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9 19:25: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指定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强制性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要求是限定( )
①治理时间②治理内容③治理效果④治理措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类型有( )
①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②行业的限期治理③点源的限期治理④目标的限期治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环境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按照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列法规按层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宪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B.国际环境保护法、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C.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D.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环境保护基本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饮用水质量标准》、国务院《征收排污费用暂行办法》,分别属于( )
A.环境保护单行法律、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B.环境保护单行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标准
C.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D.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律、环境保护标准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的自净能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就越强
B.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现象
C.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类向环境中过量排放污染物及有害物质时,环境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出现环境污染现象
D.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6.下列有关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
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
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业废水④酸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后果是( )
①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抽水灌溉使农作物品质下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突然、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下图为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
A.发生得快,消失得也快
B.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
C.是污染物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形成的
D.消失得快,因此危害较小
11.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B.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联系紧密,物流运输繁忙
C.我国东南部地区风速较小,污染物扩散慢
D.我国东南部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12.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导致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B.这两段时间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滞后
C.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
D.油气资源开采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年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环境安全意味着( )
①自然环境处于良好状况 ②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③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良好 ④自然环境遭受破坏难以恢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下列现象中,能够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有( )
①生态移民 ②物种减少或绝灭 ③全球气候变化 ④新能源的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以下环境安全问题不会导致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 )
A.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 B.土壤中重金属超标 C.危险化学品泄漏 D.核泄漏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长江下游某湖泊进水口和出水口平均污染指数变化,指数越大,污染程度越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湖泊进水口和出水口平均污染指数的差异特点,并就其中一个特点分析其原因。
(2)简述图示现象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目前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回答,我国河流水质状况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海河和辽河都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从成因看,两河的污染有何异同点?
(3)据图分析我国 2003年—2013年期间城镇污水处理情况的变化特点。
(4)简述改善我国河流水质的主要措施。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33题。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9年2月1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开幕,来自全球的4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参会,在5天内讨论了与环境和可持续经济有关的创新解决方案等问题。下图为“环境问题结构图”。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途径有哪些?
(4)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什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指定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采取的强制性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要求是限定( )
①治理时间②治理内容③治理效果④治理措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类型有( )
①区域或流域的限期治理②行业的限期治理③点源的限期治理④目标的限期治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D 2.D
【解析】1.限期治理制度是指针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的生产、经营设施和活动,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决定、环境保护部门监督实施,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消除污染的法律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有严厉的法律强制性、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有具体的治理任务、有明确的治理对象,①②③正确。对治理措施没有限定,④错误。所以选D。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类型包括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污染源限期治理。目标的限期治理不属于限期治理制度的治理类型,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选D。
【点睛】限期治理,是指中国法律确定的,对污染严重、危害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源,由法定的政府机关作出决定,下达指令,限定在一定期间内对污染进行治理,并达到规定的治理要求的强制性措施已被废除。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环境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按照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列法规按层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宪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B.国际环境保护法、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C.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
D.地方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法、环境保护基本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饮用水质量标准》、国务院《征收排污费用暂行办法》,分别属于( )
A.环境保护单行法律、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B.环境保护单行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标准
C.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单行法律
D.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律、环境保护标准
【答案】3.C 4.A
【解析】3.按照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层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属于环境保护单行法律;《饮用水质量标准》属于环境保护标准;国务院《征收排污费用暂行办法》属于环境保护行政法规,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单行法律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行为而制定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的自净能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就越强
B.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现象
C.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类向环境中过量排放污染物及有害物质时,环境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出现环境污染现象
D.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6.下列有关水体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相同的
B.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
C.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D.水体的自净能力可随污染物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强
【答案】5.D 6.B
【分析】5.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不会出现破坏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就越强和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现象的现象,AB错误;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中,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但不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C错误;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D说法正确。故选D。
6.不同水体由于流速、循环周期等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A错误;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说法正确,B正确;就自净能力来说,一般是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C错误;如果人类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水体污染,引起水体自净能力的减弱,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水体的流动速度越快,循环周期越短,水体中的溶解氧就越多,污染物越容易被氧化分解,自净能力就越强。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业废水④酸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该乡镇后面的大塘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后果是( )
①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抽水灌溉使农作物品质下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答案】7.C 8.A 9.B
【分析】7.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①②③正确;酸雨的危害主要是腐蚀建筑物、工农业设备、土壤酸化等,与局部地区如该乡镇的大塘的水污染关系较小,④错误。故选C。
8.酸雨是人们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所致,大塘对酸雨形成影响极小,③错误;大塘鱼虾绝迹,表明水生生态环境被破坏,①正确;塘水变臭,会危害人体健康,用变臭的塘水灌溉农作物,农作物品质下降,②④正确。故选A。
