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0:0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设计
本课对应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课题与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潮流的整体总结与宏观预测。 本课主要呈现并列式的教学结构,分为“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等子目。这三个子目之间彼此相对独立,子目内部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然而,本课若想呈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找出这三个子目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整体历史逻辑,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 宏观而言,世界多极化作为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的诸多重大变化的总原因。世界多极化,其实质是世界力量中心的分化与重构,而力量中心的形成则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国力共同推动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世界多极化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性)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本课的内在历史逻辑。 经济全球化则是支撑起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基础。值得说明的是:全球化固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其资本全球化的实质,造成了世界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为避免这一情况继续出现,有必要推动全球化的深层治理。因而,我着意于强调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引导学生们建立更为全面、客观的历史分析方法。 微观而言,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性)则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带给每一个最为直观的感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而这一子目的理解难度不高。但是,社会信息化的负面效果,文化霸权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仍然是当今世界不可忽略的社会现象,有必要使学生产生相应意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影响。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上述世界发展潮流的认识大多停留于粗浅的历史过程的记忆,对于其为何产生,如何演变,走向何方等深层历史逻辑尚不明晰,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方向。 同时,我的授课对象为正在使用岳麓版教材,学习必修二经济史的高一理科班学生,其本身历史学科的功底并不扎实,对于课堂的关注度十分有限,这就要求我注意对新老教材教学内容的整合,既要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又要在教学中注意选择适中的难度,选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共情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上述学情分析,本课要积极尝试创设历史情境,以求对学生进行启发,并适当融入对历史思维的训练,力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融入课程思政要素,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升对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与支持。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深化对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涵、发展历程、重要意义的理解;明白经济全球化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理解推动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了解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意识到社会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与当今文化多样性受到的挑战。理解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坚定“四个自信”。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对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的梳理,使学生建立起对应的历史逻辑与知识体系,理解其深刻内涵(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正反两方面影响的梳理,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演进的复杂性,不平衡性,认同中国道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建构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理解其历史意义,同时理解社会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与文化霸权对文化多样性的损害(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课程思政目标: 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进为宏观背景,着重强调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为,突出中国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主要表现,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性意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四个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涵、发展历程、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世界多极化的衡量标准,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中国与世界共同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应对之策。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材料、多媒体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链设计、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第九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整个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结尾部分,是对于世界历史当今发展现状的精要总结和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宏观概括。 对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子目,我着意于以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历史背景、美国构建单极霸权的渴望及其失败、世界各国对多极化趋势的因应等三个具有深刻历史联系的部分展开教学,并以对世界多极化的学术概念的讲解作为结尾,引导学生建立相应历史逻辑。 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这一子目,我则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世界逐渐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连续性。随后,我则试图通过对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表现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全球化的深度认识,并在之后以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表现为例,向学生说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及其实质,使学生明白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这一子目,由于其内容本身理解难度不大,但却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便试图通过建构历史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充分肯定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认识到社会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与文化霸权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坚定自身理想信念。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首先展示反映苏联解体时的四张历史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其发生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反应的历史趋势,产生相应历史思考。 与教师互动,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基于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发掘照片中历史信息,思考当时世界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明确本课教学内容的总背景。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呈现封面页,引导学生思考下述三个问题。 初步记忆并尝试理解本子目的学习重点。 通过课件设置的问题,说明本子目的重点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本子目内容的逻辑链。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承接课程导入环节,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两极格局垮塌后何方受益最大,美国在此时的战略企图及其表现,构建与下一教学内容之间的问题链。 与教师互动,阅读教材与课件,理解教学内容。 基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与核心素养,通过对课本上未曾涉及,但却影响深远的“历史终结论”的讲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一理论的逻辑性与现实性批判,使学生更易理解世界多极化的时代大势。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21世纪以来美国发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间历史逻辑,得出相应历史结论。 与教师互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教学内容 基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对美国近二十年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理解美国霸权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明白美国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历史根源,明白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承接上一部分的历史结论,就哪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向学生提问,并依次引导学生了解欧盟、俄罗斯和日本的主要国情,分析其各自的战略优势。 与教师互动,阅读教材与课件,理解教学内容,尝试建构历史逻辑。 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历史图片与历史事实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多极化中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各自的战略优势,感悟并尝试归纳成为世界多极化当中的“极”应该具有的因素,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铺垫。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5.通过对邓小平就国际形势的判断,向学生们提问,并通过讲解近年来中国顺应世界多极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并就“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构建与下一教学内容之间的问题链。 与教师互动,阅读教材与课件,理解教学内容。 基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通过梳理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主要表现,增加学生对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的直观感受,提升历史自豪感、自信心,以发挥课程思政效果。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6.承接上一子目的历史结论,通过对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历史表现,引导学生产生相应思考。 