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天津和平·统考一模)《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它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2022秋·天津·八年级统考期末)1894年1l月成立的,提出以“振兴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3.(2022秋·天津红桥·八年级统考期末)1905年,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中国同盟会 B.中国国民党
C.华兴会 D.兴中会
4.(2022·天津河东·统考一模)历史遗迹承载了许多历史信息。下列遗迹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是( )
A.三元里抗英旧址 B.轮船招商局 C.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D.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5.(2022·天津南开·统考模拟预测)下列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杂志中,哪一份不是在上海创办的:
A.《申报》 B.《时务报》 C.《民报》 D.《青年杂志》
6.(2022秋·天津滨海新·八年级统考期末)“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侵略与屈辱 B.救亡与探索 C.反抗与斗争 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7.(2022秋·天津河东·八年级统考期末)孙中山认为:“土地就等于空气一样,应该为大家公共享受,所以土地不能归诸私人,而应归国家所有才对。”这种思想反映了三民主义中的(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8.(2022秋·天津河北·八年级统考期末)从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发动起义,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是响应( )
A.金田起义的爆发 B.武昌起义的胜利 C.北伐战争的进行 D.护国战争的发动
9.(2022秋·天津南开·八年级统考期末)“辛亥春雷,义起粤(广东)中,碧血飞溅,寡不敌众,忽焉殒命。”该祭词纪念的是:( )
A.黄花岗起义烈士 B.萍浏醴起义烈 C.安庆起义烈士 D.广西起义烈士
10.(2022·天津河北·统考二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成立于( )
A.1911年10月 B.1911年12月 C.1912年1月 D.1912年2月
11.(2022·天津武清·统考一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按照中华民国纪年方法计算,孙中山先生逝世于
A.民国十三年 B.民国十四年
C.民国十五年 D.民国二十三年
12.(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一模)下图为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的一幅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它庆贺的事件是( )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中华民国建立 D.护国运动爆发
13.(2022·天津红桥·统考一模)与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都相关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金田起义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4.(2022·天津·统考二模)孙中山领导的“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北伐战争
15.(2022秋·天津·八年级统考期末)“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A.提出三民主义
B.推翻封建制度
C.建立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6.(2022·天津西青·统考一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下列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终结了中国封建制度
C.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7.(2022·天津河北·统考一模)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 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18.(2022·天津东丽·统考一模)革命元老林伯渠在1941年感慨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这段话旨在赞扬辛亥革命
A.宣传了民主自由思想 B.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 D.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9.(2022·天津东丽·统考二模)“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护国运动
20.(2022秋·天津滨海新·八年级统考期末)人口变化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1914-1918年间,中国农户减少1500多万户,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军阀割据混战
C.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D.国民党发动内战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
材料二: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派的主张?为达到“自强”,这一派进行了哪些探索?
(2)从材料一、二看,中国近代这两场“探索”有何共同之处?
(3)从材料三看,孙中山选择了怎样的“救亡图存”之路?
(4)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哪一主题?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为建立“至完美的国家”,在1894年和1905年成立的革命团体(或政党)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2)材料二中的“旧思想”“新思想”分别指什么 请说出辛亥革命中“国家的基础革新”的最大成就。
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
——摘编自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退位”的“天子”是谁?
(2)材料二所示文件颁布于哪一年?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 ……
材料三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
(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影响。
2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勇于探索、敢于抗争的奋斗史。
【变法革新】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1895-1898年)
(1)上述学会、学堂、报馆主要宣传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民主共和】
材料三 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开辟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民国建立之初,由于帝制倾覆,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民主共和的声威大增,打破了政治舞台上沉闷的局面。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民主共和的含义,共和国的建立却激发了人民参政意识、参政热情。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请指出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三概括其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变法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A项正确;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排除B项;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排除C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中1905、以及该组织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整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项正确;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排除B项;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排除C项;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遗迹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D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是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运动,排除。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创立《民报》为机关刊物,C项符合题意;《申报》是近代报纸的翘楚,创办于上海, 《时务报》是维新派的刊物,在上海创办,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于上海,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师夷长技”是洋务运动的思想,“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思想,“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中国近代的救亡与探索运动,B正确;AC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
7.D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土地不能归诸私人可知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即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约资本。故此题选D。
点睛:专题复习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做的一切努力。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11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金田起义爆发,排除A项;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排除C项;1915年底,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辛亥春雷,义起粤(广东)中,碧血飞溅,寡不敌众,忽焉殒命”,可知辛亥是指1911年,由“义起粤(广东)”,可知发生在广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此次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因此该祭词纪念的是黄花岗起义烈士。A项正确;萍浏醴起义,是指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排除B项;安庆起义,是指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排除C项;广西起义,是指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是民国元年,所以根据公元算民国纪年,应该是用公元年份减1911,得到民国年份,所以1925-1911=14,即民国十四年,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C项正确;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爆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因此题干内容与辛亥革命有关,C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领导”“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故选项A符合题意;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是在民国成立之后,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护国运动发生于1915年-1916年,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5.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是推翻了封建帝制,D项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没有完全终结中国封建制度,如政治上后来出现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仍然存在,B评价不正确,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CD评价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B
【详解】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可知,“国体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排除;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C排除;辛亥革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D排除。故选择B。
18.C
【详解】根据“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可知,这段话旨在赞扬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自由思想,A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一人称帝”可以判断,这是袁世凯当皇帝。结合所学知识,护国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因此材料中的“滇、黔独立”反映的是护国运动,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溥仪下诏退位,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排除B项;护法运动是指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仔细阅读题干可知,题干是1914-1918年出现的情况,发生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军阀割据局面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B项正确;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等级大典,排除A项;1931年日本发动侵害中国九一八事变,排除C项;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1.(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答出两点即可)
(2)都维护清政府统治;都是改良探索等。(能围绕材料,写出共同之处,言之成理即可)
(3)孙中山探索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国民革命之路。
(4)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
【详解】(1)学派:根据材料一“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以及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的主张。探索: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为了达到“自强”,进行的探索有:建立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根据材料一“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以及材料二“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联系所学可知,中国近代这两场“探索”的共同之处是都维护清政府统治;都是改良探索等。
(3)根据材料三“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以及所学可知,孙中山选择的“救亡图存”之路是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国民革命之路。
(4)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运动,上述材料体现的中国近代的主题是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
22.(1)革命团体或政党: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2)旧思想:封建思想(专制思想)。
新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民主思想)。
最大成就: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意思相近)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领导革命,孙中山在1894年组建了兴中会,在1905年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2)根据“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旧思想指的是封建思想。新思想指的是资产阶级思想。辛亥革命中“国家的基础革新”的最大成就是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原因根据“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得出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据“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得出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23.(1)宣统帝
(2)1912年3月11日;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在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详解】(1)根据材料一“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材料中“退位”的“天子”是宣统帝。
(2)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在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24.(1)中国同盟会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有人再要做中国的皇帝,永远没有人答应”)。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及所学可得出,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事件:根据所学可得出,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功绩:根据材料“……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可得出,建立中华民国(领导辛亥革命);根据材料“……宣统帝下诏退位”可得出,推翻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影响:根据材料三“……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及所学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5.(1)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C 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解放思想;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激发人民的参政意识与热情。(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时务报》”、“《国闻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因此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 上述学会、学堂、报馆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C项表述不正确。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开辟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可得出是辛亥革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解放思想;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激发人民的参政意识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