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碳排放与国际合作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碳排放与国际合作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9 23:50: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碳排放与国际合作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银生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今年“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读“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期间,CO2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 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
2.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我国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30年前增长变慢 B.2030年增长率最高
C.2021~2030年增速增加 D.2060年后无碳排放
3.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 ②发展城市河流廊道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河北武强中学高二阶段练习)CO2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某区域释放或吸收CO2的量;辐射强迫(RF)是对某气候强迫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影响程度的度量,是强迫因子作用于气温变化的一个指标。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则使其降温。右图示意某时段俄罗斯辐射强迫对当年CO2通量变化的响应结果,化石燃料燃烧和野火是俄罗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俄罗斯的净辐射强迫以负值为主,主要是因其( )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
C.植被覆盖面积广阔 D.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5.监控野火的蔓延方向,最佳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人工智能
(2022·重庆·高一阶段练习)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A.企业甲占地面积更小 B.企业乙能源使用效率高
C.企业甲交通运输量更少 D.企业乙碳排放总量更大
7.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 )
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 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
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
(2022·山东·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下图为中、美、日、印四国C02排放占全球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符合中国的C02排放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远高于日本,其原因是中国( )
A.经济增长速度快 B.GDP总量大 C.能源利用效率低 D.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2022·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县一级是中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下图示意2000~2017年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及不同地区县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2006~2017年,东部地区县域碳排总量占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经济发展放缓 C.生态环境修复 D.产业结构调整
11.影响2015年我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增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国家政策 C.科技发展 D.人口增长
(2022·河南·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2021年9月8日,新疆第一座光热发电站―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正式进入并网发电期。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至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下图为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相对于光伏发电,熔盐塔式光热发电可以( )
A.克服太阳能稳定性差的弊端
B.减少太阳能能量分散的影响
C.实现供电稳定性
D.改善地区能源结构
13.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中,定日镜和熔盐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
A.获得最大太阳辐射储能
B.实现光电的转化储能
C.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直接发电
D.实现光电的转化直接发电
(2022·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二次能源是以自然资源为原料进行加工转化而来的能源。二次能源是否可再生取决于原料。下表为能源分类表,完成下面小题。
能源分类 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
非可燃烧能源 可燃烧能源 非可燃烧能源
可再生能源 热能与非热电力等 生物能源 甲 乙
非可再生能源 核能等 丙 汽油、焦炭等 丁
14.为了节能减排,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方向应是( )A.升甲降乙 B.降甲升丁
C.升乙降丙 D.降丁升丙
15.我国能源调配工程中,输送丁类能源较多的是( )
A.西电东送北线工程 B.西电东送中线工程
C.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D.西气东输二线工程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1月,《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报告》提出,在电气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稳步升高,新能源电量渗透率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提升。因此,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简述通过电气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17.(2022·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即203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下图是我国2020至2025年碳排放量变化统计图。
(1)推测2020至202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原因。
(2)分别说明三大减排战略对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积极意义。
18.(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阶段练习)现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 )(读图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2)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填图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填图中数字)增强,即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3)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作用弱,气温低。
19.(2021·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东北平原某地地膜覆盖种植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D____。
(2)运用甲图原理,解释地膜覆盖种植为什么能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3)全球变暖与甲图____(填字母)增强有关,简述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采取那些措施____(三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1碳排放与国际合作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银生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今年“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读“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期间,CO2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 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
2.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我国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30年前增长变慢 B.2030年增长率最高
C.2021~2030年增速增加 D.2060年后无碳排放
3.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 ②发展城市河流廊道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B 2.A 3.D
【解析】1.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升高,B正确。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波段有少量吸收,但太阳电磁光谱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被大量吸收,A错误。CO2浓度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可知,2030年我国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这意味着2030年前逐年控制碳排放增长速度,2030年前增长变慢,A正确,B错误。2030年前后碳排放年增长率大致为0,C错误。之后碳排放逐年减少,并不意味着2060年后无碳排放,D错误。故选A。
