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中国的农业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区域认知:中国的农业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9 07: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区域认知
学习目标
1、知道农业相关的概念并能辨析;(地理概念)
2、知道我国农业、农作物主要的分布,评价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关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分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素养目标】
【必备知识】
1、农业的概念:利用动植物的 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
2、分类:
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
密集农业
按产品用途
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
3、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冬、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
经济作物
油料:油菜、花生、大豆、向日葵、油棕、油橄榄
糖料:甘蔗、甜菜
纤维:棉花、亚麻、剑麻、蕉麻、黄麻
饮料:茶树、可可、咖啡
4、农业的特点
季节性,周期性
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地域性
因地制宜
5、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自然:气、地、水、土、灾
社会经济:市、交、劳、技、政+历史、地价
答题角度
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社会经济)
综合分析、辩证分析
小切口试题的
拆分思维
作物不同季节所需的条件有差异
要素拆分
产生的影响拆分:农业类型;农作物的种类、熟制、生长、分布、产量、品质、运输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专业化
气候:光照、热量(积温、生长期、温差)、降水、水热组合、气象灾害
地形
宏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
微观:海拔(立体农业)、坡向、坡度(水土流失、排水、太阳高度)
地形对其它要素的影响:气候、土壤、水分、运输等
一、我国农业的分布及种植业
1、读图,说出我国主要农业类型的分布。
(2)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1)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
(3)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牧业)和青藏高寒区(高寒牧业);
(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种植只分布在灌溉水源比较充足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5)青藏地区气候高寒,种植只分布在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区(河谷农业)。
【拓展】特色农业:横断山区、南方低山丘陵--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 珠三角--基塘农业。
雅鲁藏布谷地.
湟水谷地
拓展:特色种植业分布
耕作业:东部季风区
坝子农业:云贵高原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
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谷地
基塘农业:珠三角洲
立体农业:横断山区
绿洲农业
立体农业
基塘农业
坝子农业
河谷农业
有利条件:
雨热同期,生长期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2、评价我国各地种植业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 纬度高,热量不足;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大。
改造措施:温室大棚;培育良种
有利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不利条件
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改造措施: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利、
排灌结合、引淡淋盐、生物措施
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
不利条件: 水源紧缺,受低温冻害、风沙影响大;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突出
改造措施:恢复植被;节水农业
有利条件: 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气温较高,生长期长,
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与东部相比,热量不足
改造措施:温室大棚;培育良种
有利条件: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春季低温阴雨,夏季伏旱,洪涝,人均耕地少。
改造措施:发展水利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
一年三熟;
水稻、橡胶
一年一熟
青稞、燕麦
一年一熟;
大麦、马铃薯、向日葵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花生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亚麻
3、我国主要农作物、熟制及其分布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区
我国小麦生产以冬小麦为主。
长城是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分界线。
小麦
温带作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小麦
生长习性: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较广。
春小麦:(长城以北)
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者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
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长城以南)
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比较长、地区差异也比较大。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的地区也有分布。
水稻
喜温、喜湿
南方(集中):
长江流域(最大)、珠三角等华南各省、台湾西部平原。
北方(分散):
华北的河湖洼地、东北一些河流及山间平原、西北灌溉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水稻
生长条件:喜温喜湿
主要分布:秦岭-淮河以南
我国水稻种植业优势:
自然条件:
我国东部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14.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A 
 B
玉米
喜高温,适应性强,分布广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玉米带:松辽平原,吉林省的产量居中国第一
玉米
生长习性:
喜温作物,耐旱、适应性强。
品种分类:
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
主要分布:
分为北方春播玉米、黄淮海夏播玉米和南方低山丘陵玉米,其中黄淮海夏播玉米是我国主要玉米区。
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商品粮基地
鄱阳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
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江淮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回答4~6题。
4.在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B
B
6、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农业社会时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棉花产地,桑蚕基地;在工商业发展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地位逐渐下降,让位于东北平原。请分析原因。
耕地破碎,耕地面积减小
机械化难度大,生产规模小,粮食商品率低。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城市化发展,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部分耕地转向产值较高的蔬菜、花卉和乳牛等经济作物,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农村劳动力减少,出现耕地撂荒,熟制减少等现象
冀、豫、鲁
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沙质壤土。
