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5: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鉴于当时2600万法国人中,大约有1200万人不会说法语的情况,《人权宣言》等重要文件都不得不翻译成当地语言。许多国民公会的代表提出要大力倡导法语,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民众中讲法语的人数大幅度提升。这一现象( )
A.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了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开启了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D.强化了法国民众的民族认同
2.下表是美国1787年宪法修正案的部分内容。两者的共同点是( )
内容 条目
纪律优良的民兵组织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 第二条
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人民行使 第十条
A.注重保护个人权力 B.坚持三权分立原则
C.追求法律程序公正 D.维护联邦政府权威
3.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开国会。1297年,国会正式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14 世纪初,国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的权力,同时成为王国的最高法庭。英国国会从1341年起分为上、下两院。由此可知,英国政治运行体现的原则是( )
A.法律至上 B.议会主权 C.民主共和 D.有限王权
4.美国内战结束后,总统通过提交国情咨文等多种渠道影响国会立法。1870年的一项国会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1893年,第二次任总统的克利夫兰运用了一切可用的办法施加影响,使本来犹豫不决的国会终于通过了废除白银收购法。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政府行政结构趋于完善 B.权力重心向总统倾斜
C.三权分立体制不复存在 D.国会立法权日益扩大
5.1835年英国通过的《自治体法案》使用“男性”(male)一词而不是“人”(person)来代替“公民”一词,再一次在法律术语上进一步明确了妇女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这一法案( )
A.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B.适应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需求
C.导致国内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有利于激发妇女争取权利的意识
6.据统计,1689~1713年间,英国年均议会召开天数为122天,年均通过的法令数为67项,远超此前这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B.英国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C.政治变革推动权力中心的转移 D.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7.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规定由下院的多数党来组织内阁。但直到1867年以前,政府仍由土地贵族控制着,他们“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这表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A.仍有部分封建残余 B.贵族执掌立法权
C.本质仍是封建制度 D.凸显了共和精神
8.针对近代法国宪法更替频率,有学者认为:这一历史现象,与美国革命一锤定音,首创1787年宪法,200年不变,形成强烈反差。也同英国革命一次定向,没有一部成文宪法,却能保持200年宪政体制稳定不变,构成令人奇异的对比。学者意在说明( )
A.美国社会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B.英国法律体系完备和社会稳定
C.法国民族传统影响宪政的精神 D.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艰难
9.1781年,英国内阁首相诺斯在辞职信中写道:“在这个国家,王座上的君主,不能轻易反对下院深思熟虑的决定”,陛下的前任君主们“曾不止一次地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屈从于议会的决定”,这些决定“从来不被认为是有失体面的,反而被认为是他们处事明智的标志”。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 )
A.机器化大生产的全面普及 B.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责任内阁制度的初步建立 D.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实践
10.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议会的自由党与保守党斗争激烈,立场难以调和。19世纪中后期以后,讨论政府重大决策时,如对内抵制工人运动的发展,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时,两党议员多次停止攻击、互相协助,配合默契。这一变化源于英国( )
A.议会制民主已经名存实亡 B.共识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C.议会改革推动的政治变革 D.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1.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剥夺王权的治国理念 B.平民至上的立宪思想
C.限制权力的法治精神 D.自由平等的政治传统
12.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对于“民族”的含义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如“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等,这样的认识几乎成为当时国民的共识。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共和政体得到国民认同 B.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
C.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 D.大革命强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13.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 )
A.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 B.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
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4.它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与“它”相匹配的是( )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弧和约》
C.英国的《王位继承法》 D.《法国民法典》
15.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希望提高关税,抵制欧洲廉价工业品倾销,保护本地工业发展;在西部扩张的领土上建立“自由州”,废除奴隶制;南方主张降低关税,进口廉价工业品,利用大量奴隶生产出口欧洲的棉花等原料;在西部建立“蓄奴州”,扩展奴隶制。这一矛盾的加剧( )
A.造成了美国与英国的战争 B.引发了黑人民权运动
C.激化了联邦与地方的矛盾 D.导致了南北战争爆发
16.下表是17-18世纪关于北美殖民地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集中反映出当时( )
1660年 《列举商品法》 殖民地上的烟草、砂糖、棉花等只能输往英国,或经由英国港口的商人之手再输往外国。
1663年 《主要商品法》 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货,由英国政府征税,再装船运走。
1750年 《制铁条例》 殖民地的铁块、铁条输入英国时可以免除入口税。禁止殖民地建立制钉、制铁板等工业。
A.英国工业革命后极力开拓市场 B.北美工业发展得到了英国保护
C.英国力图控制北美市场及原料 D.北美的独立浪潮逐渐走向高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7月,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长女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詹姆士二世在众叛亲离之下逃跑。议会宣布新国王临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王位,史称“光荣革命”。在此之前,议会发布《权利法案》,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比如只有议会才可以征税,议会应该定期召开。“光荣革命”还附带其它几项法律文件,如《兵变法》,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左右,否则不拨款。又如《继承法》,规定日后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的男系后代手上。
——摘编自钱乘旦 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依选举法所规定的条件,用普选方式选出……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第三条 总统统率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节选自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议会邀请玛丽和威廉登基的主要目的,并分析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法国政体的特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民主政治建立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西部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为加速西部土地的开发利用,独立伊始,美国政府就宣布西部土地国有化,并向移民开放,为按纯资本主义方式开发利用西部土地资源提供了前提。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实行出售土地、免费分配土地、土地授予和土地保留四类不同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前往西部定居垦殖,从而推动了西部农业沿着“美国式”道路迅速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西部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加速了西部地区的最后开发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农业商品化、地区专业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美国政府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低利贷款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种种政策,遏制了对国土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为以后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刘自强《近代美国西部农业开发政策研究》
