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水尤清冽 尤:格外
B.日光下澈 澈:清澈
C.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D.悄怆幽邃 邃:深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心乐之 肉食者谋之
B.全石以为底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以其境过清 去以六月息者也
D.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3) 下列对本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作者柳宗元,曾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
B.文章第一段寥寥数语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写出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味。
C.作者的情感由“寂寥”逐渐转为“乐”,但掩盖不住贬谪后无法摆脱的落寞情感。
D.文章的语言精炼优美,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其他,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
2. 阅读回答问题。
勉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①軿;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②不经营而已。薄躬③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④,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注释:①辎:车辆。特指财富、官职。②直:特意。③薄躬:贫困穷迫。④籯:竹箱之类。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卒,帝闻而流涕。
(3)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徐勉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品质?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陈霁岩赈①灾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初,大水,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公编号。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②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③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 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 经务卷八》)【注释】①赈:救济。②牒(dié):文书。行牒:发布文书。③第:只管,只。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
(3) 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陈雾岩是一个怎样的人。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B.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亲人。
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兴起。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大道之行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吴广者,阳夏人也
C.不必藏于己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其如土石何
(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
5.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④不私于物 私:
⑤今则不然 然: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3) 【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______ ”,【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4) 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6.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⑤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⑥.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 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皆以美于徐公 咨臣以当世之事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能谤讥于市朝 欲传于商君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赏不私亲近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3)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______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______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①甚多。欧阳文忠公②作文既毕,贴之墙壁, 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③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节选自《春渚纪闻》)【注释】①涂窜:涂改。②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③蘧:作者何蘧(yuǎn,又读wěi)自称。
(1) 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从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①,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②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死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贤者不可以骄恣③屈④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徒:同类的人。②安:安定国家。③骄恣:高傲的姿态。④屈:使……屈服。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
(3) 本文举例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文章所讲道理。
9.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
B.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势竞上
C.太守谓谁 太守自谓也
D.山间之四时也 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行者休于树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暮而归
C.其西南诸峰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 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第①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②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③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 划分句子节奏,限断两处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10.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问题。
【甲】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甲】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______ ;【乙】文选自史书《 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 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借“戟”引发咏叹,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
B.【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
C.上述作品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
D.两位作者都是通过叙写著名的历史事件,表达爱国情怀。
(4) 两篇作品都涉及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甲】诗中,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一个必要条件,这个条件是 ______ ,【乙】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能取胜的重要条件是 ______ 。
11. 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吃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人 皆以美于徐公
B.而伯乐不常有 人不知而不愠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策之不以其道 蒙辞以军中多务
(3)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马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C.《马说》通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以千里马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意。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①,性刚果。 。其戚友尼②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③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④。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 !”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⑤。
(选文有删改)【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置:停。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
(2)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性刚果 ______
②及东炮台陷 ______
③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______
④曾不少却 ______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②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
(4) 选文中的钱金玉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其如土石何 安求其能千里也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惧其不已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 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选文第一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 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 。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⑩。”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④及物:造福社会。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 任:担任,胜任。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免有请 ______
②所未谕也 ______
③尝闻此语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学者之见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B.无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或问之,则答曰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4) 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______
A.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B.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C.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D.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5) 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A)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下 B.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诀: 告别
C.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回头 D.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盛:隆重
(2) 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秦王为赵王击缶
A. 圣人之所以为圣 B. 为之声义 C. 为国以礼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3)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恰当的是( )
A.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讨好赵王,相会在西河外渑池。
B. 在这时蔺相如向前献上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击缶。
C.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相如,相如瞪着眼睛怒视他们,他们都散开了。
D. 秦王直到喝尽了酒,始终未能占到赵国上风。
(4)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渑池会前廉颇送别赵王时,请立太子为王的一番话,表现了他耿耿忠心和过人胆识。
B. 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突显他有勇有谋、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特点。
C. 司马迁善于描写矛盾冲突,文段集中展现秦赵两国的冲突和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
