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钱钟书《围城》(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钱钟书《围城》(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15: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钱钟书《围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节选)
钱锺书
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枪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
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中国书编目室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大学函授班”登的,说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那登广告的原是个骗子,人也早死了。他住的那间公寓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他当时在信箱里拿到鸿渐来信,以为邮差寄错了,但地址明明是自己的,好奇拆开一看,莫名其妙,想了半天,快活得跳起来。忙向邻室小报记者借个打字机,打了一封回信,说先生既在欧洲大学读书,程度想必高深,无庸再经函授手续,只要寄一万字论文一篇附缴美金五百元,立即寄上哲学博士文凭。署名Patric Mahoney,后面自赠了四五个博士头衔。方鸿渐看信纸是普通用的,上面并没刻学校名字,信的内容分明更是骗局,搁下不理。爱尔兰人等急了,又来封信,说如果价钱嫌贵,可以从长商议,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
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于是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收到三十美金,印了四五十张空白文凭,填好一张,寄给鸿渐,附信催他缴款和通知其他学生来接洽。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鸿渐用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欺骗父亲和丈人,一方面是因为他惯于自欺欺人,但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片孝心。
B.作者借方鸿渐丈人周经理的信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荣心态,崇洋媚外,看重外国文凭,也为下文买假文凭作铺垫。
C.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第一个破折号表示加强重点,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连用,也是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对方鸿渐自欺欺人行为的讽刺。
D.文章最后一句是在调侃近代中国外交上的软弱无能,使读者忍俊不禁又能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机敏。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3.有人评价,钱锺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钱氏幽默是渊博机敏中带着一点“毒舌”的味道。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对钱氏幽默的特点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①(节选)
钱钟书
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
他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孙柔嘉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并且,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还席的,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楣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
高校长给省政府请到省城去开会,大考的时候才回校,始终没正式谈起聘书的事。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走了。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
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考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活别。他感激地喜欢,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如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想到此地,鸿渐心里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
天没亮,轿夫和挑夫都来了;已是夏天,趁早凉,好赶路。服侍鸿渐的校工,穿件汗衫,睡眼朦胧送到大门外看他们上轿,一手紧握着鸿渐的赏钱,准备轿子走了再数。范小姐近视的眼睛因睡眠不足而愈加迷离,以为会碰见送行的男同事,脸上胡乱涂些胭脂,勾了孙小姐的手,从女生宿舍送她过来。孙小姐也依依惜别,舍不下她。范小姐看她上轿子,祝她们俩一路平安,说一定把人家寄给孙小姐的信转到上海。“不过,这地址怎么写法?要开方先生府上的地址了,”说时格格地笑。孙小姐也说一定有信给她,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偶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假使不是亲耳听见她们的互相刻薄,自己也以为她们真是好朋友了。
