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东丽·统考二模)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材料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中共代表参加谈判,戳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B.1945年8月,国共双方谈判在重庆举行
C.中共代表三人参加了谈判,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D.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2022·天津武清·统考一模)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的原因是
A.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带来和平曙光 B.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成为可能 D.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3.(2022·天津南开·统考一模)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里的“渝”指的是( )
A.广州 B.瑞金
C.西安 D.重庆
4.(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下列革命军队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八路军、新四军 ②人民解放军 ③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5.(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二模)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6.(2022·天津·模拟预测)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个“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7.(2022·天津红桥·统考一模)在一次人民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学习资源,下表中的学习资源与主题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
序号 资源 名称
A 视频 《飞夺泸定桥》 《辽沈战役》
B 图片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渡江战役示意图》
C 文献 《论持久战》 《转战陕北》
D 遗址 古田会议会址 重庆谈判旧址
A.A B.B C.C D.D
8.(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解放南京
9.(2022·天津和平·统考一模)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2022·天津·模拟预测)下图是张文元1949年9月创作的的漫画作品《决不放松》刊登于当时的《上海新闻日报》上,其创作的背景是( )
A.解放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 D.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2022·天津河西·统考二模)下图是小鹭的笔记,他归纳的是解放战争的
政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经济: 解放区土改 军事: 战略正确,英勇作战 民心: 争取民主,人心所向
A.爆发背景 B.取胜原因
C.战争进程 D.战争影响
12.(2022秋·天津和平·九年级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校考期末)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间隙中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多数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下列诗句中能印证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个事件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露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3.(2022·天津南开·统考二模)诗源于史,史印证诗。毛泽东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征、渡江战役 B.北伐战争、渡江战役
C.长征、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14.(2022·天津·模拟预测)“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5.(2022·天津·统考二模)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局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6.(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在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有一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可以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四月小 二十三日 星期六。”作为历史记录,它已定格为永恒。由此记录,你能想到的是
A.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B.日军攻占南京,开始大屠杀
C.抗战胜利,南京光复
D.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17.(2022·天津和平·统考二模)1948年1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重大战役,采用分割包围等战略战术,基本解放了包括张家口、天津、北平等城市在内的华北全境。这场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8.(2022·天津西青·统考一模)古代兵法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的解放符合这个标准的是
A.南京 B.北平 C.天津 D.上海
二、综合题
19.回望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曲折发展,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国民党右派捕杀革命志士
(1)对比分析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1937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国共携手,最终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2)材料二中“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合作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与国民党方面达成一致。但随后国民党公然违背协议,发动内战。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标志国共关系再次破裂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从国共两党不同历史时期关系的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0.(2022·天津津南·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期望落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的泥潭中。
——摘编自《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别国革命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把自己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引向胜利发展的道路,就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讲的某些个别论断或制定的行动纲领,而必须从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出发,与时俱进,因地因事而变,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20世纪初中国苦难深重的史实。
(2)请为材料二中的思维导图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指出用思维导图整理史实的优点。
(3)任选材料二中的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1.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除了文献资料之外,获取历史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你用心,处处都能捕捉到历史的痕迹。请依据提示,探究历史。
【版块一:实物图片中的历史】
【版块二:漫画中的历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上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某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一幅漫画
【版块三:诗歌中的历史】请的制或中多益词·证的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版块一中图一景象变为图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2)版块二中两幅漫画分别和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版块二中图二中的两面旗帜指什么?
(3)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天翻地覆”指的是又是什么?
(4)三个板块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历程,请你用最简洁的词句分别概括三个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近代历史特点。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弱小到强大】
材料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1)材料一中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幼年到成熟】
材料二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摘自姬明华《1935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2)材料二提到的“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重大军事行动过程中召开的
【从在野到执政】
材料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又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3)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三年的军事较量”指的是哪场战争?
