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1.D 2.B
【分析】1.读图可知,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CO2,②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CO2,④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CO2。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CO2,故选D。
2.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使用天然气会排放CO2,不能一味地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应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一 个国家的问题,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的义务,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是正确的途径,B正确;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根本上应节能减排,研发新技术,降低新能源的污染税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C错误;D项与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2011~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急剧下降
4.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 B.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 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答案】3.B 4.A
【分析】3.根据图中的坐标曲线变化,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最大、增长最多的国家,A错。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是负值,呈减少趋势,B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先增加,后减少,但始终为正值,说明排放量在增长,C错。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仍是增加的,D错。故选B。
4.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A可信。副热带地区降水减少,B不可信。气温升高,昆仑山雪线逐年上升,C不可信。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重,缺水严重,内蒙古牧场面积可能缩小,D不可信。故选A。
【点睛】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设定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供应为300kg/人·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为400kg/人·年,下图为“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评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各情形下评估依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中低排放且无CO2肥效作用 B.乙—中低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
C.丙—高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 D.丁—高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
6.下列措施中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用较为显著的是( )
①加强土地管理与基本农田保护
②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碳零排放
③改造利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
④农业生产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5.C 6.B
【分析】5.不考虑CO2肥效作用,高排放的情景下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粮食供给将有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现粮食缺口,中低排放的情景下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粮食供应将不存在问题,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粮食需求将可能无法得到满足,如果考虑CO2的肥效作用,目前预测的气温升高将不会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高排放和中低排放情景下,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粮食安全将可以保障,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均将不会构成威胁,而中低排放情景下的粮食供给可以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粮食需求。所以甲为中低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A错误;乙为中低排放且无CO2肥效作用,B错误;丙为高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C正确;丁为高排放且无CO2肥效作用,D错误。故选C。
6.加强土地管理与基本农田保护,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耕地安全,保障粮食安全,①正确;农业无法做到清洁生产,②错误;改造利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③正确;无法做到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化肥,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我国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的潜力。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96年给粮食安全下定义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下图为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南极地区无数据,颜色深浅与粮食安全指数呈负相关。
7.图中显示,以下区域中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指数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区是( )
A.欧洲东部 B.亚洲中部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拉丁美洲
8.有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粮食安全,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率 B.作物品种减少
C.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
【答案】7.C 8.A
【分析】7.据图(颜色深浅与粮食安全指数呈负相关)可知,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指数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正确,欧洲东部、亚洲中部、拉丁美洲粮食安全指数较高,ABD错误;故选C。
8.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如导致旱涝灾害更频繁,可能会导致粮食减产,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会导致作物品种减少,B错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C错误;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会增加较高纬度国家和地区粮食产量,但对于较低纬度国家和地区而言,全球气候变暖意味着蒸发加强,会加剧干旱,可能会造成粮食减产,故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不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变暖,温度带北移,有利于高纬度地区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受益,中纬度“谷物带” 变干旱,农作物水分缺少,粮食生产潜力降低,中纬度地区受损,而高纬度增产不能补偿中纬度的减产,导致世界粮食产量总体下降。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9.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④ B.②① C.③② D.②④
10.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环境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9.D 10.B
【分析】9.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能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④正确。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会大大减弱了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消耗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②正确。D正确。动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①错误。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③错误。故选D。
10.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图并不能说明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A错误。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B正确;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C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自然环境中的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主要原因是:排放较多——由于工业活动和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消耗较少——由于森林破坏等导致植物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较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这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某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物种减少 D.臭氧层破坏
12.“云彩制造船”能够对抗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形成的水雾呈碱性能中和酸性气体 B.形成的水雾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
C.形成的水雾能改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存 D.形成的水雾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答案】11.A 12.D
【分析】11.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通过增加云量来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气温降低,因此材料中说的环境问题是气候变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云彩制造船”,通过增加云量来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气温降低,D正确;中和酸性气体、增强大气逆辐射、利用水雾能改善气候都不是“云彩制造船”的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点睛】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因为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碳排放过多造成的。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冻土活动层是指地壳表层每年寒季冻结、暖季融化的岩土层。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水文、工程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变化特征是( )
A.冻土层厚度变厚 B.活动层厚度变小
C.冻土层上限下降 D.活动层下限上升
14.伴随青藏高原冻土层的变化,将会使( )
A.湖泊水位下降 B.工程维护成本增加
C.斜坡融冻泥流减少 D.高寒植被大幅度增加
