B
2.综合认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对外开放的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①历史教训:新中国长期受西方国家的封锁,且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使中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扩大。
②现实原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各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卷人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都在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3)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格局特点:
①全方位。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②多层次。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程度的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示例2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
A.必须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解析:邓小平的谈话意在表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
答案:A
典例分类剖析
类型一 经济特区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命题揭秘:从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特区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主要以新材料为主。
典例1 (2011·福建高考)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从图表中看出中国进出口总额的迅速增长是在1984年后,这与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变式训练
1.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  )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试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清楚题目重点考查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政治改革也是为经济改革服务,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目强调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不符;B项没有点出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D项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
答案:C
类型二 开放浦东
命题揭秘:从内容看,主要考查浦东开放的背景、内涵及影响;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从能力层次看,主要考查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查方式看,主要以新材料为主。结合上海自贸实验区的设置这一社会热点,开放浦东将是高考命题立意的重点。
典例2 (改编题)前上海副市长赵启正评价某一重大措施说:“(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这是指(  )。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等,由此可判断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选C项。A项太笼统,排除;B、D两项不符合“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模式,排除。
答案:C
变式训练
2.(2012·合肥模拟)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开放深圳?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解析: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在1989年。
答案:B
锐读天下 感悟历史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背景材料】2011年10月16日,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日。1981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在汕头市郊龙湖划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头经济特区。30年来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09年汕头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0年GDP增速13.9%,创下1998年以来最高增速。
【名师点拨】
回顾国家三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实体设计】
1.1982年1月5日,FOLLOW ME 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 广电事业的发展
解析:
答案:C
2.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四海五洲举杯,华夏入世喜同醉。千年佳酿,万国友邦,歌舞盛会!”这首词吟诵的是
A.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这首词是为庆祝2001年中国加入WTO而作,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答案:C
课时跟踪训练
A组(基础题)
1.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画的这个圈是指 (  )。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
解析:材料用熟知的歌词设置了新的历史情景,要结合材料的时代背景和提供的时间信息即1979年进行分析判断。1979年邓小平倡议在广东、福建沿海建立特区,1980年正式实施。
答案:B
2.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其中的“血路”是指(  )。
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
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血路”是指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对内改革率先在安徽实行,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
答案:A
3.“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  )。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
解析: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
答案:C
4.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将特区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至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制度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即特殊的经济制度。
答案:D
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解析:解题时应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
年份 进口(单位:亿元) 出口(单位:亿元) 差额(单位:亿元) 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
1951年 8.2 11.2 +3 10.96%
1997年 1 432.6 1 827.0 +403.4 36.10%
A.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出口增加
解析: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答案:C
B组(能力题)
7.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解析:邓小平的谈话意在表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只能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
答案:A
8.《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由材料可看出中国出现的新面貌,又有时间“1984年”当时中国已经进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人喝可口可乐反映了经济的全球化迹象,美国的时代周刊能用这幅图片作为封面正说明了美国对中国的这一政策的赞赏态度。
答案:B
9.由下图“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  )
固定资产投资 百分比(%)
第一产业投资 0.4
第二产业投资 28.5
第三产业投资 71.1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了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的重工业基地
D.浦东新区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表格中第三产业的投资最多,说明了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最快。A、C两项分别是第一、第二产业,D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
答案:B
10.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通过(  )。
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开放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我国对外开放是通过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先从基本点经济特区开始,经济开放城市、开放区,以至于整个内地,推进的步骤不同,所实行的开放政策也有差异。
答案: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第(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高考真题演练
1.(2013·山东基能·30)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这一材料表明(  )
A.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
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从题干分析大宗商品流入中国和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增加,说明中国与各种经济体合作交流程度加深,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 C
2.(2012·江苏单科·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 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
答案 C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3.(2011·上海单科·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
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解析 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