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模拟预测)宋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路”是当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在“路”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如转运司等,他们掌管财政等事务,共同治理州县。这种管理方式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C.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2022·天津河东·统考一模)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国家出现文治局面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C.西周时期,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为诸侯
D.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3.(2022·天津·统考模拟预测)下表所示为从魏至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6% 15% 4% 17.2% 24.5% 46.1%
A.主流思想的变更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制度变革与创新
4.(2022·天津南开·统考二模)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5.(2022·天津西青·统考一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2·天津武清·统考一模)小亮同学准备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960年北宋建立”、“澶渊之盟”、“宋夏订立和约”、“1127年北宋灭亡”“宋金达成和议”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2022·天津津南·统考一模)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区域分布状况,据此推断准确的是
A.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B.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宋元科技成就显著 D.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8.(2022·天津河东·统考一模)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康乾盛世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突破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江苏地区迁入人口最多 B.科举制影响力不断扩大
C.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10.(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政治制度完备 B.海外贸易发达
C.农业技术进步 D.文学艺术繁荣
11.(2022·天津河西·统考二模)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我国宋代( )
A.对外交往频繁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社会经济发展 D.手工业水平高超
12.(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化昌盛
13.(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下列不同时期的形势(疆域)图体现出的趋势是( )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 元朝形势图(1330年)
A.各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不断重现
14.(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是元朝设置的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台湾府
15.(2022·天津红桥·统考一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面对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台湾和西藏进行有效管理,它们分别是
A.宣政院;伊犁将军 B.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C.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D.枢密院;御史台
17.(2022·天津津南·统考一模)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历史知识复习卡片,根据卡片信息判断他复习的历史主题是( )
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A.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B.元朝在新疆的建制
C.元朝对边疆的管辖 D.元朝加强对外交往
18.(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9.(2022·天津南开·统考二模)“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隋唐实行科举制 形成了人人平等的社会
B 文成公主入藏 中央实现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C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导致地方藩镇割据
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
A.A B.B C.C D.D
20.(2022·天津西青·统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22·天津·统考模拟预测)沈括所撰《梦溪笔谈》一书记载了宋代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2000年,我国历史学家在藏黑水城文献(研究西夏的珍贵资料)及宁夏和甘肃出土的西夏王朝时期的文物中发现一批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上述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
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不可信 B.印刷品是宋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C.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是由西向东 D.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晚于北宋
22.(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科技成果示意图,其中对①②处描述恰当的是( )
A.注重实践与实验相结合 B.教育、思想引领科技进步
C.秦汉、宋元时期都有较快发展 D.宋元、明清之际达到高峰
23.(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下图所示的技术发明,其积极作用在于( )
A.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B.加快了纺纱捻线的速度
C.保证了地震方位测定的准确性 D.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
24.(2022·天津·二模)一位学者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人们如此心仪宋朝的原因有
①社会经济繁荣②国家统一、强大③文化生活丰富④都市生活繁华热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2022·天津东丽·统考二模)下列选项中,属于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A.首次思想文化高峰出现 B.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
C.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D.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二、综合题
26.(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二模)图片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均来自课本,课本是座博物馆,蕴含丰富历史资源。
图一所示为某个朝代的一种农具,很好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1)图一农具出现的朝代和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图二为唐代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是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2)图二农具的名称及其作用是什么。
图三为宋代的一种工具。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图景。
(3)该图工具的名称是什么?广泛使用的地区是哪里?
(4)除了以上这些农具外,请你写出两个其它的中国古代农具名称?
27.(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某校历史学社华办了一场古代中国货币展,一起探究并见证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一【我型我秀,各走天源】
展二【圆形方孔,一绳串起】
展三【轻轻的,我来了】
按钞起于唐之飞钱,……至宋而始官制行之。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饯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
——黄宗羲《明爽待访录》
(1)据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币制是混乱的。你能说说形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么?
(2)据展二,尽管时期和政权不同,货币的形态却是一致的。这种统一的货币始于何时?货币统一带来了什么好处?
(3)据展三的图文材料和所学,概括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28.(2022·天津河西·统考一模)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 秦朝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有别于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在地方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和历代地方行政区域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集权的功能罢了,其根本性质并未发生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刘邦在地方采用的“混合体”后来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其根本性质并未发生变动”?