参考答案:
1.A
【详解】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据此分析,“中共代表参加谈判,戳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是对重庆谈判意义的分析或评判,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B项是关于重庆谈判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的历史事实,C项是关于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的历史事实,D项是关于重庆谈判结果的历史事实,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与重庆谈判有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基本胜利,但是蒋介石坚持“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和平建国的问题,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毅然前往重庆与国民党方面进行重庆谈判,而对于毛泽东抵达重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也折射出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成为当时国人的共识,C项正确;与题干直接相关的是重庆谈判而非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排除A项;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结果,排除B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蒋介石曾写道:“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虽然在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悍然撕毁《双十协定》,但其历史意义和启示仍是非常重大的。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重庆谈判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八路军、新四军出现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即1937-1945年; ②人民解放军出现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③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于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结束于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因此革命军队名称出现的顺序是③①②,D项正确;ABC对革命军队名称出现的顺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转战陕北出现在解放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重点进攻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挺进中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别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决胜阶段,所以题干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排除B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D符合题意;A、B和C属于三大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排除。故选D。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在9月通过的一项纲领性文件,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其主题一致,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在1935年5月,而辽沈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主题不一致,排除A项;《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由毛泽东撰写的著作,而 《转战陕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主题不一致,排除C项;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而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其主题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进行了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军事主力,B项正确;1947年夏挺进大别山,1949年4月进行渡江战役,很快解放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此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故A正确;BCD三次战役与东北无关,排除。
10.A
【详解】依据题干“1949年9月”,结合所学知识,此时解放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A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签订,排除C项; 1949年10月3日,中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民心四方方面总结了解放战争取胜的原因,B项正确;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召开,排除A项;解放战争的进程从中共产党方面说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等阶段,排除C项;解放战争的影响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毛泽东针对渡江战役胜利写的诗词,D 项正确;A是描述的是秋收起义,B描述的是红军长征,C描述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红军不怕远征难”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的是渡江战役。综上述所述可知A项正确,BCD项对应错误。故选A,排除BCD。
14.A
【详解】根据“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此“战役”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符合题意;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排除B;1947年2月到6月,人民解放军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排除C;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故选A。
15.A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里的“解放、钟山、过大江”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诗词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大江”指的就是长江天险,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南京解放。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B是在东北地区,C是在中原、华东地区,D是在华北地区,故BC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选A。.
16.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就应该是38+1911=1949年。题中选项发生于1949年的只有南京解放。故选D。
17.C
【详解】根据材料“1948年1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重大战役,采用分割包围等战略战术,基本解放了包括张家口、天津、北平等城市在内的华北全境”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平津战役后基本解放华北全境,C项正确;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开始,排除A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进行的战役,不符题意,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由此推断是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军队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南京、天津、上海不是和平解放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主要考查学生对兵临城下直取平津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平津战役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和意义。
19.(1)从合作到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创办了黄埔军校,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第一次分裂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共十年对峙内战局面的出现。
(2)日军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共同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可知反映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党右派捕杀革命志士”反映的是第一次合作破裂。两则史料说明国共关系从合作到分裂。根据所学知识,史料一说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创办了黄埔军校,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第二则史料说明第一次分裂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共十年对峙内战局面的出现。
(2)
根据材料二“1937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可知,材料二中“国共两党在此合作”的原因是日军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共同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
根据材料三“但随后国民党公然违背协议,发动内战”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标志国共关系再次破裂的历史事件是: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团结就是力量等。
20.(1)史实:《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优点: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
(3)史实:大革命失败后,在俄国“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详解】(1)史实:由材料“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期望落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的泥潭中”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苦难深重的史实主要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割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题:由材料二中思维导图的内容“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可以看出,它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优点: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知识系统化;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
(3)史实:由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在俄国“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变策略,率领起义部队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21.(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3)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4)遭受侵略——抗战——取得胜利。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图1景象变为图2景象是指往日辉煌的圆明园变成废墟。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西郊,火烧圆明园。
(2)
依据漫画1中“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浪潮”可知与辛亥革命有关,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依据漫画2中“德先生”“赛先生”可知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
)第一小问依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地覆慨而...”’.可知是指渡江战役,1949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败退台湾。
(4)
综合上述材料,版块一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版块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版块三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2.(1)1921年。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等。(任意一点即可)。
(2)遵义会议。长征.
(3)重庆谈判。人民解放战争。
【详解】(1)根据“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可知这次大会是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等。
(2)根据“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图中召开的。
(3)根据“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得出是重庆谈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年的军事较量”指的是人民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