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題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新石时代土要文化进行
一签国界
网
注:中所有要靠为今内溶
A.南粟北稻农业格局形成
B.文化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C.氏族部落之间征战不断
D.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2.西周初期,通过分封诸侯,加强对商朝旧贵族的包围和监督。姬姓诸侯大多被分封到黄河
流域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并利用功臣等异姓诸侯作为姬姓诸侯的屏障,控制着戎狄蛮夷部
落。同时,又将旁系姬姓贵族分封到原先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适应了对地方控制的需要
B.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C.摆脱了血缘对政治的束缚
D.解决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3.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察“圣王之
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宣城市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7页)
4.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失期,法皆斩”,并广
为流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中《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为
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5.汉武帝时,盐、铁、酒等实行国营,由中央大农令统一管理;同时取消郡国铸币权,由中央上
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统制经济以巩固统治
B.稳定物价促进工商业发展
C.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D.推行重农抑商以加强集权
6.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
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
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
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7.有学者把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汉,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第
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三阶段是隋唐宋元明清,为庶族地主阶级统
治。从制度创新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有助于实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8.北宋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
长官),由此开启了地方府、州、军、监行政组织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
控制和监督的时代。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管理紊乱导致“积贫积弱”
B.中央在和地方斗争中处于弱势
C.“崇文抑武”的政治局面形成
D.中央集权的发展程度大大加强
9.据郑樵《通志》记载,隋唐以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五代之后,“婚姻不问阀阅”。到了
宋代,婚娶风气进一步改观,出现了“榜下捉婿”“娶妻不问门户,直求资财”的现象。这反
映了,当时
A.社会成员身份完全平等
B.政府对民众控制力减弱
C.门第等级观念趋于淡化
D.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生活
10.元朝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与内地相同的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
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据此
可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传统
B.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
C.意在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D.避免了边疆少数民族发生叛乱
宣城市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