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18: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说明:
教学设计一基于学情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和表达画面,初步体会诗歌情感。教学时依照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般步骤,设计了诵读古诗、理解大意、想象画面、拓展延伸的教学板块,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了解古诗,感受古诗内在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对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杨万里目睹暮春时新绿景色和儿童“追蝶”时的快乐与兴奋之情,感受范成大诗中田园生活的忙碌与闲趣。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初次接触宋词,从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想象并表达村居画面,体会词作中蕴藏的情感。
第1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2个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营造氛围
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新学期、新的单元的学习。在这里,我们会偶遇纯朴的乡村,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理解诗题,初读古诗
1.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注释理解:“四时”,指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杂”,平舌音;“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介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系列古诗:范成大看遍了乡村四季不同的景色,写了一系列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初夏时节。
2.自由朗读。
(1)扫除读诗障碍,重点指导:
篱:教写“篱”字,引导学生关注竹字头,出示图片理解词义。
蜻蜓:两个字都是后鼻音,指名朗读正音。
(2)自由练读,读出诗歌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师生配合,合作读出古诗韵味。
三、理解诗意,自主想象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
班级交流,疑处点拨。
1.第一、二两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提问:这两句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预设: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追问:“麦花”是什么花?(荞麦花)“菜花”是什么花?(油菜花)
(2)提问:诗人是怎样将这些景物的美写出来的呢?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点拨:指导学生紧扣“金黄、雪白、肥、稀”等关键词,想象画面之美。“肥”写出了黄澄澄的杏子个大饱满、汁多鲜美的样子;“稀”写出了油菜花凋落,绿油油的油菜籽开始成熟的样
子,两个词语还预示着农作物的丰收。眼前的情景让诗人心情愉悦。
组织学生描述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描述得不够丰富,可以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启发想象。
(3)小结提升:诗人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描写了什么?
要点:主要描写了乡村景物的色彩。
板书:色彩。
(4)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想象画面。
2.第三、四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朗读,思考:这两句诗歌是什么意思?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
理解“日长”: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就是指夏天白天时间变长了。
理解“篱落无人过”:出示篱笆图片,理解、体会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投下影子,乡间小路没有行人经过,村里一片宁静的情境。
想象“蜻蜓蛱蝶飞”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前两句诗句中的事物想象“蜻蜓”和“蛱蝶”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中飞舞的画面。
(2)教师小结:淳朴的乡村,蜻蜓和蛱蝶在那里悠闲地飞着,好一幅闲适、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串联画面,整体描述,背诵古诗。
3.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自由练说想到的画面。
4.学生齐读,并背诵古诗。
四、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让学生轻声自读这首诗,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描述了乡村安宁幽静的生活,他的心情是悠闲、愉悦的。
点拨:这类寄情乡村田园的古诗,有一个名字——田园诗。
板书:田园诗。
五、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出示“杂、篱、蜻、蜓、蝶”,让学生分类说说写字要点。
点拨:这几个字笔画都比较多,写得时候注意写紧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布置作业。
课后把这首诗背熟,并预习《宿新市徐公店》。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徐、疏”2个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怡然闲适。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一、链接前诗,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组织学生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相机教写“宿”和“徐”。
二、分层朗读,感知韵律
1.初读,读得正确。
(1)自由练读,相机出示难读的字词。
疏疏:声母翘舌音,联系生活组词“稀疏、疏远、疏淡”,相机朗读。适时教写“疏”字。
一径深:“径”,后鼻音,联系已有经验“石径斜”,理解“径”的意思。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2.再读,读出韵味。
(1)自主朗读,尝试划分诗歌的节奏。
(2)指名交流,并组织朗读。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整体感知,初步感知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思: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2.组织交流,教师相机在诗歌中标红关键词语: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3.联系对比:从整体上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要点:都是自然乡村中的典型事物;都是暮春时的典型事物,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4.学习前两句诗,体会春景之美。
(1)出示、朗读前两行诗句,想象画面。
点拨:
篱落疏疏:联系上一首诗中的“菜花稀”,想象篱笆稀疏的样子。
一径深:点出“深远”之意。
新绿:什么是新绿呢?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画面吗?
