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5: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可用于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
A.推动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促使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C.引发人们饮合习惯的变化 D.导致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
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这样写道:“在莫桑比克,他们试图控制南非的黄金贸易;在霍尔木兹海峡,他们控制了波斯湾的入口;在果阿,他们贩运印度的胡椒;在马六甲,他们监管从中国南海到印度洋的货船。”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葡萄牙海上贸易的发达
C.荷兰垄断国际贸易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很多来自美洲的植物都能在中国古代史中找到影子。请你就以下场景,选出最符合历史实情的一幕( )
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小贩烤甘薯 B.安史之乱中的难民以马铃薯充饥
C.马可●波罗将番茄酱介绍给蒙古公主 D.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玉米
4.下图为16世纪欧洲学者绘制的番茄和马铃薯实图。该农作物传入欧洲(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D.导致经济格局的改变
5.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殖民地人民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有所变化
6.西班牙的海外事业刺激了西北欧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位西班牙人抱怨说:“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一切,外国人轻易且舒适地夺走了,运回自己的祖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 D.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7.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物种交流提高了欧洲人抗饥荒的能力
D.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8.在中世纪的欧洲,砂糖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价格极其昂贵。16世纪,随着美洲生产的蔗糖大量运往欧洲,其价格在1645-1680年间下降了70%之多,而消费量在1600-1700年之间增长了4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发展 B.商业革命的驱动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世界市场的确立
9.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 )
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10.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多进入市场,用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决定对外政策
C.西方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念
11.1664年出版的《贸易论》主张以人工财富和货币财富取代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财富,强调以对外贸易取代国内自然财富的积累方式。这些观念很快流行,英国掀起了海外探险、殖民和贸易的热潮。据此可知,该理论( )
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B.推动了特许贸易制度的形成
C.为资本原始积累进行了辩护 D.迎合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12.当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亚洲和印度”的消息传到中世纪末期的“金融交易服务中心”——威尼斯时,致使整个社会为之战栗,债券和股票的价格狂跌一半。究其原因是( )
A.太平洋贸易将损害欧洲利益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冲击
C.地中海贸易中心将发生转移 D.人文主义思潮颠覆宗教神学
13.据下表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 )
时间 国家 事件
1531年 荷兰 创立商品交易所
1571年 英国 创建皇家交易所
1602年 荷兰 组建东印度公司
1694年 英国 创立英格兰银行
A.贸易格局出现调整 B.商业经营方式革新
C.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D.传统贸易中心衰落
14.研读历史图片内容,这段话阐释的是( )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中击。
A.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B.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C.早期殖民扩张过程 D.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15.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指出:“(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的,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由此可见,哥伦布大交换( )
A.主导者是欧洲 B.范围具有区域性 C.结果仅利于欧洲 D.内容仅限于物种
16.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工业革命造就艺术风采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原产于卤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爵著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 云南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南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 1576 1589 1593 1608 1608 1733 1736 1736 1740 1742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 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人看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驳倒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海岸时刻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摘编自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三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开辟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可得出物种的交流使人们的饮食更加丰富,引发人们饮合习惯的变化,C项正确;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粮食安全并没有解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态,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莫桑比克、霍尔木兹海峡、果阿、马六甲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据点式海上贸易,B项正确;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主要在菲律宾和南美洲,排除A项;荷兰长期以“海上马车夫”的身份存在,排除C项;莫桑比克、果阿等地长期是葡萄牙殖民地,而不是英国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美洲的植物在中国古代史中找到影子,美洲的植物传到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最早的时间为明朝中晚期,明朝《本草纲目》中有玉米的介绍,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时间为宋代、安史之乱为唐代、马克·波罗来到中国是元代,排除A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番茄和马铃薯向世界范围内传播,新作物传入欧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A项正确;番茄和马铃薯传入欧洲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B项;番茄不是粮食作物,不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排除C项;仅根据番茄和马铃薯的传入并不足以导致经济格局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口的显著增长得益于物种的全球大交流丰富了其食品和经济结构,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引发冲突和动荡,并非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18世纪以前,欧洲并未出现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排除C项;生育观念的变化并非17世纪前后欧洲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凭借新航路开辟之便迅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但其统治者未将掠夺来的金银转化为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买奢侈品,金银大量流入商业发达的荷兰和工商业发达的英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并非价格革命,排除B项;并非封建制度阻碍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此时期的英国、法国也为封建制度,但却有快速发展,排除C项;题干并未涉及到欧洲的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及所学知识可得,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美洲的主导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生产方式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欧洲人抗饥荒的能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中世纪的欧洲,砂糖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16世纪,由于这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生产的蔗糖大量运往欧洲,得益于商业革命的驱动,蔗糖价格下降,消费量增长,B项正确;,美洲地区的发展与欧洲砂糖消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价格革命体现在欧洲的物价方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材料中所强调的欧洲—非洲—美洲的大西洋航行,就是“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深重的灾 难,但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 项;材料中的贸易主要反映的是商业资本主义的罪恶,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 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则是“多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国情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官方航海活动,是政治活动,且在小农经济社会中,不重视商业,财富多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活动,发起者多为个人,政府只是支持者之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获取经济利益,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带回珍宝归入皇室和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珍宝进入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项;此时明朝和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都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题干中西方远航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大量的异国珍宝,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据材料可知,《贸易论》宣传财富观念和财富积累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时商业资产阶级海外殖民扩张和贸易的需要,并为其进行辩护,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特许贸易制度在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建立时即已形成,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当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亚洲和印度’的消息传到中世纪末期的‘金融交易服务中心’——威尼斯时,致使整个社会为之战栗,债券和股票的价格狂跌一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引发了“威尼斯商人的恐惧”,C项正确;材料与太平洋贸易、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商品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出现了商品交易所、银行、东印度公司等新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贸易格局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不能体现传统贸易中心衰落,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中击。”显然这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体现了欧洲在哥伦布大交换,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交流中的主导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的哥伦布大交换超越了区域性,具有全球性质,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新航路开辟对其他地区有弊也有利,排除C项;哥伦布大交换的内容除了物种外,还有制度、思想、习惯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依据材料“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的荷兰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17世纪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公司的贸易状况,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荷兰的海外贸易对艺术的影响,未涉及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通过多种路径: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长期持续。
(2)影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详解】(1)特点:结合材料一“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传至福建”、“后逐渐向各地蔓延”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沿海到内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南向北;长期持续的特点。
(2)影响:结合材料二“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根据材料二“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18.(1)原因:为了获取黄金,满足发展需要;《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社会的描述吸引着欧洲人到亚洲寻找黄金。
(2)开辟美洲: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东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在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影响:欧洲的商人、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中断了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进程,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冲击了亚洲的经济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海岸时刻所要的第一件东西”可知,为了获取黄金,满足发展需要;根据材料二“(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可知,《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社会的描述吸引着欧洲人到亚洲寻找黄金。开辟美洲: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东印度:结合所学可知,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在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2)影响:根据材料三“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可知,欧洲的商人、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根据材料三“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可知,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可知,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解体。结合所学从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发生、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灾难、冲击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