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 易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 易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5: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1.明清时期,晋商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帮,它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它的崛起(  )
A.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区域化 B.受益于明清对外开放政策
C.加强了中外之间经济联系 D.提高了明清商人政治地位
2.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一个贸易网络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 B.区域市场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3.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当时的长安,设“市长一人,秩(俸禄)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这说明汉代(  )
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 B.经济发展促进了政府机构调整
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4.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这一规定
A.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速了经济结构转型
C.规范了商业经营的秩序 D.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5.据考古发现,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的漳州窑瓷器在国内古遗迹中非常罕见,但在海外,譬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甚至在埃及却发现甚多。据此可知当时
A.世界市场有所发展 B.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漳州窑瓷器技术领先世界
6.12世纪末,东方的若干制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缎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除此之外,英语中的“菠菜”“橘子”,法语中的“女衬衣”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从阿拉伯语传来的。这反映出该时期
A.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 B.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 D.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
7.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这一演变反映了
A.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商业环境十分宽松
C.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D.纸币成为主要货币
8.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下列描述与古巴比伦商业状况相符的是
A.古巴比伦最早用铜银作为货币 B.古巴比伦出现最早的商品交易所
C.古巴比伦已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D.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现象普遍
9.下图为《东罗马鎏金银盘》,出土于甘肃靖远县北滩黄河古渡口。卷唇、圈足,盘面通体鎏金。银盘内分三层雕刻不同的纹饰,分别是葡萄卷草纹,奥林匹斯山十二神像和狄俄尼索斯。考古学家推测这一文物制作于4到5世纪。这一文物的出土说明
A.甘肃靖远是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东罗马帝国鎏金技术的东传
C.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D.东晋与罗马的民间商品交换
10.下图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该图反映了古罗马
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B.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C.小农经济面临破产 D.奴隶制庄园的情景
11.汪圣铎在《两宋货币史》中指出:“交子在当时四川产生,铁钱沉重不便贸易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这是无可怀疑的。”由此可推知,北宋出现的交子
A.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B.取代了市场上的金属货币
C.导致两宋物价急剧上涨 D.流通区域仅限于四川一地
12.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魏晋时期)这种定期市集在长江流域的江北,则称为草市……草市多在城郊、水陆要道,可能起初为买卖秣草与燃料之场所,故名之,后乃扩大为定期集市。”材料表明草市
A.是专门买卖秣草与燃料的场所 B.都兴起于水陆交通要道
C.其出现说明交易场所不受限制 D.拓展了商业活动的空间
13.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前16世纪)的商业经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选项符合古巴比伦时期商业特色的是
A.开始使用纸币 B.垄断中国丝绸贸易
C.普遍订立商业契约 D.出现汇票雏形
14.“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下列项中属于这类“代替”品的是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B.清朝恒隆钱庄发行的庄票
C.唐朝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 D.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买马契
15.下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它
A.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B.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C.说明拜占庭帝国已实行了金本位制度
D.可作为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商贸往来的实物史料
16.下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
时间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 23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 2162 30% 4911 70%
A.农民的负担减轻 B.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图1 西汉经济分布图
图2 宋朝经济分布图
(1)对比两图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经济发展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经济分布变化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海疆经略梳理表
阶段 内容
公元前6世纪前 夏朝国王后芒“东狩于海,获大鱼"(《竹书纪年》);海上航行的篷.桅、帆已经具备。 安阳商代遗址出土了东海和南太平洋的海贝、海螺和鯨骨。 西周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春秋时,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说苑》),孔子曾想“乘桴浮于海”(论语》)。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 秦始皇先后到芝罘、成山、碣石等海港巡视:秦朝时可建造载重量为30吨的大船;(史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出海,今日本本州岛有徐福墓与徐福祠。 西汉时,大船有冲锋舰,战舰、快船、侦查舰等;西汉与印度、斯里兰卡曾通过海路交往。 三国时期,东吴派朱应、康泰率船队历时六年远航至印度、斯里兰卡“百数十国”,朱应作《扶南异物志》,康泰作《吴时外国传》。 东晋时期,高僧法显独自从斯里兰卡出发,搭乘海船回国,著《佛国记》。
公元5世纪末至15世纪. 隋炀帝派人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交通、贸易关系。船有五层高。 唐朝有广州、交州(越南顺化东南部)等海港,其中,交广线担负南洋和印度洋国家的贸易,远达红海,并在广州设“市舶使”。唐朝工匠还改进了船舵,发明了水密隔舱,能利用季风驶船,船长达60米,能载六七百人。 宋代所造防沙平底船载重量有500吨至800吨,已使用船坞造船,航海时“舟师……晦观指南针”,并在苏门答腊,马尔代夫设贸易基地与贸易站,《岭外代答)中记载与我国通商者有50多国。 元代,规船构造,载重量等“冠绝千古”,泉州“梯航万国"。相传,汪大渊东至澳大利亚,西至地中海,西南至莫桑比克海峡.鯿成岛夷志略》。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撰写了《瀛涯胜览X西洋番国志)等。