参考答案:
1.B
【详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一举措,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B项正确;地方没有财政权,失去了藩镇割据经济基础,排除A项;设置转运使并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地方没有财政独立权,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后,国家就出现文治局面,是对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看法,表达了一种观点,属于历史评价,A项正确;BCD项都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历史真实情况,,属于历史陈述,排除。故选A项。
3.D
【详解】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东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依据门第高低,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因此造成东晋寒门子弟入仕较少局面,隋创立科举制、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不分门第高低,强调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制在唐、北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自隋开始,到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出现题干图表所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与创新,D项正确;ABC项不是自隋开始,到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故选择C。
5.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125年金灭辽,1127年南宋建立,南宋不可能与辽并立,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的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据题干“960年北宋建立”、“澶渊之盟”、“宋夏订立和约”、“1127年北宋灭亡”“宋金达成和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涉及北宋、南宋、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和战,体现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发展,D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朝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从汉朝到宋朝,长江流域的人口大大增加了,这是因为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经历了三次南迁,使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图片反映是人口分布图,与边疆地区开发,科技成就,民间贸易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朝,由于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北方,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答案选D
9.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图表题关键要找出不同年份(年代)、地域方面所给数值的变化趋势,根据“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可知,该表涉及的数值是状元人数的变化,分析图表可知,从唐到清,河南的状元人数逐渐减少,江苏则逐渐增多,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至南宋最后完成,此后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这说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从两个省份状元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科举影响力的扩大,排除B项;不能因为河南状元逐渐变少就得出经济发展停滞,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的耕种工具,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期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秧马是宋朝插秧的工具,综上所述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农业技术进步,C项正确;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海外贸易、文学艺术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材料体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内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农业不是市民生活,也不是手工业,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分析,题干的“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的“海商”指从事海外贸易的人,这句话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情况。故选C。
13.B
【详解】依据题干形势(疆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到南宋时期与金、西夏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再到元朝实现统一,反映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元朝实现统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C项;北宋建立后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排除C项;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开始,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王朝是元朝,与秦朝、唐朝、宋朝无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排除A项;清朝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排除C项;枢密院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军事参谋机构,一开始类似于现代的参谋部职能,到宋代就逐渐发展成国防部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元朝政府设立了宣政院,负责统辖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由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
18.C
【详解】依据“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临安作为都城,经济十分繁荣,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所以这幅图画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并没有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没有实现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排除B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防止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①不是宋朝的成就,应该排除ABC。所以答案选D。
2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活字印刷术是宋朝的发明,但是在西夏曾经统治的地域也出现了活字印刷品,这说明宋和西夏存在着印刷品的交流与传播,故B正确;《梦溪笔谈》中已经记载活字印刷术是由毕昇发明的,故A错误;本题只是说明了活字印刷品的出土情况,并不能判断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走向,故C错误;由本题所给的材料无法推断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且关于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也不是本题的重点,故D错误。
22.C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①②阶段都是取得丰富科技成果时期,其中①是秦汉时期,②是宋元时期,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较快的发展,C项正确;图示内容无法体现实践与实验的结合,不能说明科技发展的原因,排除AB项;明清之际我国科技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是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D项正确;图片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项;图片与纺织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图片与地震方位测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都市生活繁华热闹。因此人们如此心仪宋朝的原因有①③④。A项符合题意;宋朝是民族政权并立时代,②国家统一、强大,与宋朝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
25.B
【详解】依据所学,宋元时期古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如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等,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标志我国出现首次思想文化高峰,排除A项;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排除C项;京剧形成于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6.(1)西汉、耧车播种
(2)曲辕犁、提高耕作效率
(3)秧马江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4)耒耜、石锄、筒车、翻车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图一中农具是汉代或西汉发明的耧车,它的主要用途是播种。
(2)据所学知识,图二农具是唐朝出现的曲辕犁,作为一种新型耕犁,它有利于提高耕作效率。
(3)据所学知识,图三的工具的名称是秧马,广泛使用的地区是江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4)除了以上农具外,中国古代其他的农具还有耒耜、石锄、筒车、翻车等。
27.(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并立,社会动荡。
(2)秦朝。便于携带,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北宋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和实物,以保证纸币的信用;印刷术的发展;政府的允许;比金属货币更轻便、更易于随身收藏携带等。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币制混乱的社会原因在于,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并立,社会动荡。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了货币。货币统一后,更加便于携带,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
根据材料“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饯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纸币流通的条件主要有,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和实物,以保证纸币的信用;印刷术的发展;政府的允许;比金属货币更轻便、更易于随身收藏携带等因素。
28.(1)全面推行郡县制 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到西汉王朝
(2)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行省制是郡县制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及其所确定的有别于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采用的“混合体”即郡国并行制,使侯王势力膨胀,威胁到西汉王朝
(2)
根据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得出元朝行省制与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根据材料二“……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
根据材料三“ 从秦到清,……,但这种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集权的功能罢了,其根本性质并未发生变动”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故“其根本性质并未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