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3.1城市的辐射功能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图中指数越大,表示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
B.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D.北京向河北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一样大
2.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下列措施合理的( )
A.促进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河北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河北 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城市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下图示意城市集聚效应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 )
A.逐渐增强 B.逐渐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4.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将可能出现( )
A.逆城市化现象 B.工业化水平下降
C.城市规模萎缩 D.农业人口增加
(2022·山东临沂·高二阶段练习)在我国的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应该是最强的。该城市群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八座城市的市生产总值都在一万亿元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主要体现在( )
①位于长江入海口处②位于东部海岸带的中点附近③位于东部季风区④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长三角城市群所在区域( )
A.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 B.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期长
C.植被春季发芽,秋季落叶 D.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石家庄发展变化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读图分析,促使石家庄由小村庄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气候 B.交通 C.河流 D.地形
8.关于现在的石家庄市与过去对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降低 B.城市职能减少
C.城市腹地范围扩大 D.辐射能力减弱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9世纪中叶,随着运河的修通,铁路的兴建,芝加哥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成为全美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2010年,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空运中心和铁路枢纽,制造、印刷、出版、会展占据较大比重。芝加哥以特殊的区位,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城市。下图示意芝加哥的位置与交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原料充足 B.科技发达 C.水源充足 D.气候优越
10.从19世纪中叶到2010年,不断推动芝加哥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煤炭和铁矿 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充足的劳动力 D.便捷的交通运输
11.目前,芝加哥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
A.第一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第三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越城区的( )
A.城市等级变高 B.城镇人口减少 C.服务范围增大 D.职能种类减少
13.绍兴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城市体系的直接影响( )
A.交通 B.行政 C.科技 D.人口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比重(%) 18 20
14.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比“长三角”城市群( )A.城市人口多 B.城市人口比重低
C.经济水平高 D.所占区域面积小
15.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有( )
①人口密度小②城市等级体系完整③城市用地规模小④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关中“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分析成都市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化特征的表现。
(4)为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群,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材料一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郑州市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结构图。
(1)郑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该市的铁路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2)中原城市群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城市是________,该城市群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是
(3)简述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4)分析郑州城市规划中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并对这种分布做出评价。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材料及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由早期不如宁波市、南京市、广州市,到后来成为我国的超大城市,这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优越性。
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大庆市由原来的“北大荒”发展成为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合肥市原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后来成为安徽省的行政中心,才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1)结合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上海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有哪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三角”城市圈指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该区域前期产业相似度超过了70%,同类相争,残酷激烈。
(1)试分析图示区域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根据中心地理论,说明“中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
(3)分析“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包含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东五省多个城市,积极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示意图。
(1)分析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2)说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
(3)从辐射方向、辐射强度方面,分析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对郑州向外辐射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3.1城市的辐射功能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图中指数越大,表示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
B.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D.北京向河北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一样大
2.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下列措施合理的( )
A.促进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河北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河北 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答案】1.B 2.A
【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我们可以得到,廊坊的经济指数高,说明与北京之间的经济流量大,与北京距离近关系密切,A项错误。图中各个城市与北京的经济指数并不是完全的按照距离的远近变化,如较近的张家口经济指数相对较低,C项错误。并且河北各个城市与北京的经济指数也不相同,说明与北京之间的经济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向河北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不一样大,D项错误。综合来看,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还是取决于城市等级和距北京的远近,先从城市等级上确定能否适宜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再从距离上择优选择,B项正确。故选B。
2.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一个地区协调稳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即可以促进区域竞争互补,发挥北京和天津双核的优势,促进河北、北京、天津一体化发展,A项正确。而让河北一味的付出,大力发展种植业为北京和天津服务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B项错误。将北京和天津的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河北,不仅仅是对河北地区的不负责,也是对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不负责,C项错误。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减弱北京和天津两城市之间的联系是违背基本原则的,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的健康协调发展需要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为准则,共同发展,携手共进为目标。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城市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下图示意城市集聚效应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 )
A.逐渐增强 B.逐渐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4.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将可能出现( )
A.逆城市化现象 B.工业化水平下降
C.城市规模萎缩 D.农业人口增加
【答案】3.C 4.A
【分析】试题分析:
3.由图可以看出: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先增强后减弱。故选C。
4.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工业水平继续增加;城市集聚效应开始减弱,城市规模增加速度放缓;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不是城市人口转为农业人口,故选A。
【考点定位】城市化发展及表示