——摘编自李永采《海洋开拓争霸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航海业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晋商在世界范围内经商,从而加强了中外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国商贸活动,排除A项;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人政治地位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世界市场”包括“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近代,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B项正确;当时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排除C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东西方贸易以官方途径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代的长安中设置了专门管理经济的官吏,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府机构的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能说明当时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排除AD项;汉代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排除C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为规范了商业经营的秩序,政府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活动的规范,无法体现“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商业行会的职能是规范商业秩序,与经济结构转型无关,排除B项;行会对商业经营秩序的规范,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的漳州窑瓷器在国内古遗迹中非常罕见,但在海外,譬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甚至在埃及却发现甚多”,可知明清时期,漳州窑瓷器畅销海外,说明世界市场有所发展,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对比,不能说漳州窑瓷器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据题意可知, 12世纪末东方的商品甚至词汇都通过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由此可知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排除A项;12世纪还没有进行新航路开辟,排除C项;仅根据几个词汇无法说明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材料中图片所示货币出现最大的变化是纸币是出现,而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A项正确;在材料出看不出来商业环境十分宽松,排除B项;我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不是最早用铜银作为货币,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出现于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排除B项;唐朝时期出现了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通过丝绸之路同罗马帝国建立了间接联系,因此材料中甘肃出土的“东罗马鎏金银盘”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项正确;甘肃靖远并非是丝绸之路的中心,处于起点位置附近,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鎏金技术的东传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东晋统治的是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材料“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是对农村集市商品交换的描述,说明的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A项正确;材料与帝国版图扩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是对农村集市的描述,非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铁钱沉重不便贸易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这说明交子的出现弥补了铁钱对商业贸易活动不利的缺陷,因此可推知交子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B项“取代了”的表述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交子与铜钱是同时流通的,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项。
12.D
【详解】材料“草市多在城郊、水陆要道,可能起初为买卖秣草与燃料之场所”体现的是草市范围的扩展,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有关,D项正确;草市是民间贸易场所,排除A项;草市形成的两个条件:距离城镇稍远和处于交通要道,排除B项;当时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严格监管,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王国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C项正确;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通是在汉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出现了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票指的是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符合材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的说法,B项正确;海贝、银饼及买马契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它可作为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商贸往来的实物史料,研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商贸往来的历史,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金本位制度即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工商业收入增长迅速,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大为提高,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故C选项正确;农业收入只是略有减少,且农业收入的减少与农民负担的减轻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A选项错误;材料只给出了宋代部分年份工商业收入及工商业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没有给出民营工商业收入在工商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能说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没有放弃过,D选项错误。
17.(1)变化:经济重心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手工业行业增多,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增多。
(2)原因: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宋政治重心南移;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视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东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变化:由图一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对比图二,可以看出,宋朝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结合图二可知,宋朝的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且产区集中,相比汉朝,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对比图一标注可以看出,宋朝手工业增多,且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市镇的数量增多。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原因可从政治方面的政治重心的转移、政治局势的影响;经济方面南方统治者的经济政策以及自然环境方面南北方之间的差异等进行分析。
18.示例中国古代航海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历史悠久。自夏朝起,中国航海业就有所发展,距今已四千余年。
二、政府重视。从材料中可知,夏、周、齐、秦、汉、三国东吴、隋、唐、明等政府都十分重视航海业的发展。
三、技术先进。夏朝已有篷、桅、帆等设备,秦、汉、唐、宋、元、明等朝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四、和平交往。中国古代与海外地区、国家保持了和平交往的关系,如秦、汉、三国东吴、隋、唐、宋、明等朝。
五、经济互利。如汉、隋、唐、宋、元、明注重中外海上贸易。
六、航程遥远。对外航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延长,汉朝时已至印度、斯里兰卡,唐朝时远达红海。
七、注重记载。《竹书纪年》《史记》《说苑》《论语》中有相关记载,而《扶南异物志》《吴时外国传》《佛国记》《岭外代答》《岛夷志略》《郑和航海图》《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更是对海外各国的情况进行了专门记载。
【详解】根据“夏朝国王后芒‘东狩于海,获大鱼’可知”历史悠久。根据“西周时,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春秋时,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等信息可知政府重视。根据“海上航行的篷.桅、帆已经具备”、“西汉时,大船有冲锋舰,战舰、快船、侦查舰等”等信息可知技术先进。根据“隋炀帝派人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交通、贸易关系”、“,郑和七下西洋,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撰写了《瀛涯胜览X西洋番国志》”等信息得出和平交往。根据“交广线担负南洋和印度洋国家的贸易,远达红海,并在广州设‘市舶使’”、“并在苏门答腊,马尔代夫设贸易基地与贸易站”得出经济互利,航程遥远;根据“《竹书纪年》《史记》《说苑》《论语》《扶南异物志》《吴时外国传》《佛国记》《岭外代答》《岛夷志略》《郑和航海图》《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可知注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