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在位置上,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掣领”的作用,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都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发展与变化的。在内容上,本课的时间范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延伸到20世纪90年代,叙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包含三个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双方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对峙,其中有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越南战争等局部的热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美苏双方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与行事作风,持续地进行着“冷战”,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在此过程中,西欧、日本,中国的实力都不断上升,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冷战的相关知识了,对冷战中的典型事例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本课的重点部分:冷战局面的形成、冷战过程中美苏对峙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当前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理解、分析等过程来掌握相关的内容,这部分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进行讲解、设问的内容,需要教师合理地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教学目标
通过时间轴和各种主题的地图,对战后世界有整体上的认识,了解冷战过程中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与空间位置,形成对冷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时空观念。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通过阅读材料,解读图片,了解美苏从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分析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战略目标与战后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通过解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够说明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西欧、日本、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家国情怀:通过对冷战中典型事件的学习,了解到大国之间互动、对抗对整个国际秩序的影响,认识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尊重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美苏冷战的原因、掌握美苏冷战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8课 冷战与国家关系的形成冷战缘起:从盟友到对手冷战的原因冷战的过程冷战格局终破碎美苏对峙的阶段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始见微西欧日本中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德国“柏林墙”的图片,说明“柏林墙”是冷战从开始到结束的见证者,与三次“柏林危机”息息相关,既是两个超级大国在西欧冲突最激烈的地点又是双方不断协商缓和的核心。展示有关于本课的时间轴。 学生观察图片与时间轴,了解本课学习的时间范围和一些典型事件。 教师通过展示柏林墙的图片,辅之以概述柏林墙在冷战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一、冷战缘起:从盟友到对手 教师简要介绍二战之后,各方在德国甚至是柏林分区占领的情况,并介绍有关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相关内容,使同学们了解到美苏两国在二战之后从盟友变为了对手,冷战的苗头开始逐渐地出现,引出冷战的概念通过【何为冷战】、【为何冷战】介绍冷战的概念并引出冷战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明确冷战的直接原因。通过教材中对冷战直接原因的介绍,引导学生讨论美国和苏联两大主体在战后初期的国力如何。提问:【战后美国国力如何?】材料:美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总额的32%和黄金储备的74.5%。因此,美元自然成为国际经济流通中最为坚挺的货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美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总额的32%和黄金储备的74.5%。因此,美元自然成为国际经济流通中最为坚挺的货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美国的“制空权”则更是威力无比:它的2000多架重型轰炸机粉碎了希特勒的欧洲,1000架超远程B-29型轰炸机使许多日本城市化为灰烬,现在又补充了更为强大的喷气战略轰炸机,如B-36型轰炸机,最重要的是,美国垄断了原子弹,使它可以向任何未来的敌人发动攻击。--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美国拥有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1200多艘战舰和5万多艘供应、登录船只。它的海军舰艇吨位达380万吨,大大超过英国的150万吨,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41-1945年间,受雇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从8.7万人增加到。同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19.9万人家流亡美国,从而美国拥有了空前的智力优势。--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45年底,美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世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开端。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战后美国作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国家。--张建华:《世界现代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通过对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展示,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概括战后初期的美国经济实力大增、军事实力雄厚、科技实力领先、政治体制完善,在此基础上,美国对称霸世界充满了信心。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在战后的也有着过人的实力。材料:在战争中,近2700万人丧失了生命,这个数字是美国的60倍;1700多座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变成了平地;31850个企业、98000个集体农庄遭到洗劫和掠夺;物质方面的总损失量达26000亿卢布,其中被法西斯掠夺和毁坏的贵重物品价值6790亿卢布。--张建华:《世界现代史》苏联人民以自己的英勇牺牲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苏联成为在国际舞台上其决定作用的四大国(苏、美、英、法)或三大国(苏、美、英)或二大国(苏、美)的一员。斯大林成为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并提的“三巨头之一”。--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类别数量红军人数1140万人作战飞机16000架主战坦克12000辆作战摩托车670000辆火炮1151万门军舰1702艘通过展示有关苏联经济、国际地位、军事实力和领土变化的材料,引导学生概括:苏联在战后虽然在经济上遭遇重创,但是却因为在二战中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相当高的国际声望,同时军事实力雄踞世界前列,疆域版图不断扩大。苏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谋求自身安全以恢复经济的愿望就异常强烈,因此,对东欧的控制就成了苏联实现国家安全战略之中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展示地图以及斯大林对波兰的态度的材料: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人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设问【波兰对苏联有何重要性?】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对波兰历史上对俄国重要性的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们理解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这样就与美国产生了矛盾。通过对乔治·凯南电报的介绍,以及美苏两国在思想上的差异,使学生了解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矛盾突出。