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沙质土壤、排水好)
花生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喜温 、喜湿
华南地区
黄淮海平原
辽宁
黑龙江
通过品种改良“南迁北移”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油菜
芝麻
胡麻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主要在河南
西北内陆地区
向日葵
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如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山西等省、自治区。向日葵的生产潜力很大,可向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扩种。
中国糖料生产分布图
甜菜
甘蔗
台湾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四川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自治区
新 疆
南蔗北菜
习性:喜凉、耐寒、耐旱、耐碱、生长期短。
分布:黑、吉、内蒙古(河套平原)、新(北疆)
习性:喜温、喜湿、需肥 多、生长期长。
分布:台、粤、桂、闽、川、云(热带、亚热带)
糖料作物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分 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甜菜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分 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
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甘蔗
糖料
作物
南疆地区
长江下游沿江、滨海平原
江汉平原
黄淮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喜温好光、适宜种植沙质土壤
棉花
棉花 优势 劣势
新疆南部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便利;沙质土壤有利于长绒棉生长; 降水少,利于后期成熟和采摘。 水源限制;
距市场远;
劳动力不足。
黄河 流域 冀中南 鲁西北 豫北平原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降水适中;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中、低产田多,
旱涝、风沙和盐碱
黄淮平原 长江 流域 江汉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 秋季多雨,
不利于收摘
长江沿岸 滨海平原 五大商品棉基地种植条件对比
蚕桑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桑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江浙地区是传统的桑蚕优势产区,但近年来江浙两省种桑面积和蚕茧产量日益萎缩。我国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下图),广西凭借其优势,积极承接蚕桑“西移”,近年来蚕丝产量已经稳居全国第一。
(1)与江浙地区相比,说明广西更有利于种桑养蚕的气候条件。(3分)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高温期时间更长;
受冬季风影响更小,低温冻害更少;
高温期降水较多(雨季时间更长)。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桑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江浙地区是传统的桑蚕优势产区,但近年来江浙两省种桑面积和蚕茧产量日益萎缩。我国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下图),广西凭借其优势,积极承接蚕桑“西移”,近年来蚕丝产量已经稳居全国第一。
(2)分析近年来江苏传统桑蚕业逐渐萎缩的主要原因。(4分)
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劳动力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不足;
②地价升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③城镇化占用导致耕地减少,生产规模下降;
④受到化纤面料的挤压,市场需求减少;
⑤环境污染严重,产量下降。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
发展花卉、蔬菜、水果、鱼、禽
畜生产,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太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洲地带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 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 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油料 作物 基地 花生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势,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糖料 作物 甘蔗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甜菜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出口商品 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我国主要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林业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
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加快实施“141”绿色工程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森林资源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丘陵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
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
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东北林区
东南林区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④平原绿化工程:保护农田。
西南林区
林业生态工程
分类:①牧区畜牧业. ②农区畜牧业③城郊畜牧业
(1)牧区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
新疆牧区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①四大牧区:
②饲养方式: 放养.
③商品:皮、毛.、肉奶
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细毛羊
牦牛
山地牧业
草原牧业
高寒牧业
(2)农区畜牧业:
①分布:东部季风气候区
②畜种:猪.牛.鸡.鸭.
③饲养方式: 圈养.
④商品:肉.禽.蛋.
(3)城郊畜牧业
三、畜牧业
四、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业。
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
1、分类:
2、分布:
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以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主;
二是江河和淡水湖泊区,以淡水养殖和捕捞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渔业
3、分析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捕捞、养殖、加工
因地制宜
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
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因地制宜
宜林则林:
宜粮则粮:
宜牧则牧:
宜渔则渔:
如我国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如我国东部平原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
如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北、以西地区
农业发展思路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②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与质量
③加强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
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①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对粮食需求量大
②由于种种原因,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③自然灾害频繁、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