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和平·统考一模)为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2.(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体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重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2022·天津·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2022·天津红桥·统考二模)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5.(2022·天津南开·统考二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6.(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邓小平这一设想后来发展为( )
A.武力解放 B.一国两制 C.对内改革 D.对外开放
7.(2022·天津西青·统考模拟预测)有专家指出,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史实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
8.(2022·天津东丽·统考二模)“春风浩浩绿关山,广厦丛丛插碧天。刚刚才赏紫荆艳,举杯又沐白莲香。”以上诗句的创作是为了纪念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
C.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葡萄牙占领下的澳门回归祖国
9.(2022·天津武清·统考一模)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A.都通过改革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B.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C.都在自治区内享有一定自治权 D.都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
10.(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一模)如果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中英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的话,你的选择是( )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1.(2022·天津红桥·统考一模)某同学在利用历史笔记复习时看到右图所示内容,该同学复习的内容可能是( )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洗雪了百年国耻
A.社会生活的变迁 B.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2.(2022·天津河东·统考二模)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九二共识”的达成和“汪辜会谈”
C.2008年,两岸达成“三通”协议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中国人民洗雪百年耻辱
13.(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活动时指出,回祖国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澳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
①“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②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④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15.(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是( )
A.海峡两片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C.海峡两片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D.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16.(2022·天津红桥·统考二模)《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这段内容表明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C.“三个代表” D.八项主张
17.(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今年是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30周年。这个共识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C.两岸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D.反对台独,武力统一
18.(2022·天津津南·统考一模)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二、综合题
19.(2022·天津和平·统考三模)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完全胜利的原因。
材料二 1951年毛泽东宴请西藏客人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材料三中的“……”指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制定与实行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据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0.(2022·天津西青·统考模拟预测)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蕃关系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材料二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统治者为加强西藏、台湾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4)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可以做哪些努力?
21.(2022·天津·模拟预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阅读材料一回答,秦始皇“大一统”政治上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大一统”思想上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盒怀古》
(2)阅读材料二回答,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统一促进文化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阅读材料三回答,唐朝哪一位名家被誉为“诗仙”?
材料四 为了对辽间的疆绩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人教版义务教有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四中的元朝为加强对东南台湾地区的管理而设立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五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1997年还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有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5)阅读材料五回答,中国政府于1997年收回了香港,成功实践了那一伟大构想?
材料六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革行对话,达成“九二共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6)阅读材料六回答,“九二共识”中海峡两岸均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聚居地的人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充分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侧重于解决民族问题,A排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B排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D排除。故选C。
3.A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故②正确;材料中的“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信息表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③正确;由“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反映了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但这一信息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①,B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4.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所以此题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5.A
【详解】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以及语言文字,这充分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传承,A符合题意;古籍文献和文字不属于传统风俗习惯、基础设施建设、宗教信仰自由,BCD排除。故选择A。
6.B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可得出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B项正确;武力解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与题干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史实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项;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通过题干这首诗中的关键信息“紫荆、白莲”可以与香港、澳门回归有关,紫荆、白莲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的图案,而香港,澳门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B项正确;题干是有关“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或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的科技成就无关,排除AC项;题干不仅涉及澳门回归祖国,也涉及香港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西藏自治区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制度,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的制度,B项正确;西藏通过改革迈进社会主义社会,澳门还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澳门不是自治区,排除C项;D项不符合澳门,排除。故选B项。
10.A
【详解】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交换意见,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A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排除B项;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C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促进了我国祖国的统一,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港澳的回归,B项正确;材料所述时间与港澳回归有直接关系,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变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港澳回归,不能体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历史观点等,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后被英国和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占。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更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和邓小平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中国人民洗雪百年耻辱”是对“港澳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作出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史实的客观陈述,没有经过研究者的评价,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澳门经济的繁荣,经过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澳门在回归后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故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澳门属于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的自治权,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区,③错误,ACD错误,故选B。
14.D
【详解】由庆新生可知是新中国成立,时间不符,排除A,由千吨钢可知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排除B,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的长征,实现四个现代化举国上下欢欣鼓舞的景象,排除C,香港回归是1997年,澳门回归是1999年,故答案选D。
1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2年,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A项正确;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发生在200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可知台湾和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措施,缓和两岸关系,A项正确;“九二共识”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排除B项;“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八项主张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是对台基本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A项正确;“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不属于“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B项;“两岸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属于“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C项;“反对台独,武力统一”不属于“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1951年;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1997年;③澳门回归祖国在1999年;④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因此正确排序①④②③。A正确;BCD与事实不符。BCD错误。综上故选A。
19.(1)实行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藏和平统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4)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根据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完全胜利的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
(2)依据材料二中1951年毛泽东宴请西藏客人可知反映的是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结合所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3)依据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这一制度的制定与实行,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4)依据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和亲、会盟。
(2)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3)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台湾府),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平定噶尔丹叛乱)。
(4)反对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祖国共产党的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图示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体现的友好交往形式是和亲,821年正式会盟体现的友好交往形式是会盟。
(2)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根据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边疆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台湾地区的澎湖岛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3)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说明康熙帝的措施是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叛乱。
(4)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从唐朝的和平友好交往到元朝时期设置相应机构加强管辖,到清朝时的平定叛乱,设置机构等措施可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分裂行径,维护祖国统一;在民族关系和政策上,应注意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政策等。
21.(1)建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
(3)李白
(4)澎湖巡检司
(5)一国两制
(6)一个中国
(7)自古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一。今天实现祖国统一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势力等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在政治上确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哈,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依据材料二“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作者肯定随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元朝为加强对东南台湾地区的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台湾地区。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方针。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6)依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7)本问是开放性问题,但要紧扣“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自古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一。今天实现祖国统一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势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