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帜掀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赶走外来侵略势力 B.维护清政府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剿灭农民运动
2.(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洋务热潮。下列言论中,属于洋务派的是
A.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B.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C.中国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3.(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其中有( )
A.安庆内军械所 B.开平煤矿 C.福新面粉公司 D.大生纱厂
4.(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出版机构 D.新式学堂
5.(2022·天津河西·统考一模)如图,为“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为“求富”,他们又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哪个企业是洋务派为“ 求富”而兴建的?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南通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6.(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
7.(2022·天津·模拟预测)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表明《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收到成效
B.达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目的
C.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8.(2022·天津津南·统考一模)以下表格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内容 起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
近代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促进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C.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D.促使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9.(2022·天津·二模)李侃在《中国近代史》写道: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尽管当时机械化的程度不高,在生产中仍然大量采用手工劳动,但毕竟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变革。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A.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
C.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D.开启近代工业发展历程
10.(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1.(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12.(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下列条约直接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
14.(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百日维新期间,变法内容中属于文化教育体制创新的是
A.兴办新式学校 B.设立翻译馆 C.废八股政策论 D.派遣留学生
15.(2022·天津武清·统考一模)口号往往能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自强”“求富”“变法图强”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八国联军侵华
16.(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一模)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梁启超 D.曾国藩、奕
17.(2022·天津西青·统考一模)下图所示的梁启超饮冰室书斋,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这幢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将这位近代风云人物与津沽大地连在了起。书斋的主人曾领导了()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8.(2022·天津东丽·统考二模)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19.(2022·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20.(2022秋·天津和平·九年级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校考期末)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1.(2022·天津红桥·统考三模)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2022·天津西青·统考一模)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3.(2022·天津·统考二模)2021年3月,一张两个甲子年的外交对比图火爆全网,回望来时路,中国人百感交集,120年前那一外交场景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4.(2022秋·天津和平·九年级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校考期末)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开始逐步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没有规定开放通商口岸或商埠这一项内容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州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2022·天津红桥·统考一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同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按照签订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津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马关条约》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26.(2022·天津·二模)19~20世纪,中国的一个王姓家族几辈人的生活经历,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王家子弟王胖虎的下列描述,与那个时代不符的是
A.1843年爷爷在海关工作,要与英国驻华官员协商关税
B.爸爸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1897年我曾在重庆一家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工作
D.1905年儿子王大雄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二、综合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先。
——李鸿章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以及主要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说明洋务派、维新派近代化探索的不同侧重点。
(3)材料三中“开设同文馆”“兴办京师大学堂”分别是中国近代哪一次运动中的具体措施?试从目的和影响角度,写出这两次运动的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民族复兴。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曾国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鸿章说:“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
奕 :“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三 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这个方案实施了吗?它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清朝统治者为什么把太平天国运动视为心腹大患?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 时间 历史事件
①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②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③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⑤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⑥ 1898年 戊戌变法
⑦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⑧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
(1)请你把大事年表中的事件按主题进行分类(填序号,每空填1个序号)
列强侵略:①、③、________ 、________
中国人民的反抗:________、________
探索近代化: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从③和④、⑤和⑥、⑦和⑧三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3)大事年表中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B
【详解】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进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B项正确;赶走外来侵略势力不是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发展资本主义不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C项;剿灭农民起义不是洋务运动进行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属于洋务派的主张,B项符合题意;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是林则徐的言论;中国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是维新派的主张;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B项正确;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工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排除A项;福新面粉公司和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贫穷,所以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强调兴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先后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等,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5.D
【详解】19世纪七十代期,在军事企业面临燃料资金等问题情况下,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选C。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南通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企业,排除ABC,故选D。
6.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最终目的”“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可知,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最终目是挽救国家危亡,故D符合题意;游历西洋、兴办洋务、学习科技,这些均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最终还是挽救国家危亡,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根据题意“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资政新编》,A排除;188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没有建立,B排除;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D排除。故选择C。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故A正确。洋务运动产生了我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开端,故排除B项。辛亥革命确立民主共和制度,故排除C项。《南京条约》的签订促使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排除D项。故选A。
【点睛】本题的限定词语是“19世纪60-90年代”和“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根据限定词语判断反映的事件是洋务运动。结合洋务运动的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D
【详解】依据题干“洋务派……都采用机器生产……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详解】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出现题干中反映的“裂似瓜”的局面是,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择C。
1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而这些通商口岸都是长江流域的城市,使得列强侵略势力进步深入到长江流域,符合题干中观点“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A项正确;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镇压北方的义和团运动,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但没有开放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内容,而是要求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排除BC项;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进行武力干涉,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企图化为泡影,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直接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C项正确;《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便利了商品输出, 《辛丑条约》便利了帝国主义输出殖民霸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是指对史实的陈述,不包含主观观点,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是指对史实的陈述,故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对史实的评价,属于主观评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在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C项正确;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有利于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不属于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排除AB项;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主张,体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运动,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开始,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李鸿章、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B项李大钊、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C项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D项曾国藩、奕?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选C。
17.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梁启超”,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近代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在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C符合题意;ABD项运动梁启超没有参加,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答本题应熟记梁启超的主要活动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排除;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不属于历史史实,C排除。故选D。
19.D
【详解】根据题干“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化尝试”是指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D正确;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的目的不是反帝,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没有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富国强兵,排除AC。故选D。
20.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排除D。故选B。
21.D
【详解】根据题目中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该战争既要满足攻占中国首都又要满足是发生在20世纪,在四个选项中,列强攻占中国首都的只有B和D,而发生在20世纪的只有D。A选项发生在1840-1842年,B选项发生在1856-1860年,C选项发生在1894-1895年,D选项发生在1900-1901年。故选D。
2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1895年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由此可知正确的是顺序是②①④③。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23.D
【详解】1900 年 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该条约促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D项正确;A是《南京条约》影响;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C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列强可驻兵;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 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没有涉及规定开放通商口岸或商埠这一项内容,D项正确;A、B和C项条约中都规定开放通商口岸,排除。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综上所述按照签订时间的先后排序②①④③,A项正确,BCD排列顺序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26.D
【详解】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D项符合题意;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货品进入中国海关的关税,需要经中英两国的协商,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了中国的首都北京,“万园之园”圆明园被烧毁,排除B项;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投资开设工厂,排除C项。故选D项。
27.(1)师夷长技以自强。①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校(教育)。
(2)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目的都是救亡图存(维护清政府统治),影响上都对中国近代化(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于创新,敢于变革等。(任答一点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先”结合所穴至少,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此外,还创办了新式学校,发展近代教育。建立形势海陆军,发展军事力量。
(2)
根据材料“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典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可知,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兴办新式学校,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亡图存,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影响上都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于创新,敢于变革。
28.(1)没有实施。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经过3年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和影响财政收入也可)
(3)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清军、地主武装及外国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解析】(1)
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在实践中没有实施。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3年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和影响财政收入。所以,清朝统治者把太平天国运动视为心腹大患。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清军、地主武装及外国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9.(1) ⑤ ⑧ ② ⑦ ④ ⑥
(2)(意思相近即可)例:③和④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开展了洋务运动
⑤和⑥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
⑦和⑧的关系: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
(3)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任意一点即可)
【分析】(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⑤⑧属于列强侵略,②⑦属于中国人民的反抗,④⑥属于近代化的探索。
(2)
本题重在说明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和④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⑤和⑥的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光绪帝也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⑦和⑧的关系:19世纪末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于是列强组织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
(3)
依据大事年表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可知,大事年表中反映了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趋势;依据大事年表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可知,大事年表中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