【名师点睛】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城市化的本质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 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的过程,
(2022·山东临沂·高二阶段练习)在我国的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应该是最强的。该城市群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八座城市的市生产总值都在一万亿元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主要体现在( )
①位于长江入海口处②位于东部海岸带的中点附近③位于东部季风区④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长三角城市群所在区域( )
A.以黑土为主,土壤肥沃 B.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期长
C.植被春季发芽,秋季落叶 D.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5.A 6.D
【解析】5.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主要体现在其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实现海陆联运,交通位置优越,①符合题意;而且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起到连接南北的作用,②符合题意;东部季风区的范围较广,包括众多城市,无法体现地理位置的独特性,③不符合题意;同理,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广阔,包含杭州、南京、苏州在内的众多城市,也无法体现上海地理位置的独特性,④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长三角城市群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A错误;长三角地区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泥沙容易淤积,河流含沙量较小。地处亚热带,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B错误;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C错误;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D正确。故选D。
【点睛】长三角城市群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形: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终年常绿;土壤:自然土壤以红壤和冲积土为主,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石家庄发展变化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读图分析,促使石家庄由小村庄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气候 B.交通 C.河流 D.地形
8.关于现在的石家庄市与过去对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降低 B.城市职能减少
C.城市腹地范围扩大 D.辐射能力减弱
【答案】7.B 8.C
【分析】7.从图中可以看出,现在和原来相比,石家庄处在多条铁路的交汇处,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促使石家庄由小村庄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交通,B正确;与周边地区相比,石家庄在气候、河流、地形方面不存在明显优势,ACD错。故本题选B。
8.现在的石家庄市与原来相比,由小村庄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并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城市规模变大,城市等级提高,城市职能增多,城市腹地范围扩大,辐射能力增强,C项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点睛】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科技、宗教等几个方面,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要这样才能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一般来说,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成的背景,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此外,城市区位是一个综合因素,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因素。 需要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9世纪中叶,随着运河的修通,铁路的兴建,芝加哥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成为全美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2010年,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空运中心和铁路枢纽,制造、印刷、出版、会展占据较大比重。芝加哥以特殊的区位,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城市。下图示意芝加哥的位置与交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原料充足 B.科技发达 C.水源充足 D.气候优越
10.从19世纪中叶到2010年,不断推动芝加哥发展的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煤炭和铁矿 B.良好的工业基础 C.充足的劳动力 D.便捷的交通运输
11.目前,芝加哥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
A.第一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第三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答案】9.A 10.D 11.C
【分析】9.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据图可知,芝加哥距玉米带较近,因此19世纪中叶,芝加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原料充足,A正确。当时的农产品加工所需技术水平较低,B错误。水源和气候不是农产品加工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A。
10.据材料和图可知,水运、铁路和航空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推动芝加哥的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美国第三大城市,D正确。芝加哥距离铁矿、煤矿均有一定距离,A错误。芝加哥原本没有工业基础,B错误。19世纪中叶到2010年的芝加哥没有较多的劳动力资源,C错误。故选D。
11.结合材料信息“制造、印刷、出版、会展占据较大比重”可知,芝加哥重点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A错误,C正确。目前芝加哥经济技术水平高,应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区位及其发展变化,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和河流,人文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因素,判断一个城市的区位既要看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个城市形成,也要看什么因素是这个城市发展。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越城区的( )
A.城市等级变高 B.城镇人口减少 C.服务范围增大 D.职能种类减少
13.绍兴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城市体系的直接影响( )
A.交通 B.行政 C.科技 D.人口
【答案】12.C 13.B
【分析】12.从图中可以看出,越城区仍然是一个区,等级并没有提高,A错误;越城区城镇人口会增加,B错误;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越城区管辖的范围增加,因而服务范围增大,C正确;职能种类可能增加,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C。
13.绍兴市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撤县设区,反映了行政因素对城市体系的直接影响。B正确;撤县设区并没有反映出交通、科技、人口对于城市体系的影响,因此A、C、D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城市的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距离越远。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比重(%) 18 20
14.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比“长三角”城市群( )A.城市人口多 B.城市人口比重低
C.经济水平高 D.所占区域面积小
15.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有( )
①人口密度小②城市等级体系完整③城市用地规模小④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4.C 15.C
【分析】1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比“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经济水平高,C正确,B错误。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人口数量多,A错误。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长三角面积更大,D错误。故选C。
15.两大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都比较高,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地规模大,城市等级体系完整,②④正确,①③错误,C正确,故本题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中美城市化的差别和特征,获取并解读图文信息是结题的关键。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关中“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分析成都市形成的区位条件。
(3)分析成渝城市群城市化特征的表现。
(4)为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群,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四川省政治中心且历史悠久。
(3)城市数量多;城市用地规模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等级体系较合理。
(4)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增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和交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分析】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保障国土安全、优化国土布局。
【详解】(1)成渝城市群在长江中上游,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可知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有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
(2)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城市建设;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的发展;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交通便利;位于古蜀道要冲,陆路交通便利;纬度位置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适宜早期农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根据材料信息“秦间得及此间无”,可知成都作为政治中心历史悠久。
