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B.参与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C.保存了英国的古典文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
2.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表中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A.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3.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戊戌维新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4.北宋时期,曾出现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三地国子监并存的局面,而由国子监刻印的书籍——监本,则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成减少”,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教育,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这些要求( )
A.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 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
C.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D.表明边区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6.《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以上作品均由历史学家唐德刚和传主本人共同完成,在书中会看到作者与传主在一些问题上争辩。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时应该:
A.相信传主,他是历史创造者 B.相信作者,他是历史学家
C.相信自己,旁观者清 D.相信未来,争辩说明未有定论
7.明清时期,民间书坊的出版物种类繁多,从经史到民间日用类书,从教育类书籍、科举参考书到通俗文学,可谓包罗万象。而在这种商业化的出版风潮下,经史子集各部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原典巨著比重已经很少,通俗、普及读物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对这种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印刷技术进步。印刷书籍的效率显著提升 B.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各阶层尚学风气浓厚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娱需求增加 D.专制达到顶峰,社会的思想文化受到禁铜
8.2011年“山水合璧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举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名画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据此可知:( )
A.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B.博物馆见证了殖民侵略历史
C.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D.“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9.朱熹曾言:“所谓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事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而尝得售于场屋者耳。”此后,诸多学者发动了一场绵延数十年之久的书院建设运动。由此可见,这时期的书院建设运动意图( )
A.在民间推广私学教育 B.改进科举考试机制
C.确立理学的正统地位 D.修正官学教育不足
10.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种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
11.秦始皇陵出土的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铜车马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可见,秦铜车马( )
A.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面 B.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C.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 D.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
12.诗歌不仅表达作者的人生跌宕起伏,而且王朝的兴衰荣辱、人世的悲欢离合也都尽现其中。下列诗歌透露的历史事件,从前往后正确排序是( )
①并吞六国,海内为一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以土德王,改姓元氏 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3.热词,即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下列热词属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是( )
A.香料、黄金、新大陆、巴黎公社 B.文艺复兴、启蒙光明、人文主义、信仰得救
C.蒸汽、电气、工业化、光荣革命 D.《宅地法》、“铁血政策”、立宪革命、有效占领
14.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
A.已具有追求自由的社会氛围 B.启蒙思想家们垄断了话语权
C.文化传播利于科学革命兴起 D.文化传播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15.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柏林成立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因收藏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被称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普鲁士创建和扩建博物馆不能说明( )
A.德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博物馆的创建 B.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利于博物馆的扩建
C.“国家画廊”工程有利于提升民族意识 D.启蒙运动的扩展有利于博物馆的创建
16.博物馆是征集、收减、展示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关于博物馆的发展演变,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般认为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B.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C.出现在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
D.故宫博物院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于1925年建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的书起先是抄写在“绢帛”、“竹简”上面。到汉代发明了纸以后,纸就成为抄写书籍的主要材料。在纸上抄写书,一次也只能抄写一部,抄一部书要几个月,大部头的书要抄写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成,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其笨拙和艰难情形,是我们生活在机电化了的印刷书籍的现代所难想象的……在一千多年前终于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以后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在公元8——16世纪中国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向世界传播。向东方经朝鲜而日本,向西方经中东而欧洲,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改进他们的印刷技术。到15世纪,欧洲科技发展同古代印刷术相结合便产生了近代铅字印刷术……大批、廉价的印刷书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西欧的基础教育、识字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魏星桥《中国古代印刷术和书籍》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8.