9.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热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寄生虫及虫卵、病菌和细菌微生物造成的污染,该乡镇自然环境变化较小,大塘原来清可见底,应该不是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AC错误;该乡镇的水塘原来清可见底,应该不是自发性污染,D错误;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说明大塘的水可能腐蚀性强,可能是化学性污染,B正确。故选B。
【点睛】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矿山废水、农田排水和生活污水含有有害物质,如任意排入水体,就会引起水体化学性污染。
(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突然、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下图为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
A.发生得快,消失得也快
B.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
C.是污染物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形成的
D.消失得快,因此危害较小
11.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B.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联系紧密,物流运输繁忙
C.我国东南部地区风速较小,污染物扩散慢
D.我国东南部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12.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导致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B.这两段时间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滞后
C.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
D.油气资源开采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
【答案】10.B 11.D 12.A
【分析】10.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得快,大多数消失得也快,会造成重大危害,但有些影响可能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AD错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B正确。污染物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污染物快速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形成的,C错误。故选B。
11.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我国东南部地区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这是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东南方向的主要自然原因。D正确。“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我国东南部地区经济联系紧密,物流运输繁忙”属于人为原因,AB错误。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临海,风速较大,污染物扩散快,C错误。故选D。
12.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引进了大量污染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污染环境,增加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因此,1998—2001年和2004—2007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导致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A正确。这两段时间东部地区工业发展仍然较快,这是中国政策扶持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导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B错误。“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是长期存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是中西部快速发展造成的,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中国油气资源开采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但消费中心仍在东部,中西部消费的少于东部,不会导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较快和中国产业向西转移有关,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业的转移。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年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环境安全意味着( )
①自然环境处于良好状况 ②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③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良好 ④自然环境遭受破坏难以恢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下列现象中,能够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有( )
①生态移民 ②物种减少或绝灭 ③全球气候变化 ④新能源的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以下环境安全问题不会导致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的是( )
A.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 B.土壤中重金属超标 C.危险化学品泄漏 D.核泄漏
【答案】13.B 14.B 15.B
【解析】13.由材料可知,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环境安全有双重属性: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故选B。
1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产主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物种减少或变绝灭,全球气候化等,②③正确;生态移民、新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环境安全,①④错误。B项正确。故选B。
1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 环境污染事件所导致的。问题这类环境安全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如农田土壤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长期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B项正确。故选B。
【点睛】在瞬时或较短时间内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剧毒或污染环境的物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恶性环境污染事故被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发生突然、难以控制,防不胜防、来势凶猛,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性大,对人民群众及生物生命安全危害极大。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示意长江下游某湖泊进水口和出水口平均污染指数变化,指数越大,污染程度越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湖泊进水口和出水口平均污染指数的差异特点,并就其中一个特点分析其原因。
(2)简述图示现象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特点:出水口污染程度低于进水口,差值呈缩小趋势。出水口污染程度低于进水口的原因:湖泊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或差值呈缩小趋势的原因:排入湖泊的污水量增加,湖泊自净能力下降。)
(2)湖泊水质恶化;影响鱼类和水生植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湖底有害物质淤积。
【解析】本题主要根据图示信息分析湖泊污染的原因及差异,湖泊污染产生的危害。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出水口污染程度低于进水口,且二者差值呈缩小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湖泊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出水口处受到湖泊的净化作用影响,污染程度较低;而随着排入湖泊的污水量增加,湖泊自净能力下降,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污染程度差异逐渐缩小。
(2)图中现象显示可知,湖泊污染程度逐渐加剧,湖泊水质出现恶化;影响鱼类和水生植物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湖底有害物质淤积,湖泊变浅变小。
【点睛】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目前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回答,我国河流水质状况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海河和辽河都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从成因看,两河的污染有何异同点?
(3)据图分析我国 2003年—2013年期间城镇污水处理情况的变化特点。
(4)简述改善我国河流水质的主要措施。
【答案】(1)南方河流水质较好,北方河流污染相对严重
(2)相同点: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不同点:海河地处华北,水资源紧张,河流地表径流量小,易污染。辽河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3)日污水处理能力、日污水处理量和污水处理厂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任答两点);但每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在相对下降(污水的处理量与污水处理厂没有同步增加)
(4)发展生态型农业,合理施用化肥、农药,防止氮、磷对河流污染;工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教育,提高人们防范污染的意识。(任答三点)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海河、黄河、辽河等北方河流水质较差,污染相对严重。珠江等南方河流水质较好,南北方河流水质差异较大。
(2)海河与辽河相比,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都很严重。海河地处华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地表径流少,河流地表径流量小,水资源紧张,水体容易污染。而辽河地处东北,水源相对华北较为充裕,这里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3)根据我国 2003年—2013年期间城镇污水处理情况图可知,该时段我国城镇日污水处理能力、日污水处理量和污水处理厂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通过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可知,污水的处理量与污水处理厂没有同步增加,说明每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在相对下降。
(4)改善中国河流水质需要从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水、提高意识等方面同时入手,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精准农业,防止农药化肥残余对河流污染;工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从而控制生产污染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及执法力度,从制度上约束人;通过教育提高人们防污的意识,引导人们主动保护水源水质。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33题。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9年2月11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开幕,来自全球的4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间机构代表参会,在5天内讨论了与环境和可持续经济有关的创新解决方案等问题。下图为“环境问题结构图”。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途径有哪些?
(4)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什么?
【答案】(1)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酸雨
(2)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发展中国家要尽其所能地推进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强国际合作对话;签署共同协议。(发达、发展中、双方互相合作)
(4)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
【分析】本题以环境问题结构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详解】(1)图中①由氟利昂引起,为臭氧层空洞;②由二氧化碳引起,为全球气候变暖;③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引起,为酸雨。
(2)结合材料可知,发达国家经济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多,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多,表现为生态破坏。
(3)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但应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发展中国家要尽其所能地推进向绿色发展转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互相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对话;签署共同协议,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4)绿色消费,一方面减少消耗,另一方面注意减少浪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既可减少污染,也可提高垃圾的利用率;自备篮子购物,减少白色污染;拒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加强环保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环保是一个全人类的行为,应大力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