3.火电本身就是以煤炭为原料,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①错误。城市廊道类型较多,发展城市绿道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碳吸收,而构建如河流廊道等对实现碳中和影响不大,②错误。发展清洁能源可有效降低碳排放,④正确。降低企业生产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可降低碳排放,③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碳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其热辐射以3~30μm的长波红外线为主。当这样的长波辐射进入大气层时,易被某些分子量较大、极性较强的气体分子所吸收。由于红外线的能量较低,不足以导致分子键能的断裂,因此气体分子吸收红外线辐射后没有化学反应发生,而只是阻挡热量自地球向外逃逸,相当于地球和外层空间的一个绝热层,即 “温室” 的作用。大气中某些微量组分对地球长波辐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2021·河北武强中学高二阶段练习)CO2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某区域释放或吸收CO2的量;辐射强迫(RF)是对某气候强迫因子改变“地球——大气”系统能量收支平衡影响程度的度量,是强迫因子作用于气温变化的一个指标。正强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则使其降温。右图示意某时段俄罗斯辐射强迫对当年CO2通量变化的响应结果,化石燃料燃烧和野火是俄罗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俄罗斯的净辐射强迫以负值为主,主要是因其( )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
C.植被覆盖面积广阔 D.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5.监控野火的蔓延方向,最佳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人工智能
【答案】4.C 5.B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错误;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不是清洁能源,B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辐射强迫值与CO2浓度关系密切,CO2浓度高,辐射强迫值高,CO2浓度低,辐射强迫值低,“化石燃料燃烧和野火是俄罗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可知俄罗斯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引起辐射强迫值高,但由于植被覆盖面积广阔,吸收了大量CO2,所以使得俄罗斯的净辐射强迫以负值为主,C正确;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会产生大量CO2,使得辐射强迫值高,而不是以负值为主,D错误。故选C。
5.结合所学知识:监控野火的蔓延方向,最佳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是储存、分析、输出信息的,不能实时监控野火的蔓延方向,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定位、导航的系统,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能实时监控野火的蔓延方向,C错误;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D错误。故选B。
【点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地表物体的影响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输入、管理、查询、分析等。
(2022·重庆·高一阶段练习)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A.企业甲占地面积更小 B.企业乙能源使用效率高
C.企业甲交通运输量更少 D.企业乙碳排放总量更大
7.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 )
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 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
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
【答案】6.B 7.C
【解析】6.读图可知,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企业乙出售配额,获得资金,说明企业乙碳排放量少,能源使用效率高,B正确,D错误;企业甲购买配额,碳排放量大,但不能推断出占地面积大小,A错误;交通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企业甲碳排放量大,有可能交通运输量更大,C错误。故选B。
7.因为轻工业碳排放量小,通过碳排放交易的实施,可促进我国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提高,A错误;高科技企业本身碳排放量就少,受该办法实施的影响较小,B错误;重工业是碳排放量大,因此需要研究减少碳排放措施,提高能源利率,因此要技术研发投入会增加,C正确;为了节能减排,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有可能增强,D错误。故选C。
【点睛】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质量守恒的原理。假如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 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全球限定排放100单位的碳排放量 ,A国获得15的指标, B国获得10的指标 其它国家获得其余75单位指标。 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量。
(2022·山东·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下图为中、美、日、印四国C02排放占全球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符合中国的C02排放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远高于日本,其原因是中国( )
A.经济增长速度快 B.GDP总量大 C.能源利用效率低 D.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答案】8.B 9.C
【解析】8.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波动下降,因此,①为美国,故A不选;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快,因此②为中国,故B正确;日本生产效率高,新能源占比大,二氧化碳排放较少,因GDP增长缓慢,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稳定,因此③为日本,故C不选;印度因经济总量小,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但处于增长过程,因此,④为印度,故D不选。答案选择B。
9.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由于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GDP能耗远高于日本,所以碳排放量也远高于日本,故C正确;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GDP总量大小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较小,故AB不选;目前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上,依然是以煤炭占比较大,故D不选。答案选择C。
【点睛】节能减排措施:少开车、乘坐公共交通、少用电、少用水、少买东西、少包装、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筷子使用、尽量少用电梯、使用冰箱注意节能、合理使用电脑、合理使用打印机、采用节能的公共照明方式、合理采暖等。
(2022·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推动碳减排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县一级是中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下图示意2000~2017年中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及不同地区县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2006~2017年,东部地区县域碳排总量占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减少 B.经济发展放缓 C.生态环境修复 D.产业结构调整
11.影响2015年我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增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国家政策 C.科技发展 D.人口增长
【答案】10.D 11.B
【解析】10.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图中显示该时间段内,东部地区县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减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导致的,故D正确;东部地区人口数量依然是吸引人口迁入区,因此A不选;该区域经济依旧发展迅速,目前没有放缓的趋势,故B不选;生态环境的的改善影响较小,故C不选。答案选择D。
1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我国县域人均碳排放量2015年增速下降,根据材料信息“推动碳减排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县一级是中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可知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将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进行转移,并对碳排放实施限制和要求,因此碳排放减少,导致县域人均碳排放增速下降,故B正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故A不选;科技发展是长期的,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故C不选;由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县域人口增长放缓,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故D不选。答案选择B。
【点睛】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比如普通百姓简单的烧火做饭都能造成碳排放,任何物体被火烧后的废气都会产生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
(2022·河南·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阶段练习)2021年9月8日,新疆第一座光热发电站―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正式进入并网发电期。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至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下图为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相对于光伏发电,熔盐塔式光热发电可以( )
A.克服太阳能稳定性差的弊端
B.减少太阳能能量分散的影响
C.实现供电稳定性
D.改善地区能源结构
13.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中,定日镜和熔盐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
A.获得最大太阳辐射储能
B.实现光电的转化储能
C.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直接发电
D.实现光电的转化直接发电
【答案】12.C 13.A
【分析】12.根据材料,“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至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光热发电可储能,可调峰,实现连续发电,实现供电的稳定性,C正确。不能完全克服太阳能稳定性差的弊端,A错误;光伏发电也能将分散的太阳能集中起来发电,B错误。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都是新能源利用,都能改善地区能源结构,D错误。故C正确。