D. “跪请秦王”“张目叱之”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丰满逼真、跃然纸上。
16.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B. 间至赵矣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C. 臣请就汤镬 就:完成
D.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 乃设九宾礼于廷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且秦强而赵弱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不如因而厚遇之
D.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3) 下列句子,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是( )
A. 人皆得以隶使之 B.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C. 君何以知燕王 D. 遂与秦王会渑池
(4)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蔺相如力陈归璧于赵的理由,表现出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
B. 蔺相如在秦廷痛斥秦王的行为,表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C.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使蔺相如的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鲜明。
D. “相视而嘻”这一细节表明秦国君臣轻视蔺相如,只顾相互嘻哈玩笑。
17.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舌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孔子与子路》)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子路出而弃之 弃:丢弃 B. 是欲死我 死:使……死
C. 取水还 还:回来 D. 乃怀石盘 怀:怀里
(2) 下列句子与“孔子尝游于山”句式相同的是( )
A.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 加之以师旅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大王来何操
(3)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恚孔子”“欲中孔子”生动刻画了子路的粗鲁形象。
B. 孔子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敏。
C. 孔子明知有虎,却让子路去取水,说明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
D. 语言简洁传神,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打死老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B. 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孔子共同打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C. 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D. 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将老虎放入怀中。
18.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柳下惠不羞污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 汤问》
【乙】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选自《吕氏春秋 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苦而不平 ______
②室之始成也善 ______
(2) 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3)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20.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②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注释】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便:便利。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
②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______
③至于再三 ______
④而事不弛废 _____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行者休于树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以荒远小邑
D.至于负者歌于途 吾所谓宽者
(3)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
(4)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5) 【甲】文中欧阳修能“与民同乐”,这与他为政的思想密不可分。请从【乙】文中找出能证明这种思想的依据,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出来。
2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援疑质理 ______
②礼愈至 ______
③持汤沃灌 ______
④腰白玉之环 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自己求学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从而进一步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C.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计日以还”“走送之”等句子与“不敢稍逾约”相照应,表现作者对借书、读书、抄书机会的珍惜。
22. 文言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林壑尤美 山谷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C.修贻书责之 送给
D.咨所宜行 事宜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至以荻画地学书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C.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画两处)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吩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描绘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周围景色,表现欧阳修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B.乙文中,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学习,后来,欧阳修考中进士。
C.乙文中,欧阳修与尹洙一起作古文,又与梅尧臣吟诗作歌,以文章名扬天下。
D.乙文中,欧阳修写信指责范仲淹,范仲淹把信交给皇上,欧阳修因此被贬。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23.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雌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秦王怫然怒 ______
②挺剑而起 ______
③寡人谕矣 ______
④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闻之于宋君
B.天子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C.长跪而谢之曰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徒以有先生也 以刀劈狼首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雎具有的“士”之精神。
(5)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选文第一段写出敌对双方在理性的气氛中交锋,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
B.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
C.“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是“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D.秦王“长跪而谢之”,可见出使结果以秦王失败而告终。
24.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②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④。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 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②刘踪(cóng):刘表之子。③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意为投降。④吴会:吴国。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亮少有逸群之才 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B.及魏武帝南征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C.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D.以亮为军师将军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②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3)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刘备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分别是什么?
【甲】 ______ (用原文回答);
【乙】 ______ (请概括回答)。
25. 文言文阅读。
[甲]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②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淪脱粟③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钱塘:即今杭州。胶西:即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②放意肆志:纵情快意。③淪(yuè):煮。脱粟:只去皮的糙米。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狱讼充斥 狱:诉讼案件
B.处之期年 期年:一年
C.稍葺而新之 葺:修理
D.淪脱粟而食之 食:喂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A.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D.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 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B.雨雪之/朝风月之/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C.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D.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4) 把乙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5) 甲、乙两文表达的作者情感,有何异同?
2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赵嘉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暮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恶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邓奉反于南阳,惠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惠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惠书,乃惊曰:“赵嘉真长者也。”其年,迁恶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恶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惠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徒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颖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建初五年,恶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 赵嘉传》)【注释】①从兄:堂兄;②车驾:这里指皇帝。③恶恶止其身:恶人作恶罚及其身就行了。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两处)
恶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邓奉反于南阳,熹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
(2) 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赵熹“谥曰正侯“的原因。
2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5)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过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新如否。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字后》)【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指文章书画等。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一处)
性 喜 酒 然 不 过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
(3)结合文章分析,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
2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吴道子画钟馗,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二指抉鬼眼,时称神妙。 或以进蜀主孟昶,甚爱重之。一日,召示黄筌,谓曰:“若以拇指掏鬼眼,更有力,试改之。” 筌请归数日看之不足,以绢素别①画一钟馗,如昶指,并②吴本进纳。昶问之,对曰:“道子所画,一身气力、色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今筌所画,一身气力、意思并③在拇指,是以不敢辄改。”此虽论画,实诗文之妙诀,读《史记》《汉书》,须具此识力,始得其精义所在。
(选自《古夫于亭杂录》,有删改)【注】①别:另外。②并:一起。③并:都。
(1) 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筌请归数日看之不足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或以进蜀主盂昶,甚爱重之。
