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古罗马被征服地区的奴隶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平民也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赋予贵族头衔或免税特权。竞技体育成为一种覆盖全国、各等级民众的休闲方式,竞技场也成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 )
A.扩张激发国民的尚武精神 B.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
C.体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 D.角斗是奴隶特有的体育生活
2.伯里克利时代,葬礼演说内容以赞颂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强大为主。公元前4世纪初,民主政治在演说中仍受关注,但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内容的中心。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精神的萌发 B.公民政治的衰落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雅典城邦的发展
3.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分别出现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将两个遥远国度联系起来的主要方式是( )
A.武力征服 B.宗教传播 C.经贸交流 D.官方往来
4.保佐制度位于《十二铜表法》第五表中的法定继承部分。其规定:“禁止浪费人(铺张浪费成性的人)管理自己的财产,并将其置于宗亲的保佐下。”此外还规定,在无遗嘱死亡且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其遗产由宗亲继承,无宗亲时再由族亲继承。这表明保佐制度( )
A.受到血缘亲疏的影响 B.以物权的归属为主导
C.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 D.杜绝了财产浪费现象
5.陪审法庭是古代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陪审法庭的法官由抽签选出。它不仅负责审理城邦的各种纠纷,而且还可以对官员是否符合官职要求进行评判,对其是否遵循规章制度进行审查等,但它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重视民主的规范运作 B.形成完善的监察制度
C.三权分立且相互制约 D.陪审法官的职位显赫
6.在关于海军政策的一个问题上,亚里斯泰迪兹和泰米斯托克利斯发生了一场争论:亚里斯泰迪兹主张发展陆军,而泰米斯托克利斯则主张建立“强大海军”,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公民大会利用陶片流放制在他们之间作出决定。公民大会此举( )
A.维护了梭伦改革的成果 B.利于政策的决议与实施
C.保证了民主决策的公正 D.维护了公民大会的权威
7.屋大维创立了由他亲自监督的中央集权制度,直接控制各行省的总督,严厉惩罚他们中犯有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罪行的人。他规定收税标准,使收税成为国家的职权,而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包税人的私人聚宝盆。他严密控制军队,让士兵们得到很好的待遇,使他们直接向他宣誓效忠。他还创建了一支常备海军,镇压海盗,保护帝国各地区间的商品和军队的运输。此举( )
A.严重损害奴隶主利益 B.保障了帝国长治久安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维持了个人独裁统治
8.当西部帝国的最高统治权落入东罗马皇帝手中时,因罗马远离君士坦丁堡的皇庭,罗马主教成了蛮族首领和意大利人之间的仲裁者,而城市、国家和国王之间出现纠纷也诉诸罗马教廷决断。尤其在对抗阿里乌斯派的野蛮统治者时,西部的主教和总主教都向罗马寻求建议和帮助。由此可见,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A.为罗马主教影响的强化带来了契机 B.直接推动西欧政教合一局面的形成
C.导致欧洲开始陷入分裂与动荡状态 D.导致罗马教廷正式成为信仰的中心
9.屋大维深知这一点,回到共和制已不可能,可能也是他不愿意的,而要真正名正言顺地登上帝王之位,却又会招来长期处于共和制下的罗马人民的反对和厌恶。于是,他创造了一种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的共和政体、而在实际上又合法地把毫不逊色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力掌握在自己个人手中的政体。他所创造的这一全新政体被后人冠名为元首制。据此可知,元首制( )
A.严重背离了社会现实 B.实质是君主独裁政治
C.直接导致罗马的分裂 D.标志共和国开始崩溃
10.罗马人不因新奇本身而接受新奇之事,只是在披上神的愿望或古老传统的外衣后,它们才能得到罗马人的赞同。保留那些已经证明有效的制度;修正那些失败的;即使是显得多余的地方,罗马人也郑重其事地保存着——或许以后有用。共和国既是一个新的建筑工地,也在后院收藏着大量过时的“破烂”。这说明罗马共和国( )
A.政体呈寡头政治特征 B.公民大会已形同虚设
C.保守性与灵活性并存 D.神权与王权完美结合
11.为防止再出现暴君,(罗马)共和国的缔造者创建了一种著名的制度:他们仔细地将被流放的塔昆的权力分配给两位官员;官员由选举产生,任期不超过一年。他们便是古罗马的执政官。据此可知,罗马执政官( )
A.体现了分权制约原则 B.杜绝了独裁政治出现
C.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体现了平民政治色彩
12.古雅典公民中,演说家代不乏人,而政客又多为能言善辩之士。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公民大会议事需要 B.国家管理轮番而治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权力机关分权制约
13.相关记载显示,斯巴达莱库古改革(约公元前9世纪末)虽然不允许人们提出议案,但赋予人们表决权。后来人们利用增减字句的办法来歪曲事实,曲解提交给他们的议案的意思。这反映出斯巴达( )
A.平民权力的扩大 B.分权体制的建立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贵族政治的瓦解
14.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埃及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西亚北非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之一,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下列文明成果与古埃及相关的有( )
①莎草纸 ②《吉尔伽美什》 ③象形文字 ④羽蛇神金字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下列国家中,属于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的是( )
①波斯帝国 ②拜占庭帝国 ③俄罗斯帝国 ④奥斯曼帝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16.在古罗马前期和中期的家庭内部,家父握有统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家子”(包括家庭内的妇女、卑亲属、奴隶等)对外均没有法律人格。这说明古罗马前期和中期的法律( )