轿夫到镇上打完早尖,拾轿正要上路,高松年的亲随赶来,满额是汗,把大信封一个交给鸿渐,说奉校长命送来的。鸿渐以为是聘书,心跳得要冲出胸膛,忙拆信封,里面只是一张信笺,一个红纸袋。信上说,这一月来校务纷繁,没机会与鸿渐细谈,前天刚自省城回来,百端待理,鸿渐又行色匆匆,未能饯别,抱歉之至;本校暂行缓办哲学系,留他在此,实属有屈,所以写信给某某两个有名学术机关,推荐他去做事,一有消息,决打电报到上海;礼券一张,是结婚的贺仪,尚乞哂纳。鸿渐没看完,就气得要下轿子跳骂,忍耐到轿夫走了十里路休息,把一个纸团交给孙小姐,说:“高松年的信,你看!谁稀罕他送礼。到了衡阳,我挂号退还去。好得很!我正要写信骂他。只恨没有因头,他这封来信给我一个回信痛骂的好机会。”孙小姐道:“我看他这封信也是一片好意,你何必空做冤家?骂了他于你有什么好处?也许他真把你介绍给人了呢?”鸿渐怒道:“你总是一片大道理,就不许人称心傻干一下。你愈有道理,我偏不讲道理。”孙小姐道:“天气热得很,我已经口渴了,你别跟我少架。到衡阳还有四天呢,到那时候你还要写信骂高松年,我决不阻止你。”说时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
【注】①《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主要围绕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的生活工作和爱情经历,来展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性与选择。方鸿渐经历了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人情世故,学期结束后有他没有收到聘书。选文记叙了方鸿渐被高松年解聘后,同孙柔嘉辗转回家办婚礼前的事情。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鸿渐将要离去,没有同事饯行,表明方鸿渐在这里不受人欢迎;因不受校长待见而被同事冷落,可见人性的丑陋。
B.范小姐依依不舍地为孙小姐送行,无论是动作行为,还是临别赠言都虚伪之至,令方鸿渐进一步了解了人性的卑劣。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如第四段中的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极具形象感。
D.本文践行了钱钟书的文学作品应“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的理论,用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方鸿渐对人生的认知。
5.本文以孙小姐“把高松年的信仍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这一细节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在本文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高松年校长一直未露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城(节选)
钱钟书
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是否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鸿渐到下学年升他为教授。自从辛楣一走,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想暑假以后另找出路。他只准备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算是临别赠言,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这封信的措词,他还没有详细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校长室送给他怎样的聘约。有时他希望聘约依然是副教授,回信可以理直气壮,责备高松年失信。有时他希望聘约升他做教授,这么一来,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表示他的不满意并非出于私怨,完全为了公事。不料高松年省他起稿子写信的麻烦,干脆不送聘约给他。孙小姐倒有聘约的,薪水还升了一级。有人说这是高松年开的玩笑,存心拆开他们俩。高松年自己说,这是他的秉公办理,决不为未婚夫而使未婚妻牵累——“别说他们还没有结婚,就是结了婚生了小孩子,丈夫的思想有问题,也不能‘罪及妻孥’,在二十世纪中华民国办高等教育,这一点民主作风应该具备。”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经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尾巴的狐狸。这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计划好的行动和说话,全用不着,闷在心里发酵。这比学生念熟了书,到时忽然考试延期,更不痛快。高松年见了面,总是笑容可掬,若无其事。办行政的人有他们的社交方式。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高松年的工夫还没到家,他的笑容和客气仿佛劣手仿造的古董,破绽百出,一望而知是假的。鸿渐几次想质问他,一转念又忍住了。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高松年神色不动,准是成算在胸,自己冒失寻衅,万一下不来台,反给他笑,闹了出去,人家总说姓方的饭碗打破,恼羞成怒。还他一个满不在乎,表示饭碗并不关心,这倒是挽回面子的妙法。吃不消的是那些同事的态度。他们仿佛全知道自己解聘,但因为这事并未公开,他们的同情也只好加上封套包裹,遮遮掩掩地奉送。往往平日很疏远的人,忽来拜访。他知道他们来意是探口气,便一字不提,可是他们精神和说话里包含的惋惜,总像圣诞老人放在袜子里的礼物,送了才肯走。这种同情比笑骂还难受,客人一转背,鸿渐咬牙来个中西合璧的咒骂。
鸿渐这次走,没有一个同事替他饯行。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他不像能够飞黄腾达的人——“孙柔嘉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并且,请吃饭好比播种子: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有几个一定还席的,例如地位和收入相等的同僚,这样,种一顿饭可以收获几顿饭。鸿渐地位不高,又不属于任何系,平时无人结交他,他也只跟辛楣要好,在同事里没撒播饭种子。不过,鸿渐饭虽没到嘴,谢饭倒谢了好几次。人家问了他的行期,就惋惜说:“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孙小姐,劝他迟几天走,大家从从容容叙一叙——好,好,遵命,那么就欠礼了。你们回去办喜事,早点来个通知,别瞒人哪!两个人新婚快乐,把这儿的老朋友全忘了,那不行!哈哈。”高校长给省政府请到省城去开会,大考的时候才回校,始终没正式谈起聘书的事。鸿渐动身前一天,到校长室秘书处去请发旅行证件,免得路上军警麻烦,顺便见校长辞行,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已走了。