(3)城市群城市化特征的表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等级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合理。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加强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达度,完善区域间合作,加强区域之间协作;进一步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成都、重庆在区域内的首位度,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城市,完善并优化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发挥不同等级城市的带动作用;调整城市群产业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提高成渝城市群内部之间的交通通达程度;依托国家政策,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发展对外贸易,提高与域外的经济联系程度;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域内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等。
【点睛】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材料一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郑州市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结构图。
(1)郑州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该市的铁路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
(2)中原城市群中处于最高等级的城市是________,该城市群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是
(3)简述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4)分析郑州城市规划中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并对这种分布做出评价。
【答案】(1)陇海铁路 京广铁路
(2)郑州 高等级城市数量少,分布稀疏;低等级城市数量多,分布密集
(3)郑州市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郑州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郑州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4)主要沿陇海线与京广线两条铁路分布。沿铁路干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郑州与中原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铁路的分布、城市的等级体系以及区域城市中心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铁路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分别为东西、南北向的交通干线陇海线、京广线。
(2)结合图例,根据不同城市的规模和位置总结规律。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等级最高。在城市群中,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分布越稀疏;城市的等级越低,数量越少,分布密集。
(3)郑州市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其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郑州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郑州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郑州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主要沿陇海线和京广线分布,发挥铁路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之间的发展和合作。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材料及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由早期不如宁波市、南京市、广州市,到后来成为我国的超大城市,这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优越性。
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大庆市由原来的“北大荒”发展成为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合肥市原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后来成为安徽省的行政中心,才迅速发展为大城市。
(1)结合上海市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上海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分析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①上海市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大大扩大了服务范围。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市、广州市等城市,同时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区,使上海市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供应和广阔的市场。③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广阔、平坦的土地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2)资源和行政(政治)因素。
【分析】本题以上海、大庆、南昌等城市的发展变化,考查城市规模、等级变化影响的因素,考查知识的调用能力和读图能力为主。
(1)由图可知,上海位于我国大陆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对内、对外联系便利,大大扩大了经济腹地和服务范围;由图可看出,上海与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之间有铁路网线连接,与长江流域有水路运输和铁路网相连,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加上地处人口稠密的长江三角洲,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供应和广阔的市场;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城市规模扩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2)由材料可知,大庆因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开发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等级得以提升;合肥成为省会主要与政策有关。故城市等级的提升影响的因素往往包括资源的开发、行政手段(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方式的变化等。
【点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三角”城市圈指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该区域前期产业相似度超过了70%,同类相争,残酷激烈。
(1)试分析图示区域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2)根据中心地理论,说明“中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
(3)分析“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1)铜矿、钨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三峡等水利工程提供水能,能源充足;长江水系提供充足水源;长江水系、铁路等水陆交通便利;城市密集,劳动力充足;国家政策支持。
(2)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3)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分析】本大题以“中三角”城市圈为背景材料,涉及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区位条件、“中三角”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有色金属冶金工业,需求电能和资源数量多,再加上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主要依靠交通,因此要依据图文资料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读图可知,铜矿、钨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附近的三峡等水利工程提供水能,能源充足;长江水系可以提供充足水源;而且长江水系、铁路等水路交通便利;该地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该地有国家政策支持。
(2)城市体系的分布特点主要从核心城市、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城市的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知,以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3)“中三角”城市圈形成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首先考虑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和管理;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包含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东五省多个城市,积极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下图为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示意图。
(1)分析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2)说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
(3)从辐射方向、辐射强度方面,分析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对郑州向外辐射的影响。
【答案】(1)郑州属于我国东、西、南、北交会的中心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为河南省的省会,政策优势明显;是中原城市群等级最高、经济最发达、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通达度高。
(2)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郑州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郑州的发展能辐射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3)辐射方向:使郑州市对外辐射沿四条发展轴向外拓展。辐射强度: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增强了郑州市对外辐射强度。
【分析】本题以中原城市群的相关知识为切入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主要从地理位置、城市等级、交通运输、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中原城市群包含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东五省多个城市”,读图可知,郑州属于我国东、西、南、北交会的中心之一,地理位置优越;郑州为河南省的省会,是中原城市群等级最高、经济最发达、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政策优势;京广线、陇海线等在郑州交汇,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交通通达度高。
(2)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和对外辐射方面分析。读图可知: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作为核心区域级别最高的城市,郑州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其发展能辐射带动区域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3)“一核四轴四区”中的一核”即郑州大都市区,“四轴”即沿陇海发展主轴、沿京广发展主轴、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四区”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一核四轴四区”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从辐射方向来说,使郑州市对外辐射沿发展轴向外拓展;从辐射强度来说,使郑州的辐射强度增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