A.意在延续习惯法的基本做法 B.违背了公民法的基本理念
C.具有身份等级的不平等特征 D.协调了立法与司法的矛盾
17.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客观上也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与扩展。
材料:通过战争,使处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类型的文明有了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机会……那些在战争中出现的先进文明成果首先被统治阶级采用,随之而伴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都会被逐渐采纳推广,加以利用,从而使先进文明得以发展扩大。在古代社会,文明的扩展在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贸易等形式的正常传播方式之外,很多也同时依靠战争这种暴力的、非正常的方式去实现。
……秦悦《浅析战争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战争与文明的交锋”为题,结合世界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要求:230—280字)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换句话说,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文化的交流学习”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A
【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被征服地区的奴隶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可知,古罗马的奴隶和平民可通过角斗改变身份和命运,符合罗马频繁的战争,适应扩张的需要,A项正确;奴隶也可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这是罗马法律发展的一个表现,但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从材料看,竞技场成为罗马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可见体育只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排除C项;角斗是古罗马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平民、贵族、骑士等的参与,并非奴隶特有,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从“公元前4世纪初”和“雅典作为自己和希腊人自由维护者的身份,日渐占据演说内容的中心”可知,至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在希腊城邦的地位得到提高,故这一时期的民主演说更多突出雅典城邦的贡献,D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萌发于公元前5世纪,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在希腊城邦中的地位,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雅典商品经济持续繁荣,不能作为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依据材料“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分别出现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间接的经贸交流,C项正确;两个国度之间没有直接武力征服,排除A项;宗教传播和官方往来是方式之一,并不是主要方式,排除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保佐制度位于《十二铜表法》第五表中的法定继承部分,保佐制度与罗马社会财产继承密切相关,以保佐制度为基础的财产继承制度受到血缘亲疏关系的深刻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物权归属问题,排除B项;保佐制度首先考虑宗亲继承,继承人范围较为狭窄,排除C项;“杜绝”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陪审法庭的法官由抽签选出”,“可以负责审理城邦的各种纠纷”“对官员是否符合官职要求进行评判(审查)”,当然它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这说明古代雅典非常重视民主的规范化动作,A项正确;B项夸大了对史实和材料的理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三权分立,再说三权分立的思想出现于近代,排除C项;“陪审法庭的法官由抽签选出”,说明其是轮番而治的,职位并非显赫,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材料显示,公民大会利用陶片流放制是为了解决亚里斯泰迪兹和泰米斯托克利斯关于建军的分歧,以便尽快作出决议,并便于决议的执行,B项正确;陶片流放制开始于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在梭伦改革之后,排除A项;陶片流放制是为了维护民主的公正,但结果不能保证决策的公正,排除C项;材料显示,公民大会此举不是为了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威,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材料显示,屋大维直接控制各行省的总督、掌握了国家税收、军队,集国家大权于一身,实质上是君主独裁统治,D项正确;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屋大维的统治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并没有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不能够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C选项题干中的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材料显示,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因罗马远离君士坦丁堡的皇庭,罗马主教成为处理纠纷的仲裁者,也为其他地区主教对抗外来野蛮统治提供了帮助,这说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后,罗马主教的影响力加强了,A项正确;西罗马的灭亡与政教合一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C、D选项材料没有显示相关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材料显示,元首制是“一种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的共和政体、而在实际上又合法地把毫不逊色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力掌握在自己个人手中的政体”,B项正确;材料显示,“回到共和制已不可能,而要真正名正言顺地登上帝王之位,却又会招来长期处于共和制下的罗马人民的反对和厌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屋大维创造了元首制,打着共和的幌子,行独裁之事,这是