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1.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
A.土耳其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突厥人
2.康熙帝曾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人学习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部分内容编入《数理精蕴》一书,同时却宣称,这些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这反映了( )
A.“西学中源”彰显科学发展领先地位 B.统治者高度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实现了高度融合 D.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着潜在的严重阻碍
3.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妈祖信仰的传播( )
A.表明了各国民间信仰趋同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反映了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4.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各人信仰各自的宗教,也不会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帮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 )
A.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 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
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 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
5.清朝前期,皇帝身边常聚集一些“西洋人”,部分人物情况如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所在国家 汉名与生卒年 专长与身份
法国 冯秉正(1669—1748) 汉语诗文、中国历史、传教士
意大利 马国贤(1692—1745) 传教士、西洋绘画
法国 张诚(1654—1707) 汉语翻译、几何学、传教士
法国 白晋(1656—1730) 传教士、化学实验、精通满文
A.法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主体 B.西学东传依附宗教传播
C.早期殖民活动具有隐蔽性 D.统治开明促进科技发展
6.《汉书 地理志》记载了西汉王朝海路交往和贸易情况,其中商人由黄门的“译长”率领,也有民间“应募者”加人;而合浦郡汉墓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这些可佐证 ( )
A.汉代朝贡贸易体制的存在 B.中西陶瓷业曾有技术交流
C.汉朝与波斯存在官方往来 D.中外借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往来
7.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8.《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
9.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等商品被北方草原地区垄断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10.东汉张衡在《七辨》中说:“沙饴、石蜜,远国贡储。”三国时,曹丕曾将五饼石蜜作为礼物送给孙权。西晋史书《续汉书》亦有“天竺国出石蜜”之说。清人在《凉州异物志》中考证出“石蜜”为蔗糖的一种。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A.中国的甘蔗是由印度传入的 B.丝绸之路促进了食品的交流
C.古代朝贡活动提倡以物易物 D.贵族之间馈赠蔗糖不合礼制
11.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了大量文物(汉金花球串饰-广西合浦出土,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浙江余姚出土),这些文物的史料类型为( )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1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13.到目前为止,《马可·波罗行纪》是外文文献中对蒙元帝国记载最为详尽的历史文献,虽然,有不少地方有夸大之词,记载有不实之处,但它的绝大多数的记载都可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行纪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蒙元史的一手文献,也为当时的欧洲展现了蒙古帝国的真实画卷。”对材料中的“它”表述正确的是( )
A.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蒙元帝国的历史 B.记述了古罗马旅行家在东方的经历
C.最先向欧洲人介绍了指南针技术 D.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14.汉代时中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中国丝绸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以及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输入中国。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汉代发达农业的吸引 B.丝绸之路开通的推动
C.两国官方贸易较发达 D.两国文明成就的辉煌
15.《后汉书》载,和帝永元九年,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大秦)王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欲以中国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阖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甘英奉张骞之命出使大秦 B.汉朝和罗马均有直接联系的意愿
C.汉朝和罗马因安敦遣使开始有了交流 D.安息阻断了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的通道
16.草原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产品运输交换农耕地区的茶叶、丝绸等生活必需品。故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皮毛路”“茶马路”相互辉映 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经济交流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明受到游牧文明剧烈冲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 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当是其中的荤荤大 者。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 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 绍和论述。
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 马、牛、驼、狮子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波棱、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 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指甲花、木奈祗(水仙)、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 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在进行 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 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 “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土耳其人,排除A项;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印度人,排除C项;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并非突厥人,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可知,康熙帝认为西学都来源于中国,体现了统治者的傲慢和自大,这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D项正确;“西学中源”体现了统治者的傲慢和自大,并不能说明中国科学发展的领先地位,排除A项;康熙帝认为西学“询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说明统治者并未重视“西学东渐”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与西方科学的高度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妈祖信仰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海上丝路贸易繁荣,妈祖信仰随着海上丝路传播到其他地区,C项正确;妈祖信仰传播到其他地区,不代表各国民间信仰趋同,排除A项;妈祖信仰属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不算是中原文化,排除B项;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主要是由于各种宗教势力均未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即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D项正确;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足以解释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排除B项;古代中国并不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西洋人”都是传教士,且大都通晓中国文化,反映了当时西学东传依附宗教传播,B项正确;材料只是部分传教士的情况介绍,不能反映法国是东西文化交流主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活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清朝科技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汉书 地理志》记载了西汉王朝海路交往和贸易情况……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可以看出通过文献和文物考证,了解到西汉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国外的交流的一定状况,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外之间的交流,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有技术上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佐证汉朝与波斯之间的“官方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可以看出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是成都生产,处于我国西南地区,说明西南丝路的存在,A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中阿之间是否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丝绸贸易的规模,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中国与南亚贸易是否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班超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派属下甘英来到西亚的安息,但未能到达罗马帝国,而“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来,其原因是“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印证了西亚在陆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C项正确;西汉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于东汉“从此开辟”,排除A项;记载中未涉及“基督教”,排除B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166年的“大秦”已不是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未体现皮毛等商品被北方草原地区垄断,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依据材料“沙饴、石蜜,远国贡储。”,“天竺国出石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益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使得地区食品得到了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甘蔗是从印度传入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传统贸易的交易方式,排除C项;“不合礼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汉金花球串饰、五代越窑鹦鹉纹粉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出土的文物属于实物史料,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行纪不仅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蒙元史的一手文献,也为当时的欧洲展现了蒙古帝国的真实画卷”可知“它”为当时中西方的交流提供了素材,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全面真实”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马可·波罗不是古罗马的旅行家,排除B项;“最先”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丝绸在罗马成为贵族富人们普遍使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以及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输入中国”,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突出汉代农业的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国的官方贸易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两国的文明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和帝永元九年,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大秦)王常欲通使于中国”可知,汉朝排甘英出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欲派遣使臣到中国,说明两国有直接联系的意愿,B项正确;甘英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排除A项;汉朝与罗马开始交流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C项;安息阻断了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的通道,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主要是指北方草原地区用其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产品与中原的茶叶、丝绸等进行交换,以解决生活所需,这可以用来说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相互辉映,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耕文明受到游牧文明剧烈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17.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论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香料、珠宝,然后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彼此和整个世界连接起来,因此,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详解】从三段材料的中心句“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可以大致归纳为所讲的主题是:丝绸之路成为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根据第一段材料内容,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根据第二段材料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传的历程可知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然后,进一步升华,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折射和见证着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论述中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18.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进入21世纪,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
综上所述,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三个时代”分别指秦至元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明清时期是丝绸之路2.0时代、21世纪丝路进入3.0时代。然后围绕这三个时代展开分析即可。关于各时期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概念、背景、影响等方面分析,即秦至元朝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抗、交流、融合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开明的对外政策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占主导,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的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国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与观念的落后,中国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进入21世纪,陆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时期。国际社会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的多种问题显现。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构想。它弘扬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次伟大超越。最后总结,无论是陆上丝路的车马时代,还是海上丝路的航船时代,一直到今天陆海空综合交通时代,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