(3) 文章通过讲述 ______ 的故事,启发我们阅读诗文的“妙诀”是 ______ 。
30.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注释】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 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概括分析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选自《新序 刺奢》)
(1)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候。
B.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扩展。
C.性行淑均 淑:善良。
D.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愤恨。
(2) 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相与步于中庭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 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表现了诸葛亮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B.甲文写在诸葛亮北伐之前,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
C.乙文中的臣子优莫和甲文的诸葛亮一样言辞恳切地劝谏赵襄子。
D.乙文的赵襄子不思进取,原本应该感到差耻的东西他却感到很自豪。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 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
3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①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②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
③十三年春,权②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节选自《三国志 周瑜传》)【注释】①策:指孙坚的儿子孙策。②权:指孙坚的儿子孙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刘繇奔走 ______
地方数千里 ______
英雄乐业 ______
(2)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徙家于舒 其一犬坐于前
B.且舍鞍马,仗舟楫 且焉置土石
C.而可迎之耶 人不知而不愠
D.此天以君授孤也 以残年余力
(3) 周瑜分析曹操南侵东吴存在4条用兵之患,请用现代汉语分条概括。
(4) 周瑜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雄姿英发,精通音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两段叙述的两件大事,分析周瑜的特点。
33.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 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 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B.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D.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 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
34.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作者张溥)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通“何”,什么
B.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很,十分
C. 视五人之死 比较
D. 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对待奴仆那样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佯狂不知所之者 羡长江之无穷
C.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虽才高于世
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下列句子中,与“斯固百世之遇也”句式相同的是( )
A.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4)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比“大阉之乱”时“缙绅”与“五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五人激昂大义的气节。
B.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既是对五人功绩的赞誉,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C.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以双重否定的句式,有力肯定了五人在反阉党斗争中的作用。
D. 文段部分以叙述为主,叙中有议,议中含情,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感染力强。
35.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 下列各句中对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卓越,非同一般
B.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决心努力
C. 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不得志
D. 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使……流传
(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C.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难为俗人言也 D. 至激于义理者则不然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C.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4) 下列关于本段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列举古代圣贤身处逆境而发愤著书的事例,进一步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著书。
B. 作者通过列举古代圣贤发愤著书的事例,直抒胸臆,表现了内心的悲切郁闷之情。
C. 作者认为,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
D. 作者在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36.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 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 (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过,透过。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相同,代词,指前文提到的事情或情况;
B.不同,当做/被;
C.不同,因为/凭借;
D.不同,就/竟然;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不当的一项即可。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文中“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感情是由“乐”变“凄凉”。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故选:C。
答案:
(1)B
(2)A
(3)C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断句。从句式看,这是对偶句,“人”对应“我”,“遗”对应“遗”,“子孙”对“之”,“以”对应“以”,“财”对应“清白”,所以在中间断句。故断为: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及,等到。卒,去世。闻,听说。流涕,流眼泪。句意为: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阅读文本,梳理理解内容进行归纳。从“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可知:徐勉为官清白廉洁;从“尝为书诫其子崧......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可知:徐勉教子有方;从“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可知他勤勉。
答案:
(1)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2)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
(3)为官清白廉洁,教子有方,勤勉。
【小题2】
【小题3】
【解析】参考译文:
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争先。据此断句为: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盖,原来。暇,空闲。句意为:原来是(是因为)贫民上次领救济品时没有时间装扮,陈霁岩完全可以看出贫民的真实面貌的缘故。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根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公编号。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可知,陈霁岩是一个关心百姓、恪尽职守、富有智慧、治理有方的人。
答案:
(1)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
(2)原来是(是因为)贫民上次领救济品时没有时间装扮,陈霁岩完全可以看出贫民的真实面貌的缘故。
(3)示例一:陈霁岩倡议根据贫困程度发放救济品,让贫民得到真正的救济,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关心百姓、恪尽职守的人。示例二:陈霁岩根据百姓的衣服容貌记下最贫困的人,救济极贫者时直接根据名册发放,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富有智慧、治理有方的人。
【小题2】
【小题3】
【解析】译文:
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明神宗万历己巳年,发生大水灾,官府没有减免税赋,而只放粮救济。官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救济。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让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争先。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看他们的衣服容貌,特地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庚午年春天,上级有公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说需要再出告示寻求这批贫户。陈霁岩说:“不必了。”于是便拿出上次点名册中作暗记的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乡民都认为陈霁岩是神人,其实是因为上次领救济品的人都来不及装饰,完全可以看出贫户的真实面貌。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CD.正确
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B.不同,者:……的人/判断句式的标志;
C.不同,于:在/比;
D.不同,其:代词,代力气/表示加强疑问语气。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想象“大道之行”后的社会状况。
故选:C。
答案:
(1)B
(2)A
(3)C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推断词义。
5.【答案】【小题1】①这里表示原因;
②感到痛心、遗憾;
③希望;
③用私情;
④这样
【小题2】①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小题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小题4】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
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②句意为: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③句意为: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愿:希望。
③句意为: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私:用私情。
④句意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然:这样。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字词:此,这些;悉,都;之,的。句意: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重点字词:亲,亲近;爱,爱戴;疏斥,疏远排斥。句意: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明确“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汉室之隆”;根据“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亲爱君子,疏斥小人”,明确【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立身成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两文,把握文意。“唯善是与”意思是:爱好的是善良的。“善”是善良的。读甲文明确“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明确善良的是指“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乙文“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明确善良的是指“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
答案:
(1)①这里表示原因;②感到痛心、遗憾;③希望;③用私情;④这样
(2)①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4)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
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乙】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陛下在贞观初年,磨炼修养,讲究名声气节,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爱好的是善良,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心怀警戒地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狎亵而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敬而远之就看不到他的对处了。
文言词语“亲”的用法:
①<名>父母。《冯谖客孟尝君》:“冯公有亲乎?”