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可是高松年一向勤敏,鸿渐猜想他怕自己、躲避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他训导的几个学生,因为当天考试完了,晚上有工夫到他房里来话别。他感激地喜欢,才明白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离开一个地方就等于死一次,自知免不了一死,总希望人家表示愿意自己活下去。去后的毁誉,正跟死后的哀荣一样关心而无法知道,深怕一走或一死,像洋蜡烛一灭,留下的只是臭味。有人送别,仿佛临死的人有孝子顺孙送终,死也安心闭眼。这些学生来了又去,暂时的热闹更增加他的孤寂,辗转半夜睡不着。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想到此地,鸿渐心理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只恨她不在身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鸿渐决意离开,是因为这一年来在学校实在是过得很不如意,对校政与校长高松年都十分不满。
B.同事们认为孙柔嘉嫁给方鸿渐“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可见他们看重孙柔嘉,替她惋惜。
C.高松年不给方鸿渐发聘书,却给孙柔嘉续约加薪,并有一番貌似公正的议论,可见其老奸巨猾。
D.离别时,方鸿渐的几个学生跟他话别,这个细节表明方鸿渐自以为还是一个受到学生肯定的老师。
8.关于小说中方鸿渐的那些“同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事们来探听方鸿渐解聘的虚实,同情中带有一些优越感,让方鸿渐感觉受辱。
B.同事们因为校长不高兴方鸿渐,认为他不会发达,就懒得同他联络,可见他们的势利。
C.同事们没有饯行的打算,却口头上假意约饭,可见他们心口不一,惯于做表面文章。
D.同事们的同情“遮遮掩掩地奉送”,说明他们虽然爱八卦,但也还能体谅方鸿渐。
9.在聘约这件事情上,方鸿渐对高松年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语言大师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请据此从本文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A “主要是因为他的一片孝心”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他为自己买假文凭欺骗家人找一些孝心作借口,表现了他自欺欺人。
2.①不学无术的读书人。他到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个大学,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毫无真才实学。②惯于自欺欺人。为自己买假文凭欺骗家人找借口,是因为不想让父亲与丈人失望的一片孝心,还用古代圣人也会欺骗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拙劣行径。③自尊尚存,良知未泯。虽然用假文凭欺骗家人,但是自尊心尚存,不想在社会上招摇撞骗,决定“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④颇有小聪明。他看到旧杂志上的广告就能想出买假文凭的主意;识破爱尔兰人的骗局,并在交易中占上风。
3.①比喻。用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来比喻文凭,一张纸就可以遮羞包丑,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比喻精妙而犀利。
②引用(用典)。引用柏拉图、孔孟撒谎骗人的例子,引经据典地嘲讽方鸿渐的自欺欺人,道貌岸然。显得机敏而深刻。
③反讽。爱尔兰人为哄骗方鸿渐买假文凭,说“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反话正说,辛辣讽刺了其利欲熏心的丑陋、滑稽嘴脸。方鸿渐与爱尔兰人交易取得胜利,“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反话正说,反讽了当时国家的软弱无能,冷峻而悲愤。
4、A “表明方鸿渐在这里不受人欢迎”的说法于文无据。选文没有文字表明方鸿渐不受人欢迎,同事们之所以疏远他,不替他饯行,主要原因是“既然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这与他自身的人缘好坏无关。
5.①人物塑造上,凸显了孙柔嘉办事的审慎和果决,并与鸿渐的冲动想法形成对比。
②情节上,高松年的信被团作球形,扔在田岸旁的水潭里,暂时斩断了鸿渐回信骂高松年的想法,宣告鸿渐等待续聘的幻想落空。
③主题上,对高松年虚情假意的客套话,孙柔嘉是不屑地、鄙夷地。她的做法表明对当时这种官僚、虚假的世俗风气和卑劣的人性非常反感。
6.①专横、专制,以个人的喜好来决定人物的去留。从鸿渐离开时,同事们因“校长不高兴他,大家也懒跟他联络”可以看出。
②敷衍塞责,不正面沟通和解决问题。从“高松年还没到办公室呢,他下午再到秘书处领取证件,一问校长早走了”等语句可以看出。
③虚情假意,圆滑世故。从“信上说,这一月来校务纷繁,没机会与鸿渐细谈,前天刚自省城回来,百端待理,鸿渐又行色匆匆,未能饯别,抱歉之至”等语句看出。
7、B “可见他们看重孙柔嘉”错,不是看重惋惜孙柔嘉,而是看不起方鸿渐。
8.D “还能体谅方鸿渐”错,结合“他们仿佛全知道自己解聘,但因为这事并未公开,他们的同情也只好加上封套包裹,遮遮掩掩地奉送”“怎么?走得那么匆促!饯行都来不及。糟糕!偏偏这几天又碰到大考,忙得没有工夫……”等可知没有体谅。
9.①首先是痛快。他设想回绝高松年的聘书,发泄一年来愤怒的爽快。②接着是气愤。他没想到高松年唯独不送聘约给他,气得他头脑发烧,身体发冷。③后来是隐忍。发现高松年不动神色,自己怕落笑话,维护面子而隐忍不发。④最后是气愤又得意。发现高松年躲着自己,气愤里又有点得意。
10.举例:作者用西洋驴夫用胡萝卜赶驴子来比高松年用教授一职来驾驭方鸿渐,把方鸿渐比作驴子,把教授职位比作引诱驴子工作的胡萝卜。方鸿渐与驴子,一个是身为副教授的知识分子,一个是没有思想的牲畜;教授职位与胡萝卜,一个是知识分子的职位,一个是牲口的食物。这两组事物实在是大为不同,分得甚开,可是在“看得见却又得不到”这一点上,却又奇妙地相合,即“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十分新奇有趣而且深刻睿智。效果:此处比喻语出意外,取譬新奇。有力讽刺了高松年之流的伪善阴险,表现了方鸿渐等人任人摆布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处境,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