材料 博物馆是一种社会现象,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它的修建历程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根据材料中关于18-19世纪欧洲博物馆发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A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家博物馆保存了很多古代艺术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承和保护了文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证明这些艺术品来自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中的艺术品来自亚洲,不是英国本土的,不属于英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材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未体现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①是图书馆,博物馆承担着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②是博物馆,学校教育扮演者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角色,③是学校教育,印刷书使得文化大众化、提高民众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④是印刷书,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大多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期,......三地国子监并存的局面,而由国子监刻印的书籍——监本,则大多出于杭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所说的三地国子监均在北方,但由国子监刻印的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说明了当时南北文化交流比较频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活字印刷、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5.A
【详解】由材料“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成减少”及“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结合时间1938年可知,这些要求都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应对战争的需求而提出的,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A项正确;材料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提高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知识反映教育的时代特色,无法体现边区是否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阅读诸如《胡适口述自传》等名人传纪时,对于书中存在的历史学家和传主的分歧,我们应该相信未来,认识到争辩的存在说明现在还未有定论,D项正确;传主的说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受阶级、时代局限,排除A项;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说,考虑问题未必全面,排除B项;作为读者,对相关争论掌握的史料有限,分析未必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商业化的民间书坊出版了更多通俗、普及读物,C项正确;出版物的内容、风格与种类的变化与印刷效率提升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化出版风潮中通俗读物的增加,与科举制度带来的尚学风气无关,排除B项;明清专制集权达到顶峰,思想文化专制加强,但与题目所示现象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2011年“山水合璧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举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名画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也彰显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殖民侵略历史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民教育,排除C项;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朱熹认为官府举办的太学教育仅是声利之场,无法真正为国育才,因此这一时期兴起的书院建设运动主要是为了修正官学教育不足,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修正官学教育的不足,非推广私学教育、改进科举制及确立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可知,18世纪时,欧洲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有利于传播文化和提高公众文化水平,C项正确;欧洲的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排除B项;近代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秦始皇陵出土的秦铜车马结构复杂……”是对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描述,这属于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价值,B项正确;“还原”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发端”表述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属于民营手工业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并吞六国,海内为一”体现的是秦朝的统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体现的是唐朝的盛世。“以土德王,改姓元氏”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体现的是南宋岳飞抗金。①③②④A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宅地法》是1862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对北方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符合材料“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限定;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于1862年提出的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其中"铁"指武器,"血"指战争,符合材料时间限定;1900年初,英国、沙皇俄国等强国相继入侵时值统治波斯的卡扎尔王朝,卡扎当局与国王穆扎法·厄丁以解决财政危机,相继与欧洲各国签署贸易扩充协议,将货币发行权、石油开采权出卖给英国,并出让里海渔业租让权、保险与运输租让权给沙皇俄国,引起国人不满,成为了波斯立宪革命导火线,符合材料时间限定;1884年,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符合材料时间限定,综上,D项正确;香料、黄金、新大陆15世纪时期就有,时间不符,排除A项;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光荣革命是17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结合“18世纪”可知这种情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平民化趋势增强,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平民对书刊的需求引发了图书馆的增设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追求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书刊内容,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垄断,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学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但是“国家画廊”工程动土是在1867年,A项符合题意;法国新建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就,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画廊”工程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有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提升,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被称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这显然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由法国人建立的上海震旦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建立的南通博物苑,C项符合题意,选C项;亚历山大博物馆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而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指的是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故宫博物院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于1925年建立,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示例1:
论题:技术(印刷术)的进步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
论述:中古时期,由于手抄书稀少且昂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人们对读物的需求大量增加。文化传承需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术,中国的印刷术为欧洲印刷术的改进提供借鉴。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在欧洲得到迅速普及,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印刷术的进步,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二者相互影响,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
示例2: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示例3:文化传承的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的进步
示例4: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助推了印刷术(技术)的进步
示例5:印刷术的进步助推文明交流
【详解】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论述必须围绕论题展开。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提炼论题“技术(印刷术)的进步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利用材料信息展开论述,根据材料“在纸上抄写书,一次也只能抄写一部,抄一部书要几个月,大部头的书要抄写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成,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手抄书由于稀少且昂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根据材料“公元8——16世纪中国雕版和活字印刷术向世界传播”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文化传承需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术;根据材料“15世纪欧洲科技发展同古代印刷术相结合便产生了近代铅字印刷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印刷术为欧洲印刷术的改进提供借鉴,根据材料“大批、廉价的印刷书生产出来,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西欧的基础教育、识字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可得出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在欧洲得到迅速普及,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印刷术的进步,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最后进行总结,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二者相互影响,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还可以拟论题如: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的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助推了印刷术(技术)的进步;印刷术的进步助推文明交流。
18.论题:18-19世纪欧洲博物馆逐步向公众开放。论述:原因:启蒙运动使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势所趋;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传播。博物馆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由皇帝主持修建;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风格;皇家藏品面向大众展出;馆藏物品丰富。博物馆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以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详解】根据“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76年对外开放”,可提出论题:18-19世纪欧洲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启蒙运动使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势所趋;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传播;保存德意志民族文化的需要;巩固德意志帝国统一的需要等角度阐述修建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原因。可从博物馆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由皇帝主持修建;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风格;馆藏物品丰富等方面阐述18-19世纪欧洲博物馆的特点。最后,从博物馆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以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等阐述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