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A项;元首制结束了共和国分裂的局面,排除C项;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的崩溃,而不是开始崩溃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材料显示,罗马共和国既保留了已经证明有效的制度,也修正了那些证明失败的制度,由此可知体现了罗马共和国保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特点,C项正确;寡头政治特征、公民大会形同虚设和神权与王权完美结合的说法都无法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材料显示,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由2位官员组成,体现了分权原则;执政官由选举产生,有任期,说明执政官受到公民的限制,这体现了权力制约的原则,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此举意在防止独裁,但不能杜绝独裁,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决定国家法律与政策,公民在公民大会上就会议议题发表演说时,不但声音要洪亮,而且训练有素,所以,古雅典演说家、能言善辩之士层出不穷,A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无关,排除B、C、D选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斯巴达城邦中,人们通过增减字句的办法来歪曲事实,曲解提交给他们的议案的意思,实际上还是在变相的争取提出议案的权利,说明平民权力在扩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平民权力的扩大,不能体现分权和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使用的书写载体;《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史诗;埃及创造了象形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美洲玛雅文明,因此,①③与古埃及相关,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①正确,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疆域包括欧洲、北非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地跨欧亚非三大洲,②正确,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大洲,不符合题意,③ 错误,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欧亚非三大洲,④ 正确,①②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前期和中期,家父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家庭内的妇女、卑亲属、奴隶等对外均没有法律人格,家父与家子的地位差异反映了古罗马前期和中期的法律具有身份等级的不平等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家父与家子在法律地位上不平等,无法得出“延续习惯法”、“违背公民法理念”和“协调了立法与司法的矛盾”,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17.范例:战争与文化的交锋
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使不同的地域的文明有了交流、发展的机会;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进而发展为世界大战。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但是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人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例如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但客观上推动了被征服地区逐步接受希腊文化;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欧洲文化重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总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即要看到战争对经济、文化的破坏作用,也要看到战争对不同文明起到碰撞、融合的作用。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以“战争与文明的交锋”为题,结合世界历史写一篇小论文。根据材料“通过战争,使处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类型的文明有了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机会……那些在战争中出现的先进文明成果首先被统治阶级采用,随之而伴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都会被逐渐采纳推广,加以利用,从而使先进文明得以发展扩大”及所学知识,辩证的看待战争与文化的关系,即要看到战争对经济、文化的破坏作用,也要看到战争对不同文明起到碰撞、融合的作用,运用历史上一些战争的典型例子予以阐述说明。
18.主题:各地区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进步。
论述: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文化成果传入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的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欧洲崛起后,又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带有殖民扩张性,但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
总之,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只有相互学习借鉴,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详解】根据材料“……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观点是:各地区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或者按不同的时间段或者中外、正反等方面来论述。如: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文化成果传入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的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历史学科讲究孤证不立,因此在论述观点时尽可能多列举史实,结合史实展开论述,每个分论点中的史实要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论述观点时列举的史实一定要准确,要有史论结合,不能单纯列举史实,论述要符合逻辑,避免出现史实与结论错位的情况。最后,要用简短的语言总结提升,回扣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