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疏”等生字,会写“宿、徐、篱”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词语含义并想象画面。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并体会其精妙之处。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讲读教学法。
学法:体验法、诵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疏”等生字,会写“宿、徐”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并体会其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由单元主题切入新课
1.明确单元主题:学生自读单元导语。
师:同学们,城市是热闹、繁华的,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可是,淳朴、自然的乡村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揭题:首先,让我们穿越到宋朝,看看那时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读诗题,想想意思,并思考该如何读好诗题。
(1)“新市徐公店”: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结合课本注释)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师补充“公”的意思: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教师指导读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2.了解诗人。
(1)教师指名介绍。
(2)教师补充:杨万里,南宋诗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据说一生写诗达两万多首。他的诗以描写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比较有名的两首写荷花的诗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
(“知人论世”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生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意。)
三、反复朗读,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词。
2.教师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3.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篱、疏”的写法。篱,“ ”扁“离”大,注意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疏,左窄右宽,注意左边部分的写法。
(二)读出节奏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
(三)读懂诗意
1.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先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2.集体交流:
(1)齐读第一、二句:
①第一句诗写了哪几种景物?(篱落、径)有什么特点?(疏疏、深)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结合注释)。径:小路。深:深远。
第一句翻译: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方法:古文用语与现代不同,翻译时要注意词语先后顺序并做适当调整。)
板书:篱笆、一径
②“篱落疏疏一径深”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树头
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结合注释)。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④同桌对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句说——齐读这两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
⑤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2)理解第三、四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后两句诗,生齐读)
①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②女生读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③教师指名描绘这两句诗所写的画面。
④师: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走、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备感亲切、耳目一新。
⑤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板书:喜爱)
3.教师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尝试背诵、默写古诗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并尝试让学生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杂、稀”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并体会其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
2.师:你们能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吗?(抓景物,说画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教师指名读诗题。正音:兴,读第四声。
2.师:你们知道诗题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指名猜一猜)
教师补充:《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晚年退居家乡养病时写的一组大型田园组诗。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共60首。课文选的是“晚春”诗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晚春的景色。
3.诗人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三、朗读古诗,学习字词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教师指名朗读。
3.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
4.学习生字:杂、稀、蜻、蜓。注意“蜓”字右边的写法。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自读古诗,标画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
2.同桌间合作交流,用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或由相关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教师相机指点: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4.教师口头描述,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
5.交流: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一幅幅独特、和谐的风景画,你们从哪些关键词句中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然后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7.学生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尝试背诵
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锄、剥”等生字,会写“茅、檐”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宋词《清平乐·村居》,理解词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并体会其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前面两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教师指名背诵学过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3.揭题并板书:清平乐·村居。
二、解词题,知词人
1.“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
2.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在那时候写的。
三、朗读宋词,学习字词
1.自读宋词,读准字音。
2.教师指名朗读。
(1)多音字正音:剥,bāo(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剥花生”“剥皮”;bō(书面语),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落”“剥离”等。
(2)亡赖,读作“wú lài”。
3.学写生字词。
重点指导:檐,左窄右宽,右边部分不要写错;锄,最后一笔“撇”写长一点,伸展到中间部分下面去,整个字各部分要写紧凑,不可过宽;剥,左宽右窄,左边部分不要写错。
四、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师:刚才读词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师: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展示在大屏幕上)
3.师: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们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5.师:你们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6.师:词语都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五、朗读成诵,领会词的情趣
1.师:请同学们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们觉得画中、词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你们能有感情地把词中的情趣朗读出来吗?
2.师:老师也觉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有情趣,老人会聊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跟同桌说一说。
3.教师指名表演,其他同学补充。(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安逸,难怪辛弃疾对此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朗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六、总结全课、集体背诵
1.师: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能在宋词中尽情遨游,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集体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