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下表信息能够反映的史实是( )
项目/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1849 3281 969
1885 3071 3923
A.甲午战争后政府许可外商在华设厂 B.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资本雄厚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D.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2.1899年,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纱厂的创办人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个状元是( )
A.张謇 B.荣宗敬 C.侯德榜 D.卢作孚
3.(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
A.张謇 B.荣氏兄弟
C.卢作孚 D.侯德榜
4.(2022·天津红桥·统考三模)2020年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前往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陈列室参观。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清末状元”张謇采取的爱国方式是( )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著书立说 D.武装起义
5.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缓慢起步 B.近代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
C.近代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下表中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年份 1912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厂家数 622 941 1275 1644 1973 2321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7.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8.下表信息能够反映是
晚清税收统计表(单位: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1849 3281 969
1885 3071 3923
A.甲午战争后政府许可外商在华设厂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C.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资本雄厚 D.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9.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清末出现了男女杂坐、同车共乘现象,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表明( )
A.传统礼教日益严厉 B.新式观念传播困难
C.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D.妇女地位持续下降
10.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不断求新求变的场景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行握手礼 C.买衣服凭布票 D.乘高铁出行
11.(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外因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B 辛亥革命 “先生”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的称谓
C 北伐战争 抗日根据地建立
D 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胜利
A.A
B.B
C.C
D.D
12.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A.一男子因剪辫子被抓捕
B.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C.人们相见时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D.两位男子路中相遇互称“大人”
13.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经济的变化 C.外交事业的发展 D.科技的进步
14.(2022·天津红桥·统考二模)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民报》
B.《申报》
C.《大公报》
D.《新闻报》
15.(2022·天津红桥·统考二模)存在约 1300 年的科举制度最终废除于
A.1901 年 B.1905 年 C.1912 年 D.1919 年
16.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
A.《子夜》 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 D.《骆驼祥子》
17.(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中聂耳作曲、田汉作词,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伟大作品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毕业歌》 C.《黄河大合唱》 D.《渔光曲》
18.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该歌词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齐白石 C.冼星海 D.田汉
19.创作了《愚公移山》,提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艺术家是 ( )
A.聂耳 B.郭沫若 C.徐悲鸿 D.鲁迅
二、综合题
20.民族工业的发展总是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表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汪敬虞《中国近代史工业资料》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95年至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
材料二:1894年农历甲午年,……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謇“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是指什么?张謇做出这些选择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材料三: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以及意义。
21.(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铭记先驱功勋,筑牢理想信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革命先驱与民国成立】
材料一
(1)根据图1反映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辑出版“共和国教科书”的出版机构的名称及其影响。根据图2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成立”时“全国行政长官”的职务及其产生的方式。
【革命先驱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因缺少必要的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而流产,接踵而来的便是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的反动。在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弥漫着一股尊孔复古思潮的逆流。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展开一场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批判。
——秦川《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大钊》
【革命先驱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材料三 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3.30)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先驱人物(分别写出1人即可)并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22.教育的变化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教育事业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西周分封制下,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以礼教维持等级制度的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竞争形势,为教育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条件,促成了人才的大量涌现。秦汉以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教育被当作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整个教育制度围绕选官而展开。
材料二:宋朝重注发展文教事业……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教育的主要作用。
(2)科举制度创立于何时?明朝时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科举制废除于何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与京师大学堂创办相关的事件。归纳维新派创办新式教育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49-1885年,清政府的总收入增加,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下降,农业税收入略减,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反映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C项正确;甲午战争在爆发于1894年,排除A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依据题干“大生纱厂”“状元”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并由此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家乡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近代企业,A项正确;荣宗敬、侯德榜、卢作孚都是近代著名实业家,但并没有取得状元身份,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A项正确;荣氏兄弟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排除B项;卢作孚被誉为“中国船王”,排除C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末状元张謇采取的爱国方式是实业救国,B项正确;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排除A项;“清末状元”张謇采取的爱国方式不是著书立说、武装起义,排除CD项。故选B项。
5.D
【详解】题干反映了1912~1919年间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从新建厂矿企业数量和新增资本额来看,都有明显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初年尤其1914-1918年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进入一个黄金时代,D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缓慢起步,排除A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并不能说中国已经迈向工业化强国,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显著发展,没有体现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厂家数可以看出1914年-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迅速发展的良机,进入了“黄金时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根据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可知该内容说明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该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项;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从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工商业杂税收入显著增加。结合所学,19世纪60、70年代以来,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和发展,成为晚清政府的财源,故B符合题意;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许可外商在华设厂,排除A;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并不向清政府缴纳税收,排除C;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D。故选B。
9.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接受新式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以前男女不在同一公共空间的思想观念束缚,反映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人们思想不断解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礼教日益严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新式观念传播困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妇女地位持续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渐变、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恩铭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故行握手礼是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不断求新求变场景,B项正确;科举考试在1905年废除了,排除A项;“买衣服凭布票”是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缺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排除C项;乘高铁出行属于现代社会生活不断求新求变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了更好的摒除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法令,用“先生”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的称谓,废除缠足和跪拜礼,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呼,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C项正确;强令男子剪掉辫子,但不会因剪辫子被抓捕,排除A项;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大人”的称呼已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表格内容是近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的变化、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6.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他的作品《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矛盾的作品,排除;B项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排除;D项是老舍的作品,排除。故选C。
17.A
【详解】《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正处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这首歌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国歌,排除。故选A项。
18.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A项正确;齐白石是国画大师,排除B项;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排除C项;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座右铭。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 社会生活的变化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20.(1)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实业救国;时代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或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条件)。
【解析】(1)
根据材料一“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表”可以看出1895年至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
根据材料二“……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是实业救国;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状元实业家张骞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
根据材料三““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可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抗日战争(或日本全面侵华);根据材料三“……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得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1.(1)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大总统;选举产生。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奖励发展实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总体看,以上历史事件是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中国共产党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图1反映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辑出版“共和国教科书”的出版机构的名称是商务印书馆,它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图2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成立”时“全国行政长官”的职务是大总统,据图中文字信息“人民公举贤能”得出其产生的方式是选举产生。。
(2)根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展开一场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批判”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三“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和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奖励发展实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而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再归纳关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总体看,以上历史事件是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先驱人物:孙中山先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领袖,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也指导了五四运动;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22.(1)西周:维护等级秩序;春秋战国:促成大量人才涌现;秦汉以后:选拨官员,维护统治。
(2)隋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八股文”。(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905年。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特点:新式教育从京师扩大到各省;学堂教育内容增加实用型的科学技术内容。
【详解】(1)西周:据材料“周分封制下,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以礼教维持等级制度的秩序。”可知,西周分封制下,教育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竞争形势,为教育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条件,促成了人才的大量涌现”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促成大量人才涌现;秦汉以后:据材料“秦汉以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教育被当作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整个教育制度围绕选官而展开。”可知,秦汉以后,教育主要围绕着选拨官员,维护统治。
(2)时间:据所学可知,隋朝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变化:据所学可从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八股文”等方面回答。(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时间: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
(3)事件: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期间设立了京师大学堂。特点:据材料“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可知,新式教育从京师扩大到各省;据材料“长沙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可知,学堂教育内容增加实用型的科学技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