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人教版统编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文中的一些文言现象都是教学中重点内容。课文中有一些单音节词语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如:“坚”即“坚固”,“利”即“锐利;也有一些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如“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但也有不少词古今意思不同,如“陷”意思为“刺破”。读通课文、理解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对文言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个寓言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学这样的寓言故事,不能仅仅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更要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在此之前也学过了一些寓言故事,对寓言故事很感兴趣,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相矛盾》这一则寓言故事也比较简单易懂。这一届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才全面使用语文统编教材,上学期学习的《古人谈读书》是他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对于阅读文言文较少的学生来说,理解本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这则文言文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吾、弗、夫”等字音,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誉”“弗”“立”的意思,初步体会“之”这个典型文言词语的运用,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抓关键语句、联系生活,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誉”“弗”“立”的意思,初步体会“之”这个典型文言词语的运用,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语句、联系生活,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文言故事?(学生自由交流)
(2)上学期,我们就学过了《古人谈读书》,一起来朗读其中的佳句。(生朗读)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古诗,请读课题——15.自相矛盾。
2.介绍作者资料
介绍韩非和《韩非子》。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文言古诗和温习学过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的佳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温故而知新,引出本课的学习。】
板块二:初读感知,把握脉络
1.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借助注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抓关键句子,指导朗读。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重点强调:鬻(yù) 夫(fú) 吾(wú)
2.借助书中注释了解信息
交流要点:
(1)字音变化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夫”表示成年男子,读fū)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放句首,表示将发议论,读fú)
(2)字形感悟
鬻——,下面蒸煮的容器煮着米,两边冒着热气,就是“粥”,后来引申为卖的意思。
吾——,从五从口,“我”的意思。古人认为“五”居九个数字之中,有自我为其中心之义。
【设计意图:借助书中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这几个环节,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然进入文言文学习氛围。】
3.再读课文,要素概述。
(1)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呢?
提示:作为一个故事,其基本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你能认真阅读原文,从中找到答案吗?
(2)交流。
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依据:“楚”。
②地点:楚国。依据“楚”。
小结:一个“楚”字,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依据,这是文言文高信息量的体现。
③人物:楚人(鬻盾与矛者)、有的人
分析:在文中指向这个主人公“楚人”的词语有几个?
吾:文言中对自己的称呼,相当于“我”
其:他人描述中的第三人称,相当于“他”
子:对他人的一种礼貌用语,相当于“你”
④事情
起因:鬻盾与矛
经过:对话(鬻者誉——或曰)
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3)分角色朗读。
这个故事最为详细的经过几乎都是由对话来完成的,所以读好两人的对话是关键。我们来一次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好叫卖和责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立足于故事的阅读,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入手,梳理故事的脉络。而借助人物,进行了文言文中极具特点的三种人称代词的理解运用,帮助学生既厘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掌握了文言文中人称的基本常识,随机的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板块三:理解字词,细品文言
过渡:要想具体地了解故事,我们还要读懂人物的语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人物的语言。
1.品读鬻者之言
(1)理解“誉”。
这是做买卖的生意人,听听他说什么?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请男生读)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请女生读)
根据楚人说的这两句话,你能猜猜“誉”是什么意思吗?(夸赞,赞美)
小结:根据上下文的情节,我们猜“誉”的含义就是赞美、夸赞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
(2)“誉”什么?
“誉之曰”中的“之”是什么?(“之”代指“盾”)
那么,假如这个人卖的是瓜,“誉之曰”的“之”则是——(瓜)
卖的是花,“誉之曰”的“之”则是——(花)
所以这里的“之”有指代的作用。
文中的楚人,所誉何物?(板书:盾 矛)
(3)如何“誉”?
叫卖中,他强调了盾和矛的什么特点?(板书:盾 坚 矛 利)
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指名读)
请你来当当楚人夸夸坚固的盾(指名读)
楚人很得意地推销商品,谁再来通过朗读夸夸锋利的矛 (指名读)
“盾之坚,矛之利”(板书:盾之坚 矛之利),文言文中的“之”作用可大了,这里的“之”将事物的特点强调出来,引出后面补充说明的内容。
吾盾之坚,坚到什么程度?——物莫能陷也,(理解句意)这是什么意思?“陷”在这里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答)是的,借助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板书:借助注释)这盾可真厉害。
再看,吾矛之利,“利”到什么程度?——于物无不陷也。(理解句意)这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是啊,这矛也是上等好货。
你能模仿这样的结构来夸夸某个事物的特点吗?
(出示牡丹、猎豹图,生练习用文言句式说话。)
小结:句式中的“之”有这样一个特殊功能,真是奇妙。我们再看看,路人话中的“之”又是什么意思?
2.品读责问者之言
出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这句话的“之”是什么意思?(之:的)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答)
(2)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结果呢?——其人弗能应也。结合路人的问题和作者发出的议论,猜一猜“弗”是什么意思?(不)这个人不能回答路人的问话。
小结:是的,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课标对于五年级学生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本设计中对“誉”的理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接着紧扣故事高潮部分,围绕一个“誉”字剖析“言语”:“誉”什么——事物物质的关注;如何“誉”——言语技能的关注。句式训练加强了对“之”的特殊作用的初步体会。“誉”的结果——进入思维过程的体会。以“誉”为主线,充分体现“文言”文本教学的特点。】
板块四:思维分析,理解寓意
1、探究“其人弗能应也”原因。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原因:
这个人回答不上路人的话,他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们就根据路人的话做一做。
(动画演示)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动画:矛刺盾,无法刺穿)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动画:矛刺穿了盾)
思考:如果说盾是最坚固的,为什么最锐利的矛能刺得穿呢?
如果说矛是最锐利的,最坚固的盾为什么又能挡得了呢?
结合鬻者的话,你发现问题了吗?
鬻者言过其实、没有实事求是,也没有发现盾和矛的对立关系,说话前后不一致,两个观点相互冲突,他这样说话就是——自相矛盾。(板书:不可同世而立,画箭头)
2.揭示哲理,联系生活
(1)让我们再读最后一个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联系上文,解释“立”:存在)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前后矛盾。
(3)联系生活,对比感受人物思维。
矛盾的现象无处不在。这个故事中,楚人尴尬的原因就在于“矛盾”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呢?
(结合爱迪生小故事,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了解人物思维过程,是本单元阅读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人物隐含在内心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可视化,进而解开楚人“弗能应也”的内心纠结,将故事蕴含的道理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在了解人物思维过程中提高了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板块五:熟读成诵,总结全文
1.反复熟读成诵
(1)有节奏地再读课文。
(2)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2.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懂得了深刻的道理。《韩非子》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等着大家去阅读和发现。课后请大家用上今天所学到的方法读一读这些文言文小故事吧!
作业: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②阅读《韩非子》的文言文故事《滥竽充数》《对牛弹琴》。
【设计意图: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回顾课文,不断激发学生的文言预感。课后推荐阅读文言文古诗,将课堂学到的阅读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盾之坚 矛之利
不可同世而立
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