13.根据材料“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至中部集热塔”,定日镜是获得最大太阳辐射能。“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熔盐的作用是储能,不能直接发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光伏发电的优缺点:优点:1、可再生无枯竭危险;2、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3、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例如,无电地区,以及地形复杂地区;4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5、能源质量高;6、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缺点:1、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积;2、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3、发电成本高;4、光伏板制造过程中不环保。光热发电的优点:1、电能质量优良,可直接无障碍并网。2、可储能,可调峰,实现连续发电。3、规模效应下成本优势突出。4、清洁无污染,助力碳减排。
(2022·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二次能源是以自然资源为原料进行加工转化而来的能源。二次能源是否可再生取决于原料。下表为能源分类表,完成下面小题。
能源分类 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
非可燃烧能源 可燃烧能源 非可燃烧能源
可再生能源 热能与非热电力等 生物能源 甲 乙
非可再生能源 核能等 丙 汽油、焦炭等 丁
14.为了节能减排,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方向应是( )A.升甲降乙 B.降甲升丁
C.升乙降丙 D.降丁升丙
15.我国能源调配工程中,输送丁类能源较多的是( )
A.西电东送北线工程 B.西电东送中线工程
C.西气东输一线工程 D.西气东输二线工程
【答案】14.C 15.A
【解析】14.读表可知,甲乙均属于可再生能源,应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所以应升甲、乙,AB错;丙丁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其中丙属于非可再生的可燃烧自然资源,应属于矿物能源,为节能减排,应降低矿物能源的消费比重,即降丙,D错。综上分析,可升乙降丙,C正确,故选C。
15.丁属于非可再生能源、非可燃烧能源、二次能源。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丁可能为以煤为原料的电力资源。西电东送北线工程以火电为主,A正确;西电东送中线工程以水电为主,B错;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和二线工程输送的是天然气,天然气不属于二次能源,CD错。故选A。
【点睛】本题组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表格信息的获取与解读,理解自然资源和二次能源的区别,同时抓住表格中能源是否可再生、能源是否可燃烧等进行分析判断。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主要有电力、焦炭、煤气、沼气、蒸汽、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其次,我国西电东送三条通道中,北部通道以火电为主,中部通道以水电为主,南部通道火电、水电兼有。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1月,《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1》正式发布。《报告》提出,在电气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稳步升高,新能源电量渗透率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提升。因此,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简述通过电气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答案】继续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积极推进水电、核电、气电开发,构建多元化清洁电力供应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电力替代;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和零碳技术的创新;发挥电力市场、碳市场的协同作用,优化清洁能源配置。
【分析】本题以中国电气化发展报告作为情境设置问题,涉及通过电气化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电气化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广泛使用电力,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推进水电、核电、气电的开发,构建多元化的清洁电炉供应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进行电力替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发挥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协同作用,优化清洁能源配置;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全社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
17.(2022·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即203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下图是我国2020至2025年碳排放量变化统计图。
(1)推测2020至202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原因。
(2)分别说明三大减排战略对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积极意义。
【答案】(1)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变革: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应对全球的变暖的减排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2020年至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但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因此原因是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根据材料“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可知,国家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能源变革,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点睛】
18.(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三立高级中学有限公司高二阶段练习)现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倡导低碳生活,可以使( )(读图选择填空)。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2)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____(填图中数字),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填图中数字)增强,即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3)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作用弱,气温低。
【答案】(1)D
(2) ③ ④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大气逆辐射)
(3) 削弱 保温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碳循环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并读图可知,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弱大气的保温作用,降低地面温度,③减弱,④减弱。C错误,D正确;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影响,A错误;②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受影响也不大,B错误。故选D。
(2)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③,大气温度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④增强,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3)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点睛】
19.(2021·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东北平原某地地膜覆盖种植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D____。
(2)运用甲图原理,解释地膜覆盖种植为什么能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3)全球变暖与甲图____(填字母)增强有关,简述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采取那些措施____(三点即可)。
【答案】(1) 太阳辐射 反射
(2)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塑料进入大棚内;地面长波辐射被拦截在大棚内,所以地膜覆盖种植为能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3) C 调整能源结构,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公众参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全球协作,减少排放;加强行政管理,节能减排等。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以及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及碳减排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读图可知,图甲中A字母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表示云层反射太阳辐射。
(2)根据甲图原理,覆盖地膜种植后,地面可以让短波辐射(太阳辐射)穿透塑料进入大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穿透塑料能力较弱,被拦截在膜内,并增强了膜内空气的温度,膜内地面热量散失少,并增强了膜内大气逆辐射,从而使膜内的地温以及空气的温度都升高,从而起到了保温、增温的作用。
(3)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增强了对面辐射的吸收,同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少了地面热量散逸到宇宙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地面的温度,同时也提高了大气的温度,因此全球变暖与甲图中C(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矿物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有森林的破坏,使绿色植物减少,进而减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就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大宣传,提倡环保,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展国际合作;加强行政管理,以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等。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