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题——苦难与新生
1.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获得崇高的体验以及革命传统的浸润。
2.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思考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语文素养
1.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3.拓展阅读革命文化作品,尝试自主编辑作品集。
本单元共有六篇作品,分为三组。前两组分别为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后一组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
这六篇作品通过各有侧重的表现内容和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相互映照,在表现革命斗争艰苦与悲壮的基调下,在革命的宏大叙事和严肃主题中注入一丝浪漫和宁静的气息,使革命的图景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感和文学的艺术性。
1.两篇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兵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而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2.一篇报告文学:《包身工》
《包身工》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反映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这篇报告文学将目光投射到被欺凌压榨到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的群体身上,引发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在突出表现旧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时,更揭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复杂。
3.三篇小说:《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荷花淀》以青年参军、妻子寻夫的独特视角,展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歌颂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
《小二黑结婚》(节选)讲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青年男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反映了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后,思想和精神冲破封建束缚而发生的深刻变化。
《党费》以“缴党费”为线索,讲述苏区人民英勇斗争的故事,其中塑造的黄新这一人物形象, 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这三篇小说在展现革命斗争和生活画面时各有侧重,《荷花淀》既写生活也写战斗,《小二黑结婚》(节选)侧重展现新生活的面貌,《党费》突出表现斗争的残酷。三篇小说合为一组,较好地体现了小说这一文体艺术化地反映革命历程、表现革命精神的特点。
1.鉴赏文章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2.分析刘和珍、白莽、柔石等人物形象,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习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在风雨如磐的漫漫长夜,鲁迅用充满血泪的文字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记念刘和珍君》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景仰之情以及对反动势力的痛恨之意。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寥落(liáo) 洗涤(dí) 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é) 赁屋(lìn) 噩耗(è)
尸骸(hái) 屠戮(lù) 浸渍(zì)
绯红(fēi) 殒身不恤(yǔn) 攒射(cuán)
抹杀(mǒ) 菲薄(fěi)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流逝·流失
[辨词] 两者都有“失去”的意思。“流逝”指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多用于无形的事物,如“岁月流逝”。“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如“水土流失”;或者指有用的东西、人才流散失去,如“人才流失”。
[运用] ①跟随鲁迅先生的笔触,跟随时光的流逝,走进绍兴,静静体会一座古城独特的韵味。
②美国政府大规模资料搜集计划曝光后,美国科技公司也身受其害,海外客户开始流失。
2.暴发·爆发
[辨词]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或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或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运用] ①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②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
3.截然不同·天渊之别
[辨词] 都有“差别极大,完全不同”的意思。截然不同:多用作谓语和定语,形容区别明显,极不相同。截然,界限分明地。天渊之别:一般作动词“有”的宾语,意思是“天上和深潭”的差别,形容差别极大。
[运用] ①这两篇文章,尽管风格截然不同,但在表达技巧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深圳以前只是一座村庄,而现在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4.目不忍视·不忍卒读
[辨词] 都用来形容“悲惨”“凄惨”。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也说“目不忍睹”。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运用] ①澳大利亚士兵虐杀平民的场面让人目不忍视。
②这篇描写南京大屠杀的文章中有无数平民惨遭杀害的描写,让人不忍卒读。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词语使用的正误和画线句子是否有语病,并将错误的改正。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势,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yǔn)身不恤(xù)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气势”是外显的力量和形势。此处指中国女子面对重大问题表现出了正直、豪迈的态度,应用“气概”;炼—练,密—秘;画线句子残缺宾语中心词,在“消亡”后加“的明证了”。
四、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选出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hé)。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谑杀,________。
A.以致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B.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骸”应读hái;谑—虐。画线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项。
民族之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杨德群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学生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惨案发生两周后,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杂 文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为“匕首”“投枪”。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详写遇难经过 ②劝诫徒手请愿
任务探究一 血染的风采——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作者在文中对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暴行进行了无情揭露,对革命青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以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任务设计]
1.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的刘和珍的事迹,概括其品质、精神、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思想进步、追求真理。虽然她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
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除了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几类人?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类型 表现 作者态度 作者感情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励 悲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任务探究二 语为人镜,言为心声
——鉴赏文章语言
[任务导引]
鲁迅作为一代大家,他的文字是向黑暗势力战斗的有力武器。在他的语言的感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与指责,感受到他炽烈的情怀。
[任务设计]
3.在第二部分,作者两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个“必要”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②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记住这笔血债不要忘记。两次“必要”,突出了写作缘由。
4.联系语境,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并写出句子的深层意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
②深层意蕴: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5.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卫队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语 表达效果
居然 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 这些虚词一气贯下,表达了作者无比悲愤的心情
但、竟 表现了作者的诧异,作者不相信“噩耗”,怀疑它只是传说,突出反动派的凶残
向来、然而、也 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令人闻所未闻
况且、更 写出了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反衬反动派的凶残
6.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请品读以下句子。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八国联军”是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两句互文见义,形神妙合,言简义丰,揭露了“八国联军”与“中国军人”的罪行。②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伟大精神的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都是他们的夸耀,所以这里是反语。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②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苟活者”在文中是作者自我贬抑的称呼。不惜贬低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精神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敢地去斗争、前进!这是作者的自我鞭策,又是战斗的号召。
任务探究三 记叙、议论、抒情三位一体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文章将爱和恨交织贯穿全文始终。从写作方法来看,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抒发作者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
[任务设计]
7.《记念刘和珍君》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强的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作了简要的记叙,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与下劣,作者抒发了悲愤交集的情感;对斗争的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则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三者在各个部分虽有侧重,但基本上三者交错运用,甚至融于一体。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