与教师胡工,分析历史图片,发掘历史信息。 基于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通过梳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诸多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价值。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7.承接先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所列问题,并与学生一同探讨世界多极化的具体内涵,与本课其他子目之间的逻辑关联。 与教师互动,分析历史概念,及时完成相关笔记。 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和学生一同进行对世界多极化这一概念的问答与解析,使学生更加明确世界多极化的具体内涵与重要意义,更好衔接之后的教学内容。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1.呈现封面页,引导学生思考下述三个问题。 初步记忆并尝试理解本子目的学习重点。 通过课件设置的问题,说明本子目的重点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本子目内容的逻辑链。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2.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经济全球化历史渊源与现实进程,分析其间历史逻辑,得出相应历史结论。 与教师互动,回忆先前所学知识,理解相关教学内容。 基于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的深度回顾,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温习先前所学,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建立知识之间的历史联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连续性、适时性。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3.首先呈现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定义,随后与学生就全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展开讨论,共同分析当前全球化发展的实质,并构建与下一教学内容之间的问题链。 与教师互动,分析史料信息,尝试得出历史结论。 基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以“一般定义-历史表现-内在实质”三层由浅入深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初步领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魅力,明白经济全球化本身亦存在诸多不足,要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4.与学生探讨中国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的原因,说明中国二十余年来在经济层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随后向学生提问:“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否都能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为什么,有哪些表现?” 与教师互动,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思考教师提问。 基于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通过对中国积极应对全球化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过程的讨论与说明,使学生们更加明确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坚定对党的支持和拥护。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5.展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实际遭遇,说明经济全球化本身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之处,引发学生思考。 与教师互动,分析历史图片及其相关信息,产生相应思考。 基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直观呈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遭遇,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本身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产生历史共情。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6.通过对近年来中美两国对待全球化的不同态度的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支持中国的立场与态度,明确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与教师互动,阅读课件内容,理解教学内容。 基于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通过对中美两国有关全球化的不同态度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一方面明确美国所谓“反全球化”的利己实质,另一方面更加理解和认同中国对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层变革的相关论述,坚定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方。
二、经济全球化 进程加快 7.讲解欧盟等四个区域间国际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与教师互动,阅读课件内容,在教材勾画相关内容。 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对四个区域间国际组织的简要讲解,为学生补充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细节,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环节。
三、社会信息化 与文化多样性 1.呈现封面页,引导学生思考下述三个问题。 初步记忆并尝试理解本子目的学习重点。 通过课件设置的问题,说明本子目的重点教学方向,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本子目内容的逻辑链。
三、社会信息化 与文化多样性 2.首先向学生展示问题并互动,随后展示当今社会信息化的主要表现,讲解其主要定义,并构建与下一教学内容之间的问题链。 与教师互动,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勾画相关内容。 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应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社会信息化 与文化多样性 3.以“奶头乐”政策和信息茧房等两个例子,结合学生日常生活说明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度思考。 与教师互动,分析史料信息,理解教学内容,产生自我反思。 基于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选择较为新颖且贴近生活的材料,以引起学生之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历史材料、学术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对自身的信息化生活进行再思考,反思自己是否也受到类似影响,起到自我审视的效果,以此建构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三、社会信息化 与文化多样性 4.以美国游戏对列宁、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丑化为例,引导同学思考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偏见,讲解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说明其重要意义。 与教师互动,分析史料信息,理解教学内容,产生自我反思。 基于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选择较为新颖且贴近生活的材料,以引起学生之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及其野心加以警惕,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当今受到的挑战,坚定树立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明观。
总结 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的谆谆嘱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以此结束本学期的所有教学内容。 与教师互动,产生自我思考。 基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通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使学生明白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感悟自身应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青春斗志,起到升华主题,激发爱国之情的课程思政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较为宏观,但本身理解难度并不很高,同时具有较高的课程思政价值,这就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对于概念的清晰讲解,又要拉近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要使学生明白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更好激发其家国情怀与国际意识,为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留下一个满意的收尾。 同时,我所授课的对象是正在学习岳麓版必修二教材的高一理科班学生,其本身历史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试图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材料,积极创设历史情境,以更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之中,主要采取创设情境,列举生活实例等方法,以减少学生的接受难度,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同时,为了更好培养历史思维,我试图通过在部分课件中加入问题链的设计,并通过对于概念由浅入深的探讨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应的历史逻辑架构,理解历史概念,明白本节课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性),归根结底,都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现。这其中,世界多极化又是后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变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又该如何参与其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这便成为本课的核心主题。 本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亮点:第一,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深化,能够帮助同学更好理解历史进程的正反两面,树立客观全面的历史分析方法,产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第二,通过运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内容中着重强调了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此连结前后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起到课程思政的效果;第四,运用问题链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建立知识框架;第五,课件设计水平相对较高,版式设计较为合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根据实践,本课的教学过程仍然存在下述不足:第一,理科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仍然不高,仍存在小部分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需要我进一步思考改进;第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不明显,我仍然习惯于以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多停留于集体问答的形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限;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不甚顺畅,如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带有一定的突兀之感,而骤然删去,则又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缺失,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第四,教姿教态仍不够正式,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第五,板书设计仅存于形式,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与课件内容进行配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