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
通史展示
知识网络
核心突破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
(2)列宁的主张: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921年,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的主张: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6)毛泽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邓小平的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示例1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答案:C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项目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似点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②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③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领域 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②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③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执政后期,改革停滞,苏联经济全面滑坡,人们渴望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示例2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违背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的能力。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只是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体制。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B项只符合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再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D项错误。
答案:C
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原创题)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 )。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解析: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答案:C
2.(2013·杭州模拟)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B
3.(2013·江苏徐州摸底)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题干中“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分别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答案:B
4.(改编题)影响下图曲线②变化的因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解析:1921~1923年期间,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A项;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排除C、D两项。
答案:B
5.(2013·盐城摸底)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解析: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先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被认为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答案:C
6.(原创题)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列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暂时恢复资本主义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7.(2013·烟台模拟)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进而避免了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避免了毁灭一切人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国家制定经济目标,有计划地实施计划,会造成企业成为官府意志的奴隶,企业家缺乏自主性,剥夺了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是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批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 )。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绝对优势
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俄国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应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C
9.列宁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到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在这段话中所反思的政策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建立集体农庄
D.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为了应对国内外敌人的严重挑战,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在城市实行供给制,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口粮外,剩余粮食全部上缴国家。这一政策对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使国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1921年,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材料正是列宁同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政治、经济危机后进行的反思。
答案:A
10.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自由放任
解析:做到的”可以判断为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发展商业,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选B。A项是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11.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
答案:C
12.(原创题)沈志华教授指出:“斯大林这个……经济就是由国家做主,投资搞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市场。”这实质上是指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斯大林”、“国家做主”、“没有市场”等,由此判断是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A、B两项是列宁时期的;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表现;皆排除。
答案:C
13.(改编题)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可使用排除法,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项是戈尔巴乔夫。
答案:C
14.(2013·无锡模拟)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
率对比示意图”,对1953、1958、1963、1973、1978、198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C
15.(2013·苏南四校检测)有学者这样描写一位前苏联领导人:“他摆弄这个
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他”是指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烈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一直到剥光为止”,可知此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答案:D
16.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莫斯科市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该市计划为斯大林建立一座新的雕像,让这个40年前随处可见的形象重新回到莫斯科街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 )。
①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实现了苏联工业化强国的梦想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④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推知,①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应排除。
答案:D
17.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的新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的三大著名改革运动,但也曾引来了普遍的质疑:“新经济政策是退回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搞社会主义运动”、“邓小平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三大改革都是在坚持原有根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都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答案:D
18. 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解析: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项;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两项,并再次否定D项。
答案:A
19.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解析:斯大林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题干材料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从根本上说明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B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表面现象,D项说法错误。
答案:B
20.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解析:1990年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6分)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4分)
答案:(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2.(2013·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3年是苏联
解体22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 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分)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分)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4分)
解析:第(1)问,从表格看1918~1937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括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第(3)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第(4)问,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第(5)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