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的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丘吉尔提问【美国是如何开展对苏联的冷战的?】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分析材料,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在经济上援助西欧?】材料:显然,我们低估了战争对欧洲经济造成的破坏,我们只了解有形破坏,但却没有完全考虑经济生产混乱所造成的影响—工业国有化、长期商业联系的中断,私有企业的消失以及资本流失,等等。--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五月备忘录》如果美国不尽快提供大量援助……我国过剩产品将失去市场,失业、经济萧条以及由于欧洲欠美国大量战债而造成美国预算严重不平衡也会接踵而至。--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五月备忘录》共产党人正在利用欧洲的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的安全将会面临严重的威胁。援助欧洲是美国遏制苏联和维持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乔治·凯南(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了解美国在战后对西欧进行援助是因为:战后西欧经济崩溃、影响美国经济、遏制苏联、以及美国要保持自身安全。【苏联是如何应对美国的冷战政策的?】政治上: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终于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观察德国、柏林被分区占领的图片,了解美苏在德、在柏林问题上的冲突,了解冷战的概念。通过教师所展示关于战后美国、苏联国力的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归纳美苏冷战的原因。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的表达,了解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所在。回忆、整合,学生应该用自己的话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阐述。 结合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锻炼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提高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使学生从相应的历史主体的角度出发,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两极格局终破裂,多极化趋势始渐微 本节由第二次柏林危机导入,与第一节第一次柏林危机相呼应。通过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苏激烈对抗后又进行互相访问,提问学生【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随后向学生介绍美苏冷战的第一、二、三个阶段和典型事例。两极格局之下,西方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中不断分化,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西欧为何在战后走向联合?】材料:就整个西欧而言,1946年的工业产量仅达到1937年的70%,1947年达到80%,1945-1946年度的农业产量仅达到战前的63%,下一年度也只达到75%。其中德法两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英国其次,战争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战争期间,西欧仅存的一些工业都被纳入了战争轨道。--袁明:《国际关系史》同美苏两国相比,西欧任何一国都还相差甚多。面对美国的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它难以竞争;面对苏联的军事优势,它更是无法匹敌。因此,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凭借集体的力量,加强在国际经济和贸易竞争中的地位,抵抗苏联的军事压力。--袁明:《国际关系史》 (雅典学院) (基督教)(查理大帝)通过对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解读,学生能够了解西欧走向联合是为了谋求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在美苏威胁下保证安全、以及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西欧是逐渐走向联合的,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一些西欧的国家逐渐独立于美国的控制,内政外交有着更强烈的自主性,于此同时,西欧也逐渐再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二战之后在美国的帮助之下,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随后逐渐追求本国在政治上的大国地位,成为国际格局中日益崛起且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因为苏联所奉行的大国主义,所以不断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发生了波兰十月事件、匈牙利十月事件、以及布拉格之春后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于此同时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但是随着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与中美外交的成功,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美苏阵营并非包含了所有的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并不卷入其中,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提问:【苏联解体对世界有什么影响】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做出了贡献;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美苏为什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热战?尽 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苏]赫鲁晓夫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这一因素对危机局势的克制潜力超过了军事力量的对比和威慑力量对比的任何计算标准。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倒性优势发动一起核战争。--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学生通过本课所学以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了解到美苏始终没有发生大规模热战的原因在于:在冷战的背景之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二战之后,核武器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其毁灭性巨大;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人民受战争的影响巨大,不愿再卷入战争;美苏两大阵营中都出现了动荡,世界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根据材料分析问题,深刻理解美国的冷战政策是如何影响欧洲的团结的。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深入思考持续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苏联是如何影响国际关系、世界格局的。 根据材料并且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必然性所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差异。
课堂小结 提问:【结合所学,分析冷战的特点?】①美苏对峙始终避免大规模的“热战”,即“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以及经济上割据。②美国与苏联是各自阵营的主导者;③美苏对峙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尽管各自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但是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④冷战背景下的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了解到冷战的开始与结束对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认识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当前国际秩序呈现的多极化趋势,尊重国家之间的差异。
教学反思
本课在时间范围上跨度长,在空间上几乎包含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由于课时有限,无法使学生详细地了解国际关系的变化对具体国家的影响。与学生的互动不足,设计的学生活动不够充足,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本课在知识的串联上不够清楚,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这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