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19:22: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其中《伯牙鼓琴》是此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下的开篇之作,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子期听伯牙弹琴,从琴声中明白伯牙的情志,伯牙亦以子期为“知音”。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简短的古文展现了伯牙、子期心心相印、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意,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知音”经典。
文中伯牙以琴写志,子期以“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诗性应答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古文的特征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人物的语言,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创设情境和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琴声中的意蕴,感悟“知音深情”,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
【学情分析】
本届六年级学生是从五年级开始使用语文统编教材。在使用新教材后,学生学习了《古人谈读书》《自相矛盾》《杨氏之子》等文言文,已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总体来说,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文言知识比较欠缺,还需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理解的能力。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和韵律。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和已有的文言基础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品读子期之言,展开想象,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巍”等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借助语言,展开想象,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感知单元重点,解释课文题目
一、了解主题,明确要素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齐读)
2.体会艺术之美,秘诀就在于展开想象,这也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请读——(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文,展开想象读读知音结缘的故事,请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主题页面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明确单元的阅读要素,初步了解通过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
板块二:初读感知课文,感受文言韵味
一、检测预习,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同学们都预习了吗?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请小老师带读。
出示:善哉 巍巍乎若太山 破琴绝弦
2.学习多音字
难读的生字会读了,课文还有很多带多音字的句子,你有信心读准确吗?
(1)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点拨:你如何是判断这里读第三声?请看看注释,“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也就是时间很——“少”,可以判断这里读第三声。所以借助注释不仅可以知道词语意思,还能判断多音字读音。(板书:借助注释)
(2)出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里还有一个带多音字的句子,请你用这个方法读准确,谁来读这个句子?(请生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初读课文
生字读准确了,你能读好课文吗?(全班读)
2.指导朗读
(1)师范读课文
课文读通顺了,但以前古人是吟诵古文的,读古文要注意节奏,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请你听老师读,根据老师的朗读用笔在书上画停顿。(师范读)
(2)生自读课文
对照一下,没有画对的,修改一下。修改好了吗?下面我们按照这个节奏,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生字字音,读好多音字,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在教师的范读指导下注意朗读的停顿,把课文读流利、读出节奏,为后面的阅读做准备。】
板块三:走进课文情境,想象弹琴、听琴画面
一、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读得真好。刚才,我们不仅把课文读通顺,还借助注释理解字义,判断字音,借助注释是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学古文还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课文呢?(板书: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设计意图: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下面理解文言文故事提供方法指导。】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知音故事
1.了解伯牙,画关键语句
借助注释,“鼓琴”是什么意思?(弹琴),伯牙弹给谁听?(板书:锺子期听)
我们来认识一下伯牙,他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著名的琴师,琴技高超。
伯牙弹琴,引发了锺子期想象。伯牙是怎么弹的?锺子期想到了什么?默读文章,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品读伯牙弹琴
(1)伯牙是怎么弹的?(生汇报)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点拨:①出示“方”在字典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和结合文意可知“方”是“刚刚”的意思。
②结合字典和注释,你知道伯牙是怎么弹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说意思)
3.品读子期听琴
(1)当伯牙“志在太山”,锺子期想到了什么?(生汇报)
出示: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点拨:①理解句意:借助注释,说说锺子期如何赞赏伯牙,他想到了什么?(生说)
②随文识字:是啊,想到的是巍峨的高山。句子中有一个生字“巍”,要写好生字“巍”可不容易,请观察“巍”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看老师书写(师范写),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山字头要写扁小一点,留出位置给下面的部件。
③释义:“巍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样子)
④指导朗读: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你的脑海里浮现怎样的画面?(生:巍峨高山直插云霄)是的,就是这样巍峨、高大的泰山,谁把这幅画面读出来。(指名读)我觉得还不够高大,(指名读)。善哉!读得好啊,一起读。(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想到了什么?(生汇报)
出示: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点拨:①理解句意:锺子期又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指导朗读:浩荡的流水翻腾着!(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浩荡的流水,此刻你的脑海中又跳出了怎样的词语?(惊涛骇浪、波涛汹涌,指名读)读一读,浪再大一点。(指名读)
(3)通过想象,无形的音乐化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再来通过朗读感受。(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伯牙弹琴”和“子期听琴”的故事,抓住“巍巍”等关键词想象画面,指导学生朗读句子,通过朗读读出想象的画面。】
4.想象拓展
(1)师指导概括
巍巍乎若太山,真是太山——巍巍
汤汤乎若流水,真是流水——汤汤
(2)仿造句子,说一说
①伯牙还可能想到这样的情景。请看图,你想到了哪个词?(明月皎皎、杨柳依依)
锺子期也听出了伯牙琴声中表现的画面,谁来用这个句式把子期听到的说一说?
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②(出示图片)伯牙还会想到这样的画面,谁来当当子期,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模仿课文拓展运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有效进行语言迁移。】
5.理解“知音”故事,朗读课文
(1)引出“知音”:
看,无论伯牙想表现什么,锺子期都能感受到。“志”是什么意思?(心志、情志)古人常常移情于琴,以琴言志。伯牙有着怎样的志向?(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江河般博大的胸怀)看来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他还听懂伯牙倾注在琴声的“志向”。(板书:明志)
所以孟浩然就曾说过:(生)“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锺子期完全明白伯牙的心意,他就是伯牙的——“知音”(板书:知音)
(2)串讲故事大意
你能试试把这对知音弹琴听琴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生说)
(3)朗读:再一次通过朗读,感受知音的心心相印。
6.体会“知音”深情
(1)如果你是伯牙,能有这样一个知音,你有什么感受?(生:欣喜、喜悦、相见恨晚)
(2)引读理解
他们俩相见恨晚。第二年中秋,伯牙按照约定来与子期相会,可是——
出示:锺子期死(生读)
你是伯牙,你有什么感受?
所以伯牙做出了什么决定?——
出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生读)
为什么他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出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生读)
是啊,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的人了。
李白的诗句也提道:(生)“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所以,王安石又说:(生)“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对于伯牙来说,得到一个知音,真不容易啊!
(3)朗读:想象着伯牙当时的心情,我们再来读。
(4)理解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5)配乐朗读全文:让我们跟随着名曲,再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读一读,如果你能背下来,请闭上眼睛,边背诵,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运用课后《资料袋》的材料适时切入,深化对“知音”的理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提升。】
板块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总结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一个凄美故事、一段动人乐曲,感动无数人,千古传颂,源远流长。
二、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再次感受“知音”传说的源远流长,作业拓展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再次感受知音情深。】
【板书设计】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知音
锺子期听(明志)
副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注释
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