②<形>亲的;血统最接近的。《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③<名>亲人;亲族。《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④<动>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又】<名>亲近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疏而不亲,还是不说罢。”
⑤<副>亲自。《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6.【答案】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以:认为/把。
B.之:结构助词,的/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于:在/给。
D.私:偏爱/偏爱。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之,音节助词,不译。蔽,蒙蔽,这里指指受蒙蔽。句意: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②句中重点词:亡,灭亡;入,逃到。相,相国。句意:卫鞅从魏国逃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本句句意为: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根据句意,节奏应划分为: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由文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巨大成效;由文中“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秦国则很快取得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答案:
(1)D。
(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②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把(他)任命为丞相。
(3)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参考译文:
甲: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
“以”的用法: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7.【答案】【小题1】(1)本题要结合文言句子来分析。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的意思是:等到见到了当代人所收藏的他的遗稿,(才知道他的诗稿也是)经过了多次涂鸦删改而成的。等到见到了当代人所收藏的他的遗稿所对应用的是语句是“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才知道他的诗稿也是)经过了多次涂鸦删改而成的所对应的语句是“涂窜甚多”。题目要求断一处停顿,所以在“稿”后停顿。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有:若,如果;初,最初;疵议,批评疵议。句意为:如果还是用最初的诗句,未免要被后人当成问题来批评疵议。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明确文章的主旨。文章讲述了三位大家反复推敲创作的示例,旨在告诉我们写作时需要仔细修改,勤于修改,才能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
(1)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
(2)如果还是用最初的诗句,未免要被后人当成问题来批评疵议。
(3)通过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反复修改文章终成佳作的例子,我明白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道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勤于修改,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小题2】
【小题3】
【解析】译文:
古代词人推敲文章字句的艰辛,甚至(或以至)有的人很多年才推敲定一个字,耗时十年才写成一篇赋文!我怀疑白居易的诗词(朗朗上口,浅显易懂)都是随口而成的,等到见到了当代人所收藏的他的遗稿,(才知道他的诗稿也是)经过了多次涂鸦删改而成的。欧阳修写完文章,把文章贴在墙壁上,端坐或是躺卧都看着文稿,不断地修改以尽量达到完善,才拿出来给人看。
何蘧曾到欧阳修的孙子辈家得到苏东坡的几篇诗稿,有一首《和欧叔弼诗》里面,有“渊明为小邑”这句,就把“为”字用笔圈住,改成“求”字,紧接着又涂去“小邑”二字,改作“县令”二字,又连续改了三次才成为现在的句子。即便是大手笔的作者,也不应该以一时的痛快就草草落笔,而怕屡次修改。
重点词解释:
“为”的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制造)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替,给;做,制造)此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为人五(刻有)
故不为苟得也(为了
今为宫室这美而为之(接受)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据此断句为: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王,称王;以为,把……用来;句意为: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
(3)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根据文中“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可知,本文举周文王称王天下的例子,阐明“与天下之贤者为徒”的道理。根据文中“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死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可知,本文举赵宣孟免于被杀的例子,阐明要礼遇天下贤士的道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2)示例: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不也是容易的吗。
(3)示例1:本文举周文王称王天下的例子,阐明“与天下之贤者为徒”的道理。
示例2:本文举赵宣孟免于被杀的例子,阐明要礼遇天下贤士的道理。
【小题2】
【小题3】
【解析】参考译文:
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用它来安定国家,还是容易做到的。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前句句意:来到溪边捕鱼;临:到。后句句意:端着酒杯迎着风;临:面对。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
B.前句句意: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后句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