(2)学生描述由前两句诗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学生再次朗读体会画面。
5.学习后两句诗,想象画中人物活动,体会童趣。
(1)引入:刚刚听了大家的描述,我知道前两句诗描述了一个很美很幽静的画面,接下
来诗人让平静的画面动了起来,是哪些词语让这春天的画面动了起来呢?自由阅读诗句,并
圈画关键词。
学生交流。要点:急走、追、飞人、寻。
(2)由静化动,想象画面。
布置任务:请大家紧扣这些关键词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
际,看看能不能让想象中的画面动起来。同桌间相互交流。
(3)补充动作,还原画面。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想象到的画面?
点拨:引导学生具体描述“急走、追、飞入、寻”等动作,相机
点评学生的想象与表达。
(4)组织学生齐读这两句诗,通过朗读再现画面。
6.师生朗读全诗。
四、总结提升,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描述整首古诗展现的画面。
(1)学生想象、描述画面。
(2)提问: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要点:闲适、惬意、愉悦。
(3)带着想象,带着诗人的情感,朗读全诗。
2.总结学习方法,拓展阅读。
(1)引导学生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
要点: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紧扣古诗中的事物想象画面,通
过朗读浮现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读古诗的方法,阅读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棹:船桨。
引导学生说说每句诗大致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说这首诗最有趣的地方。
3.课后作业。
课后背诵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3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背诵这首词。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释题
谈话引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宋代写词出名的人有很多,南宋的辛弃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和北宋的苏轼齐名,人称“苏辛”。
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的古诗,说说在自己的印象中,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预设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村是忙碌的。
预设2:牧童骑黄牛,蓬头稚子学垂纶,偷采白莲回。农村是充满童趣的。
预设3:一水护田将绿绕,麦花雪白菜花稀,草长莺飞,鸟栖虫居。农村是优美的。
让学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注意把生字读准,并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再齐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四年级下册
(2)指导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檐”字,注意右边半包围结构中“八”两笔不能少。
预设1: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一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点拨: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预设2:前面两首诗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
点拨:段在词当中叫“阕”或“片”。上面一段词叫上阕,下面一段叫下阕。课文排版时,上下阕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预设3:古诗押韵只有一个韵脚;这首词是可以换韵脚的。
点拨:让学生读上阕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说说有什么发现:都押ao韵,而且都是第三声。读下阕,除了“赖”字,其余最后一个字发ong的平声韵。
2.指导读好停连节奏。
(1)出示停连节奏,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两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拨:读词跟读诗差不多,但停顿不像古诗那么固定,词可以根据意思决定停顿的位置。
比如:词中的六字句“中儿/正织鸡笼”和“最喜/小儿亡赖”,朗读时不必一定按“222”的节奏读。
(2)提问: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1: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预设2: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学习上阕。
(1)理解“溪上青青草”。
理解“青青草”。
提问:“青草”是绿色的小草,多加一个“青”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草?
点拨: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韵味。
想象“溪上青青草”的画面。
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小溪两边长满“青青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生想象清澈的溪水倒映着两岸青草的样子,远看仿佛草长在“溪上”。
(2)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让学生借助注释,想象老两口的活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
点拨:看注释理解“翁媪”。老两口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这老两口过得怎么样?“相媚好”就是说老两口很恩爱。联系整首词,想象这老两口喝酒时会聊些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
2.学习下阕。
(1)理解“大儿……中儿……”句。
点拨:
①理解“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②理解“鸡笼”,出示鸡笼图片帮助理解。
③启发思考:能赞一赞大儿子和二儿子吗?
预设1:大儿子勤劳能干。
预设2:二儿子心灵手巧。
(2)理解“小儿”句。
①点拨:联系注释,理解“亡赖”,想象小儿顽皮可爱。理解“莲蓬”,出示荷花、莲蓬、莲
子的图片,理解“剥”莲蓬的动作。介绍江南地区的莲蓬成熟时间是夏季。
引导学生想象小儿“卧”的画面,调皮的孩子会怎么“卧”剥莲蓬呢?引导学生想象仰卧、俯卧、侧卧、打滚等有趣的画面。
③)练习表达。用“时而”或“一会儿”,把想象到的“卧剥”画面连起来说一遍。
3.体会人物情感。
提问:联系整首词,想象喝着小酒的老两口,他们心中有几重“喜”?
预设1:一喜,居住环境好,风景优美。
预设2:二喜,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天真可爱。
预设3:三喜,老两口感情恩爱。
四、课堂练笔,体会情感
布置任务:从居住环境、老两口聊天、大儿二儿劳动、小儿剥莲蓬四个画面中,任选一
个写一写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小结: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辛弃疾想赞美的
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美好宁静,安居乐业)齐诵《清平乐·村居》。
布置作业。
背诵《清平乐·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