材料二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出于维护边疆统治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得新疆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通过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减轻赋税、推行商税、加强贸易等措施,基本解决了新疆驻军的粮饷问题,缓解了内地协晌供应的压力。同时也使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以回疆地区而言,在清朝一系列“因俗而治”的宽松政策下,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在新疆的田、赋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在广义方面,新疆垦务之进行,不仅增加农业生产、军粮足、省民费,且对于巩固国防、加强边备、平衡土地开发、平均人口发展、国家财政、人民收入、发展交通、繁荣经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均有相当的贡献。
——摘编自王力《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西部农业开发和清政府治理回疆背景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国西部农业开发与清代回疆治理的特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现代边疆治理和开发的认识。
1.D
【详解】法语的推广使法国民众中讲法语的人数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强化法国民众的民族认同,D项正确;法语的传播有利于启蒙思想的宣传,但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长期对立,民主共和观念远未深入人心,排除A项;法国民族国家形成于16世纪,排除B项;启蒙运动开启了人们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材料“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人民行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出对州权和个人权力的保护,对联邦权力的限制,A项正确;材料没有三权分立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程序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联邦权力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国会正式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国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的权力”和“英国国会从1341年起分为上、下两院”可知,英国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体现有限王权的原则,D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并非法律至上,排除A项;议会主权的确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排除B项;此时英国为君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1870年的一项国会法案,授权总统使用军队以保证宪法第15条修正案的实施;1893年,第二次任总统的克利夫兰运用了一切可用的办法施加影响,使本来犹豫不决的国会终于通过了废除白银收购法。”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总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国会的决定,反映出当时美国的权力重心倾向于总统,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美国行政体制存在一定问题,而不是完善,排除A项;三权分立并没有被破坏,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会的权力受到总统的压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1835年英国通过的《自治体法案》使用‘男性’(male)一词而不是‘人’(person)来代替‘公民’一词,再一次在法律术语上进一步明确了妇女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可知,法案明确将妇女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容易激发起妇女要求被纳入政治体制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议会改革的法案对于妇女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无疑具有刺激作用,D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的确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是题干强调的是英国议会对妇女的歧视态度,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需求,排除B项;议会这一歧视性做法,更多的是激发妇女的不满,“各阶级”说法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议会召开的天数逐渐曾多,远超从前,说明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而这种情况出现于光荣革命以后,体现了政治变化推动权力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材料表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但无法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英国国王已经“统而不治”,排除AB项;议会召开会议的天数增多不能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虽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政府仍由土地贵族控制着,他们“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说明英国的政治制度中仍然保有部分的封建残余,没有凸显共和精神,A项正确,排除D项;贵族在政府中占据高级职位,政府并不执掌立法权,排除B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本质是民主制度,排除C项。故选A项。
8.C
【详解】英法美三国宪制历史的差异主要是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法国宪法更替的原因在于其民族传统的影响,C项正确;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主要得益于其较为完善的制衡体制,而非美国社会安于现状,排除A项;英国至今尚未有成文宪法,因此“完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民主政治发展的艰难,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1781年......在这个国家,王座上的君主,不能轻易反对下院深思熟虑的决定......反而被认为是他们处事明智的标志”及所学知识,可得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就逐渐统而不治,权力逐渐集中在议会手中,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机器化大生产的全面普及是工业革命完成的表现,与君主逐渐统而不治无关,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度的初步建立不是君主逐渐统而不治局面的根源,排除C项;英国早在1688年就进行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材料现象是因为经历了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以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两党在阶级属性上日趋靠近,所以两党的政治决策都要考虑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正确;英国议会制民主依然在发展完善,排除A项;材料现象表明英国两党间存在着共识政治,但题目问的是原因而非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议员在立场上靠近,这不属于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任何自由人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可知,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C项正确;《大宪章》中虽然做出来限制王权的规定,但材料未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中受到限制的对象是任何人,由此可见平民之上的观点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法治并非自由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及所学知识可得,法国大革命之后,人民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共和政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可知,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集中,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得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国会立法体系完善、强化联邦政府行政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项;到19世纪50年代,即内战前夕,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共和党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并延续到今日。