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两道大题,满分100分。
2.测试时量: 75 分钟,请同学们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答题时间。
3.本卷为试题卷,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石棚为人类社会早期巨石文化的产物。我国石棚建筑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如图1)与断
江地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遗存,如山东、四川、湖南(如图2)等省份。修建的时代
和形制大致相同。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 B.星罗棋布 C.南北均衡 D.多元一体
2.表1为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推行一系列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些政策的推行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 加强了中央对经济控制力
C.消除了王国威胁 D.解决了郡国财政亏空问题
3.日本学者官崎市定评论某一 制度时认为:这本是以打破封建贵族制度、从般民众中选
拔俊才作为理想出发点的制度,但在当时的权势者,即贵族门阀势力的压力下扭曲变形,
反而成为拥护贵族世袭官位的封建性制度。据此可知,这制度
A.初衷与社会动向相违背 B.维护了贵族官位世袭
C.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矛盾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4.图3是西汉承相府在长安城内的位置图,图4是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在长安城
内的布局图,由图3到图4反映了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君主对朝政的掌控增强
C.行政运作有效制衡 D.官僚政治日渐发展完善
5. 今年热播电视剧《梦华录》讲述了北宋时期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经历各种困境,携
手勇闯东京,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小茶坊变成东京最大酒楼的故事。电视剧里,赵盼
儿三人可能
A.利用甘薯制作糕点 B.穿着棉服抵御严寒
C.学习心学追求自由 D.欣赏戏曲《牡丹亭》
6.学者乌恩认为:“在政治制度方面,草原民族根据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最早推行了‘因俗
而治’的政策,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
献。”下列可以论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契丹族推行南北面官制 B.女真族实施四等人制
C.蒙古族创建猛安谋克制 D.党项族实行行省制度
7.图5为某一朝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图。该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8.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认为“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
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
欧洲。”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
9.学者陈旭前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评价某一文件: “它是游 离在农民斗争之
外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了
一份珍 贵的资料。”该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0.图6为1911年发表在《民吁日报》上名为《无题》的漫画。漫画讽刺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1.孙中山曾认为:“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
马克思之法则不......是要用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
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材料中“- -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是指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2. 陈钦在其著作中写道:“这是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
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一个说真话的时代, -个出大师
的时代。”这-时期是
A.北伐战争时期 B.南京政府统治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3.图7为1912- -1919年江苏南通张赛创办的大生纱厂的资本额与利润(单位:万两)情
况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局势的变化 B.自然经济的抵制
C.政府政策的调整 D.革命运动的推动
14.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
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其“可问,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
原"据此可知
A.国民大革命影响深远 B.五四运动感召力巨大
C.新文化运动富有成效 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好
15.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次会议时指出:“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
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
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这一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中共二大 D.遵义会议
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___________,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空格处应填人
A.建党精神 B.建军精神 C.长征精神 D.井冈山精神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汉唐时期, 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
重心放在天山南部。西汉政府治理西城后,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
千人等官员。唐朝治理机构比汉朝更加健全完善。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
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唐朝政府治理西城后,先后设立十二个县,实行都县制度。在
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在
新疆东部实行郡县制度的地区,唐朝政府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法等都在
这里推行。
——-摘编自李国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模式的发展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 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匯帮的野蛮
入侵。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
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
持。1876年初,左宗棠“抬棺西征”。九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阿古柏
集团覆灭。1880年左宗棠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成慑态势。在此背景下,清延派曾纪
泽赴俄谈判,于1881年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的领土主权。1884 年清延宣布
成立新疆省。从此,新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
势力与当地伯克相互勾结、发动分裂叛乱的能力。左宗棠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大
规模招收流散人员,开梁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
——摘编自邵纯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出兵收复新疆的背景及历史意义。(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
手中。
材料一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的思想家,他亲自主持了秦国的变法运动。
由于其变法实践的需要,其重农思想贯穿始终,凸显了其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他说:“故治
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另外,商鞅视农
业和粮食为财富的来源,他说:“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民泽毕农,则国富”“农
则易勤,勤则富”“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鞅就这样把农、粟同国富、国贫联系在一起。
商鞅的重农思想是法家经济思想的鲜明体现,它从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是
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政策领域内的体现。
——摘编自王高阳 《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商业性农业
的迅速兴起而日趋减少,加上大量市镇的涌现、非农业性城居人口的增多等原因,江渐东南
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因粮田大量被经济作物侵占,已由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
粮食的缺粮区;在东南沿海地区急需大量粮食、粮价见涨的诱使下,经济作物种植业较为落
后的湖广等地则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的商品粮基地,原来的“苏松熟,天下足”被改为
“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粮食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
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的变
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从发展趋势看, 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而又互相连接、互相制约的过
程,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
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菜种关联,但本
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沧”,而且有“上升”,
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前者是个向下“沉沧”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
发展的过程。向半殖民地的“沉沧”主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向半封建的发展主要由
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
“历史的沉沧"。
——摘编自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点拟定一个论题, 并展开论述
(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上, 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
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统
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
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
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
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
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 《中国古代 “治世”与“盛世” 成因探析》
材料二 康乾时期, 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应该看
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皇望都是这一时期巨贪的
代表。经济发展区城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1796 年
至1804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亿2000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
去。随着闲关镇国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
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如火如茶地进行。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
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 《深度探秘:康乾盛世的AB面》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 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共 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 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共 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5 分)
(1)主要特点:①因地制宜,治理重心在天山南部;②治理制度逐渐与内地
一致;③治理机构逐渐健全完善;④治理政策逐渐多元化。(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
(2)背景:①阿古柏入侵引发新疆暴乱;②列强蚕食侵略,引发西北边疆危
机;③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④清政府的支持。(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5 分。)
历史意义:
①捍卫了国家主权,有利于国防和边疆安全,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②实行兵屯和民屯,发展当地经济,为边疆开发和社会稳定打下了经济基础;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光复国土的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凝聚了反侵略的
力量。(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
18.(15 分)
(1)主要内容:①粮食是兼并战争的物质基础;②重农抑商;③粮食是财富的重
要来源;④发展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富、国强和国治的主要表现。(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
原因:①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②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③法家思想的
影响;④商鞅变法运动的开展;⑤商鞅个人的远见卓识。(每点 2 分,答对 3 点
得 5 分。)
(2) 变化:江浙东南沿海地区由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
湖广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每点 2 分,答对 1 点得 2 分。)
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市镇的大量涌现;③非农业性城居人口的增多;
④粮食的涨价;⑤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
19.(12 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呈现出“沉沦”的发展趋向。(2 分)
论证: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领
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从
沿海深入到内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后,
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矿设厂,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中国半殖
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8 分)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中国政府日益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深重。(2 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向。(2 分)
论证: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中
国由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化。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走
向工业化。思想文化上:资本主义民主科学等理念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广泛传播,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8 分)
综上所述,在西方的冲击下,无数先辈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
向近代化的进步方向发展。(2 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如综合两个示例的论题或其他合理的论题,论有
所据亦可。)
20.(10 分)
(1)原因: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②坚持民本思想;③重视人才,注重吏治;
④适时地调整经济政策。(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
(2)危机:①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吏治腐败。②人地矛盾突出。③大规模农民起义。
④长期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国际竞争力减弱。(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