【答案】13.C 14.B
【解析】13.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夏季温度增加,冻土融化得更多,导致多年冻土活动层上限下降,厚度变薄,A错误、C正确;夏季温度升高,冻土融化得更多,冬季冻结,活动层厚度增加,B错误;活动层下限为永久冻土,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的幅度可能还影响不到活动层下限,D错误。故选C。
14.冻土层的变化,使得该区域冻融风化、冻融侵蚀等作用加剧,会导致大型工程如铁路的路基不稳,需要维护,维护成本增加,B正确;冻土融化,融水会汇集到低洼地带,湖泊水位可能会提高,A错误;冻融作用增强,导致斜坡融冻泥流增加,C错误;气候变暖,高寒植被可能因不适宜气候变化而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融冻泥流因为冻土融化而形成,因为多年冻土下部处于冻结状态,而近地表地面的冻土在夏季消融,在山坡上,融化的表层土壤便沿冻土上限附近的冰层面向下滑动,从而产生泥流,与地质变化无关,也与地震没有关系。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据2015年11月3日英国《卫报》报道,多名科学家表示,南极西部一关键区域的冰川目前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坍塌后很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3m。这些科学家借助计算机型,根据当前的冰川融化速度,预测出60多年后南极西部冰川的融化程度。结果显示“南极西部冰川将经历长期、彻底的融化过程”。文章中写道:“整个南极西部海洋冰层将流入大海,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3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南极大陆冰川大量融化的原因有( )
①南极火山喷发 ②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破坏
③科考站排放了过多的热量 ④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南极冰川大量融化带来的危害有( )
①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③南极大陆生物生存空间大幅度缩小
④海水入侵陆地,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差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5.D 16.B
【解析】15.南极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火山喷发少,不是导致南极大陆冰川大量融化的原因,故①项错误。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破坏,雨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转化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增多,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大陆冰川大量融化,故②项正确。科考站排放的热量对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较小,不是导致南极大陆冰川大量融化的原因,故③项错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故④项正确。故②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①南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故①项正确。冰川和积雪融化,水资源分布失衡,水质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故②项正确。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冰川融化对南极大陆生物生存空间影响较小,故③项错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影响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故④项正确。①②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有关知识。
二、综合题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等成为“热词”,碳交易,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即把二氧化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是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4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7月16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的选择是确保碳排放多少的重要保障,也是全国碳市场平稳顺利运行的前提。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主要分布在发电、铁、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8个行业,其中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下图示意碳交易市场交易模式。
(1)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阐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机制。
(2)说明企业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优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推测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2)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通过出售配额,提高企业效益;加强管理,提高节能意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争取获得更高配额。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火电为主,矿物能源消耗量大,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碳排放数据完整,便于计算统计;发电行业产品单一,配额分配简便易行等。
【分析】本题以“碳交易”和“碳交易市场交易模式”为材料,涉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碳交易”的理解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识图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
(1)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但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增强,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增强,则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增多,地面损失能量减少,保温作用强,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2)分析图中信息可知,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因此企业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优势应从争取更大的市场配额和出售碳排放权两个方面考虑。争取更大的市场配额,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出售碳排放权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等角度分析,措施有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通过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提高企业效益。
(3)分析图中信息可知,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应是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较大或是实排大大低于配额的企业。发电行业应属于前者: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既然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第三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西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山西大同、太原等地进行调研。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争取早日瞠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材料二: 山西省略图。
材料三 “碳达峰”是指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图为我国2018-2050年电力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图。
(1)分析煤炭资源丰富的大同却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原因。
(2)请你为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这个发展难题出些金点子。
(3)说出我国实施“碳中和”的主力能源并分析实施的可行性。
【答案】(1)煤炭市场价格较低,经济效益低;产业结构单一,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清洁无污染。
(2)巩固发展传统煤炭产业,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大力引进人才,加快技术创新,加大新能源等开发。
(3)光伏、风电(能)、水电(任答2点得2分);我国幅员辽阔,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发电技术成熟,资金雄厚;我国有特(超)高压输电技术,可长距离把电能输送到市场地(西电东送)。
【分析】本题以山西产业结构转型为背景材料,考查传统工业区的产业转型,我国能源分布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产业结构单一,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煤炭市场价格较低,经济效益低;结合图示,山西省年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清洁无污染。“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政策驱动和长远发展战略的要求下,进行产业转型的需要。
(2)结合材料“‘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可知煤炭丰富的山西,依赖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碳达峰”的长远规划下,山西一煤独大的格局下,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较重,要想走出这个困局,只能在巩固发展传统煤炭产业,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前提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大力引进人才,加快技术创新,加大新能源等开发。
(3)我国实施“碳中和”的主力能源可以是光伏、风电(能)、水电等;我国幅员辽阔,西北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我国可利用的太阳能空间非常大;我国西北邻冬季风源地近,受地形影响,风能丰富,我国东部沿海,风能丰富,风能开发空间也很大;我国多大江大河,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加上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落差太,在阶梯转换处,水能丰富。而我国水能开发利用很少。目前我国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发电技术成熟,资金雄厚;我国有特(超)高压输电技术,可长距离把电能输送到市场地(西电东送)。因此以光伏、风电、水电做为碳中和的主力能源是可行的。
【点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概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
(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3)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1)规律:整体先上升后下降。
(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排放二氧化碳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分析】本题以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问题,难度一般,但是需要重点读图,通过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详解】(1)结合图示可分析出该地区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在8时开始整体上升,在午后升至峰值后开始整体下降。所以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为整体先上升后下降。