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属于大陆法系,与其相匹配的就是《法国民法典》,D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是格劳修斯所著,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的结束欧洲混战局面的一个条约,开创了国家法的基本原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英国属于海洋系法律国家,法律渊源是习惯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就关税和西部领土建制问题,矛盾逐步激化,废奴运动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D项正确;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的矛盾并未造成美国与英国的战争,排除A项;黑人民权运动发生在20世纪中期,排除B项;奴隶制存废激化了南北方而非联邦与所有地方各州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通过立法形式对北美殖民地的大宗原料出口、货物运输、工业品出口加以严格控制,这说明英国力图控制北美市场及原料,以独占北美,C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美发展遭到了英国严重阻碍,排除B项;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于177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目的: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影响:英国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或者限制了国王权力,保证了议会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掌权提供法律保障;为世界其他国家政体选择提供范例。
(2)特点: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内阁有副署权,制约总统。
认识:民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抉择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法治、权力制衡是民主制的核心;民主制度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具有多样性,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好的制度;各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包容、学习。
【详解】(1)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影响:结合《权利法案》可知,英国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结合所学可知,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或者限制了国王权力,保证了议会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材料“议会发布《权利法案》,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可分析出为英国资产阶级掌权提供法律保障;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其他国家政体选择提供范例。
(2)特点:根据材料“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可分析出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根据材料“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可分析出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根据材料“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可分析出内阁有副署权,制约总统。
认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民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法国的共和之路分析出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抉择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结合法国的共和制度可分析出法治、权力制衡是民主制的核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民主制度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具有多样性,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好的制度;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各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包容、学习。
18.(1)不同:美国:建立在西部领土扩张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移民和殖民传统。
清朝:历史上开发建设回疆;军事统一新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本思想影响。
(2)特点:美国:国家引导,移民主导;按纯资本主义方式开发;土地政策灵活;农业地域化专门化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等;
清代:政府主导;因俗而治,政策宽松;以发展农业和巩固国防为核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3)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繁荣为目标;治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等。
【详解】(1)不同:美国:根据材料“独立伊始,美国政府就宣布西部土地国有化,并向移民开放,为按纯资本主义方式开发利用西部土地资源提供了前提”得出建立在西部领土扩张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加速了西部地区的最后开发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吸引了大批移民前往西部定居垦殖”和“美国的殖民扩张史实”得出移民和殖民传统。清朝:根据材料“清朝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得新疆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得出历史上开发建设回疆;根据材料“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得出军事统一新疆;结合所学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得出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农本思想得出小农经济占主导,农本思想影响。
(2)特点: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就宣布西部土地国有化,并向移民开放”得出国家引导,移民主导;根据材料“为按纯资本主义方式开发利用西部土地资源提供了前提”得出按纯资本主义方式开发;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又相继实行出售土地、免费分配土地、土地授予和土地保留四类不同的土地政策”得出土地政策灵活;根据材料“推动了西部农业商品化、地区专业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得出农业地域化专门化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根据材料“美国政府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低利贷款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种种政策,遏制了对国土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得出土地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等;清代:根据材料“清朝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使得新疆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在清朝一系列‘因俗而治’的宽松政策下”得出因俗而治,政策宽松;根据材料“通过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减轻赋税、推行商税、加强贸易等措施,基本解决了新疆驻军的粮饷问题,缓解了内地协晌供应的压力。同时也使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得出以发展农业和巩固国防为核心;根据材料“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出于维护边疆统治的需要”得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3)认识:根据材料“清朝统一新疆以后出于维护边疆统治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结合所学党的领导得出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据材料“在清朝一系列‘因俗而治’的宽松政策下”得出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目的得出以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繁荣为目标;根据材料“保护自然资源的种种政策,遏制了对国土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得出治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