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09: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 《史记》记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书》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
C. 对外贸易臻于繁盛 D. 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3.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4.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宣布“今兵权归朝廷,联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派遣)文臣无异也”。这一举措( )
A. 提升了宋朝军队战斗力 B. 意在防范武将专权
C. 导致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D. 减轻了财政负担
5.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B. 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
C. 解决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D. 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6. 下表为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荻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 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 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7.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 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 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 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 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8. 下图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说道,“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这场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10. 1923年召开中共三大报告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基于当时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 )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主张
11.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下列历史记忆中属于“廷安记忆”的是( )
A. 秋收起义的爆发 B. 《论诗久战》的撰写
C.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2.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使农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这一指示反映出(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B. 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 抗日战争促使了土地政策调整
D. 农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13. 下图是1952年出版的宣传画《扑灭战火,拯救和平》。这一宣传画反映的事件(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 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 D. 维护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
14.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15. 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首次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了宪法: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 )
A. 推动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B. 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C. 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D. 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教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件
1912年 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1913年 南方七省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1914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袁世凯祀礼祭天
1915年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
1917年 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1918年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欢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9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1920年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爆发直皖战争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2年 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爆发直奉战争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6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号召“打倒列强,除军阂”
1928年 皇姑屯事件、张学良东北易帜
材料二
国内史学界把自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期间这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但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19.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票。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去买肉时都挑肥的。
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据退休职工朱秋成2009年回忆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时代变迁”。
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可得出华夏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都有“龙”的信仰,说明他们都有龙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统一,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中原是核心,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周边认同华夏文明,因为材料不能说明“龙”就一定来源于华夏族,排除D项。故选B项。
2. 《史记》记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书》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
C. 对外贸易臻于繁盛 D. 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记》《汉书》中都反映出人们从事商业来获取更多财富,D项正确;汉朝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3.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而“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社会的影响,C项正确;A项是军功爵制,排除A项;B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D项是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宣布“今兵权归朝廷,联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派遣)文臣无异也”。这一举措( )
A. 提升了宋朝军队战斗力 B. 意在防范武将专权
C. 导致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D. 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今兵权归朝廷,联要易将帅,承命奉行,与差(派遣)文臣无异也”可得出宋代收将领的兵权,同时派文臣节制,意在防范武将专权,B项正确;这样不利于战斗力的提升,排除A项;这一举措与官僚队伍急剧膨胀关系不大,排除C项;这样加重了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5.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 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B. 传播了中原农耕技术
C. 解决了明朝边患问题 D. 正式确立了朝贡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可得出通过“金牌信符制”规范与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贸易,而不是技术,揍他B项;边患并没有解决,排除C项;材料中的制度不是朝贡体系确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表为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荻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 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 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的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并不是会降低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决策权,排除B项;C项与奏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 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 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 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 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D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地理著作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图是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由此可知,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地图可知,杭州和沙市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了杭州、沙市通商口岸,C项正确;ABD项不平等条约中都没有这两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说道,“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这场运动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赫德认为这场运动使公元2000年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爱国精神使列强看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使中国没有沦为列强的殖民地。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951年发生的,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发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报告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基于当时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 )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主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三大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够强大。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三大中共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组建革命统一战线,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A项正确;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排除C项;1935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战线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1.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下列历史记忆中属于“廷安记忆”的是( )
A. 秋收起义的爆发 B. 《论诗久战》的撰写
C.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B项正确;秋收起义在湖南,排除A项;渡江战役与南京有关,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使农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这一指示反映出(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B. 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 抗日战争促使了土地政策调整
D. 农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可得出这一政策中的方式途径多样,并且强调法理性,反映出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B项正确;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抗战已经胜利,排除C项;D项太绝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下图是1952年出版的宣传画《扑灭战火,拯救和平》。这一宣传画反映的事件( )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 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 D. 维护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这幅宣传画主张扑灭战火和拯救和平。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我国组建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画反映了新中国保卫新生政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排除C项;1953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2年是中国建交高峰时期。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C项正确;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65-1975年我国开展三线建设,不是中国建交高潮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首次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了宪法: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 )
A. 推动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 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C. 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D. 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2年的宪法突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凸显人民政协的作用,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恢复和发展民主法制,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材料的内容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954年确立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排除A项;B项史实错误,2001年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教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地位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原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不断更新,适应了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张:根据“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得出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君舟民水等思想;根据“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法家的思想内容可得出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时代背景:根据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主要有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主要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崛起;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小问2详解】
地位变化:根据“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得出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思想等方面概括,可得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儒学不断更新,适应了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粮食生产中心转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影响: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
(2)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得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得出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根据”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得出粮食生产中心转移;根据”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得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影响:根据”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得出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根据所学可从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等方面概括。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从小农经济的特征、农民购买力、专制 体制、国家政策、对外政策、社会观念等方面概括。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件
1912年 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
1913年 南方七省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1914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袁世凯祀礼祭天
1915年 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
1917年 张勋复辟、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
1918年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欢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9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1920年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爆发直皖战争
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2年 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爆发直奉战争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6年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号召“打倒列强,除军阂”
1928年 皇姑屯事件、张学良东北易帜
材料二
国内史学界把自1912年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期间这16年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但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答案】从“沉沦”角度作答,
(1)在国内政治方面,统治黑暗: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崩离析;
(2)在外部侵略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如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3)在革命道路方面,如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失败,未能给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从“上升”角度作答:
(1)在政治方面,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并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在经济方面,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3)在思想方面,如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进思想解放和中国人民的觉醒;
(4)在社会生活方面,如民众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可从“沉沦”和“上升”两个部分来分析1912-1928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沉沦”方面,结合所学从政治方面、外部侵略、革命道路方面来列举材料一的主要事件,如在国内政治方面,统治黑暗:如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崩离析;在外部侵略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如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在革命道路方面,如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失败,未能给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上升”方面,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方面来列举,如在政治方面,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启并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在经济方面,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在思想方面,如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促进思想解放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生活方面,如民众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
19. 票证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票。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去买肉时都挑肥的。
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据退休职工朱秋成2009年回忆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答案】(1)材料一是发行的票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类型),是研究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
材料二属于口述史料(史料类型),对研究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有一定主观性,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史料价值)
(2)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水平低,物资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或者答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资越来越丰富,传统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外汇券、股票等新型票证出现。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材料一是发行的票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类型),是研究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二属于口述史料(史料类型),对研究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有一定主观性,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小问2详解】
根据“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可得出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具体分析,主要分为改革开放之前与改革开放之后两个大的时期阐述,可得邮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水平低,物资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资越来越丰富,传统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外汇券、股票等新型票证出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