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词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都用什么称呀 (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么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
2、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指导书写:称。注意禾字旁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注意写得左窄右宽,尔下面的两点要在同一个高度)
3、齐读课题。
二、课题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1、会提问是个好习惯,看到课题“曹冲称象”,聪明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结果……)会提问,爱思考,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
2、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除了要解决大家的疑问,我们还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请看目标(师读)。
3、看到大家都挺直了腰板,做好了准备,那就让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吧!
三、自主读识,解决字词。
1、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到28页,自由读课文,完成三个任务: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标上段号。
(3)、画出本课的生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通道中的生字。
2、检测词语
第一行:曹操 曹冲 官员
这三个词语是课文中的人物。简介曹操、曹冲 ,曹是姓氏,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小朋友?
第二行:称象 大秤 秤杆
区别:称和秤。
称还能组什么词?
孩子们,要称东西,就要有测定物体重量的工具,那就是“秤”。这个字和称象的称长得很像,你能分清吗?
强调字形和读音的不同。抓住字的不同点能帮助我们区别形近字。
看图:认识不同的秤。
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秤有很多种,比如称一些菜呀、水果呀等比较轻的东西用的台秤,还有称粮食这些比较重的物体用的磅秤,更有称汽车等特别重的物体用的地磅。你见过这种秤没有?这是杆秤。现在使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种秤比较耗体力,物体和秤都要用手提起来才能称。在近2000年之前的三国时期,人们使用的就是杆秤。
第三行:四根柱子 议论 重量 砍树 画线 为止
3、检查生字:多种形式读
4、检查读文:认识了生字新词,课文会读的更顺畅。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接读。其他同学当好小评委,仔细听。
四、读议感悟
再读课文,试着解决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
交流汇报。
(一)为什么称象?
1、生:因为大家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我找的句子在第二自然段,我来读一读
出示: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2、官员们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请大家试着读出官员的好奇。
3、认识象
(1)、这么大的象,有多大?(出示大象图片、第二自然段)一起读。(2)、这头象真是又高又大,师生接读,感受大象的高、大。这真是一只大象,它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 ),它的耳朵像( ),它的鼻子像( )。你们可真棒,都会写比喻句了,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大象的高大,大家的朗读读出了大象的高大。官员们看到这样又高又大的大象,特别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4、这么大的象,大家想知道它有多重吗?有多想?非常想。读一读,读出大家的好奇,非常想。指名读。
5、“到底”感受到人们特别好奇,特别想知道大象的重量。用“到底”练习说话。
(二)、怎么称象?
1、曹操也想知道,于是就命人来称一称大象。怎么称呢?谁想出了办法?
官员们想出的办法是什么?曹冲的办法是什么?
2、自主学习:用心读3、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官员们的方法,用波浪线画出曹冲的种方法。想一想哪种办法好?为什么?
3、交流。
官员的办法:
(1)办法是: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曹冲的办法:
(1)指名回答找的句子。课件出示。
(2)曹冲用四句话介绍了他的办法,每个大组读一句,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3)做课后第二题:按照曹冲说的顺序排一排。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4)听了曹冲说的称象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5)同学解答、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
(6) 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同桌两人按照顺序说说称象的过程。可以用上第一步、第二步,也可以用上先、然后、再、最后……
指两桌说一说。
4、谁的办法好?为什么?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谁想来说说你的看法?
官员的办法不行,没有秤,没有人能提动。这个方法行不通。
出示: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指导朗读。长句,注意停顿。问句,语调上扬,读出反问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