(2)结合图示可知,当地植物根系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均明显受当地气温变化的影响,中午前后气温高时排放量大,而其他时段气温较低,排放量小,但是不同植被状况下土壤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土壤水分等都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而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最高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最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削弱光照,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比其他植被情况下缓慢,土壤温度高值出现的时间会滞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会相应滞后。
(3)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不能够缓解全球变暖现象。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进而参与全球的碳循环,维持全球的碳平衡。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植被破坏导致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所造成的,因此森林植物群落丰富,能更多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维持碳平衡;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但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也会大减,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反而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点睛】
20.(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冰岛约1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中约有11%被冰川覆盖。专家称,未来200年间,冰岛的冰川将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而消失。
全球变暖导致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影响生物分布数量和多样性;增加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趋势;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粮食总产量降低。
【分析】本大题以冰岛的冰川融化为材料,涉及全球变暖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全球变暖的影响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全球变暖,导致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气温上升,导致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条件发生改变,自然带的分布界线发生变化,生物的栖息环境改变,引起生态系统调整,影响生物分布数量和多样性;全球变暖,加剧制冷电器的使用,增加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趋势;全球变暖导致中低纬蒸发加剧,气候变干旱,水分条件变差,粮食产量下降,而高纬度热量条件改善,农业产量增加,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粮食总产量降低。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2011~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急剧下降
4.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 B.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 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设定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供应为300kg/人·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为400kg/人·年,下图为“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评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各情形下评估依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中低排放且无CO2肥效作用 B.乙—中低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
C.丙—高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 D.丁—高排放且有CO2肥效作用
6.下列措施中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用较为显著的是( )
①加强土地管理与基本农田保护
②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碳零排放
③改造利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
④农业生产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96年给粮食安全下定义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下图为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南极地区无数据,颜色深浅与粮食安全指数呈负相关。
7.图中显示,以下区域中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指数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区是( )
A.欧洲东部 B.亚洲中部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拉丁美洲
8.有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粮食安全,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率 B.作物品种减少
C.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9.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④ B.②① C.③② D.②④
10.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环境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是一种设想中的“云彩制造船”。这种船依靠风力驱动,会从海里抽取一些海水并以喷雾的形式释放出来,在海面上形成咸水水雾。这种水雾比一般水雾密度更大,颜色更白。这是人们试图通过地球工程对抗某环境问题的一个创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材料中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物种减少 D.臭氧层破坏
12.“云彩制造船”能够对抗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形成的水雾呈碱性能中和酸性气体 B.形成的水雾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
C.形成的水雾能改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存 D.形成的水雾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冻土活动层是指地壳表层每年寒季冻结、暖季融化的岩土层。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水文、工程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变化特征是( )
A.冻土层厚度变厚 B.活动层厚度变小
C.冻土层上限下降 D.活动层下限上升
14.伴随青藏高原冻土层的变化,将会使( )
A.湖泊水位下降 B.工程维护成本增加
C.斜坡融冻泥流减少 D.高寒植被大幅度增加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据2015年11月3日英国《卫报》报道,多名科学家表示,南极西部一关键区域的冰川目前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坍塌后很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3m。这些科学家借助计算机型,根据当前的冰川融化速度,预测出60多年后南极西部冰川的融化程度。结果显示“南极西部冰川将经历长期、彻底的融化过程”。文章中写道:“整个南极西部海洋冰层将流入大海,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3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南极大陆冰川大量融化的原因有( )
①南极火山喷发 ②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破坏
③科考站排放了过多的热量 ④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南极冰川大量融化带来的危害有( )
①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③南极大陆生物生存空间大幅度缩小
④海水入侵陆地,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差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综合题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等成为“热词”,碳交易,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即把二氧化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其是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4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7月16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的选择是确保碳排放多少的重要保障,也是全国碳市场平稳顺利运行的前提。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主要分布在发电、铁、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8个行业,其中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下图示意碳交易市场交易模式。
(1)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阐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机制。
(2)说明企业要在碳交易市场上获得优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推测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原因。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山西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山西大同、太原等地进行调研。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争取早日瞠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材料二: 山西省略图。
材料三 “碳达峰”是指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图为我国2018-2050年电力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图。
(1)分析煤炭资源丰富的大同却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原因。
(2)请你为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这个发展难题出些金点子。
(3)说出我国实施“碳中和”的主力能源并分析实施的可行性。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某年8月份进行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
(1)概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
(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
(3)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20.(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冰岛约1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中约有11%被冰川覆盖。专家称,未来200年间,冰岛的冰川将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而消失。
全球变暖导致高纬度地区冰川融化,会产生哪些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