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
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核心素养评价
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
高二语文
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沙场,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
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
注意事项:
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
1.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
2.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
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得分评卷人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之一。它深隐于华夏灵魂
学
校
现代文阅读(36分)
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杨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
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别透,流光溢彩,超越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考场
材料一: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
材料三: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
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
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
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
考号
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
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
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
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食莫装套的人装名文热的款发汉定自使纤种展教整霜明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
说:“人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
班级
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
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
“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
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其诗歌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
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
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
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
姓名
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
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
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
(摘编自《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安。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光尧题金山一绝》却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他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
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如
私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
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
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站
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一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材料二: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
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严重脱节的现象。
警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
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
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作品
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
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
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
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核心素养评价
高二语文答案
1.答案 A B项,“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错误。
原文内容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
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不正确。C项,材料的观点有两个一“文如其人”
“言非心声”,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文如其人”,选项中“全面论证以
偏概全,不正确。D项,材料二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的
“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
有内容。选项中“相同的”概括不准确。
2.答案 B 从材料一“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
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不正确。
3.答案 C “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狭隘了诗歌主题,不能论证材料二中的观
点。
4. 答案 C“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错,原文没有依据,原文的表述有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并未阐述已经领先于
其他导航系统。
5.答案 B “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原文是“继续加快全
球组网步伐”,原文的意思是“加快步伐”,是已经开始组网,而选项是未然,还
没有开启组网。
6. ①提高国产化率,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精神;
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③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④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
7.答案 B “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错误,依据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
什么大变化”“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处文字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
家并没有发生变化。
8. ①勇于改革: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对妻子
的爱、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
路和自己明年的生产④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
地的做法难以理解。
9. ①情节上:首尾呼应,赋予故事情节以完整性,也和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照应,
结构严谨;②人物上: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
憧憬;③主题上:有助于表现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有利
于凸显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
10.答案 D
11.答案 B “亲戚……与现代‘亲戚’的含义相同”解说错误。现代“亲戚”的
含义不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而古代“亲戚”则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
12.答案 A “不害怕被政敌斥为结为朋党”于文无据。作者只是强调了“君
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文中并无证据证明他“不害怕被政敌斥为结为
朋党”。
13. (1)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
反过来互相残害。(得分点:“及”,等到;“疏”,疏远,淡漠;“贼害”,残害。)
(2)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得分点:“然”,然而;“厌”,满足;“……者,……也”表判断。)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
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相
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
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
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
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
结为朋党,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君子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
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
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
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
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
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
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
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
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
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可是商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
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
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
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竞被投入黄河,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
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
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
谁也不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舜被
二十二人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
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14.答案 C “而南陵方面传信的使者,很晚才带回消息”错误。应是托去南陵传
信的使者,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
15. ①“数”,多次;“疑”,怀疑。诗人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
有结果,故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②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
消息,于是猜疑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
16.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
上拂还来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7.①不解之缘 ②秘而不宣 ③在所难免(每答对一处 1分,有错别字该处
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答案:①设问:先用“失败意味着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请注意、
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②排比:连用三个“意味着”的语句,形式整
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每点 2分,意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①西方艺术重客观
②分为人物鱼、山水面和花鸟画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
20答案:在山峦的映衬下,潺潺清泉从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六尾蝌蚪
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21. 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22. 立意:
1.刚极易折,柔极易屈。
2.刚和柔要适度。
3.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权衡。
4.刚中施柔是生活的强者。
5.刚使人勇,成就辉煌;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6.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