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5: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其间。据此可知村落
A.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2.对称是指一种同形同量的形态,对称性的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富有重力感,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让人产生健康和平静的均衡感。下列各项中布局讲究对称特点的是
①平遥古城 ②图拉真广场 ③皖南宏村 ④帕特农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耶莫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是西亚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
A.西亚最早培植大麦、小麦 B.原始农耕的产生,开始定居生活
C.赫梯人最早学会冶铁技术 D.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
4.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是四合院典型的安排方式:北面为正房,东西为厢房,南面为倒座,东西南北四面均为房子,中间为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并向东西方向对齐并列的庭院建筑布局和居住方式是其典型特征。这折射出中国古代民居
A.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 B.按方位、主次规划不同的功能区
C.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各具民族特色 D.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5.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元时尚为一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明弘治、嘉靖年间已有千余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居民达二三千家。这反映了
A.城市化进程开始 B.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
C.集镇经济的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6.唐宋时期,城市居民户等的划分与缴纳房屋作为财产的税负有关,即房屋已经成了城市居民重要的财产收入来源。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城市居民负担沉重 C.城市管理更加细化 D.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7.下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该变迁着重反映出( )
A.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 B.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
C.解决边疆危机的客观要求 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8.福建土楼在设计上遵循“三堂两横”,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同一楼层根据“长幼有序”安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宗法理念 B.维护封建秩序
C.反映人本主义 D.加强地方管理
9.它是女神雅典娜的栖息之处,“阳光射来,明朗而温煦,给人以亲切感。自由和民主的气质,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表达”。材料描述的著名建筑是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10.古代罗马建筑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
①钢筋②混凝土③拱券④希腊柱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1.“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
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
12.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13.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14.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15.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
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6.下面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邦的领导人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哲学家、作家、学者、艺术家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雅典城的演剧、庆节、献祭等,都是一笔很大款额的开销,大部分是以“社会义务”的形式分摊给富裕的工商业者的。在城邦民主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出现的同时,市政公共建筑随之出现。市政广场是交流信息、参与市政议会和公民大会的“民众集会之所”。
——摘编自解光云《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市因素》
材料二 当罗马帝国君临整个地中海世界之后,诸皇帝都根据希腊人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得到证明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大量建立和发展城市。由当地上层人物实行城市自治,使其与帝国融为一体。阿里斯提德认为:“如果没有那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事务并能为帝国收税的城市,罗马是不可能统治行省……新组织起来的城市的第一项义务就是把城市青年送到军队里去。”罗马帝国早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罗马由于对外进行战争而需要征募新兵的时候,城市化受到的“鼓励尤甚”。古罗马的市政建筑追求整体和谐,强调中轴线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为了宣扬皇权的伟大,各朝皇帝竞相营建大型建筑。
——摘编自段光达《罗马帝国早期城市化运动的原因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分析城市对古代雅典文化繁荣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帝国推动城市化的原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雅典城与古罗马城的规划所折射出的政治差异。
参考答案:
1.C
【详解】殷商时期的村落既是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聚族而居,设有围墙和大门,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村落的选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村落的使用周期,排除B项;D项错在“完善”,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当时村落的社会组织系统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①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①正确;②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型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②正确;③皖南宏村建筑特点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③错误;④帕特农神庙它采取八柱的多立克式,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布局讲究对称特点,④正确;综上符合题意的有①②④,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由材料“遗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地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还有装饰品及女神的塑像”可知,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原始的农耕活动,过上了筑屋定居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显示耶莫原始聚落产生的原因是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耕活动,走向定居,与培育的作物和冶铁技术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表明西亚地区最早产生了阶级与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根据材料“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可知古代民居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与房屋功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地理环境无关,排除C项;通过材料与人们的集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震泽镇从仅有数十家住户的村落,发展拥有居民千余家甚至二三千余家的大镇,反映出明清时期集镇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震泽镇一地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开始”,排除A项;仅从震泽镇居民的增多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不能说明区域性经济分工明显,排除B项;直到近代,重农抑商政策才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屋已经成了城市居民重要的财产收入来源”可知城市房屋可以租赁,城市由政治、军事功能向经济功能,A项正确;材料与居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城市管理,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都城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趋势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解决边疆危机及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三堂两横”“长幼有序”等信息可知,福建土楼在设计上渗透宗法理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福建土楼在设计上渗透宗法理念,与封建秩序无关,排除B项;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中央削弱地方权力才能加强地方管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B
【详解】根据材料“它是女神雅典娜的栖息之处”、“自由和民主的气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著名建筑是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B项正确;A项为厄勒克西奥神庙女像柱 ,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C项为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D项为佛罗伦萨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主要原料是混凝土,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BD排除;当时尚未出现钢筋,①错误,A排除。故选C。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
12.A
【详解】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
13.C
【详解】根据“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可以看出土楼内居住的主要是同一宗族的人,强调宗法血缘关系的联系,故C项正确;ABD项并不是这一文化内涵的来源,故排除。
14.A
【详解】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A项错误;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15.D
【详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正确;A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BC。
16.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复合式公寓的流行增加了入住的人数,缓和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17.(1)城市功能相同点: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
城市布局不同点: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原因
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
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
经济发展: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
地势地形: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解析】(1)
城市功能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二者都兼具政治管理、商业贸易、军事防卫、居民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等功能。城市布局不同点: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布局方正、讲究对称、功能分明、形制统一;结合图片的内容可得出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布局沿主要干道和城墙分布,呈现“Y”形。
(2)
原因,政治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唐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突出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继承罗马帝国政治制度,强调公民权利。军事防卫:长安城地理位置相对安全,更侧重城市规划布局;君士坦丁堡更侧重军事防卫。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唐代生产力发展,商业经济繁荣;根据所学可得出君士坦丁堡是欧亚海陆交通枢纽,商业发达。思想文化:唐代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皇权至上;君士坦丁堡信奉基督教。地势地形:根据所学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建设;结合所学君士坦丁堡坐落于山丘之上,紧邻海峡,建设用地相对较少。
18.(1)(1)作用: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资源;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古典文化繁荣的提供了物质基础;城邦民主政治权力机构提供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所。
(2)(2)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吸取古代希腊人的教训;上层人物的配合;城市自治的推动;对外扩张和军事发展的需要;罗马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差异:雅典城市规则服务于民主政治,强调民主参与,罗马城市规划服务于帝国统治,强调中央集权;雅典城市规则宣扬开放和政治平等,罗马城市规划宣扬皇权伟大,多大型建筑。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哲学家、作家、学者、艺术家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可知,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资源;根据“雅典城的演剧、庆节、献祭等,都是一笔很大款额的开销,大部分是以‘社会义务’的形式分摊给富裕的工商业者的”可知,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古典文化繁荣的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市政广场是交流信息、参与市政议会和公民大会的‘民众集会之所’”可知,城邦民主政治权力机构提供思想文化交流、学习的活动场所。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诸皇帝都根据希腊人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得到证明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吸取古代希腊人的教训;根据“由当地上层人物实行城市自治,使其与帝国融为一体”可知,上层人物的配合和城市自治的推动;根据“新组织起来的城市的第一项义务就是把城市青年送到军队里去”可知,对外扩张和军事发展的需要;根据“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事务并能为帝国收税”可知,罗马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差异:根据材料二中“古罗马的市政建筑追求整体和谐,强调中轴线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城市规则服务于民主政治,强调民主参与,罗马城市规划服务于帝国统治,强调中央集权;根据“为了宣扬皇权的伟大,各朝皇帝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可知,雅典城市规则宣扬开放和政治平等,罗马城市规划宣扬皇权伟大,多大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