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清思路,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3.透过历史事件,挖掘隐含的时代价值观。
任务一
识记常识,了解背景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
《春秋》用六个字简明扼要概括了这个事件。而《左传》在叙述秦晋围郑这场事件时,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详细。可以说,正因为《左传》才有了“春秋”的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这宏大叙事中寻找历史生活的细节,品鉴这其中鲜活的人物。
写作背景
秦晋之好
重耳的逃亡之路:
齐国 以厚礼相待
郑国 无礼遇,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楚国 以厚礼相待,重耳许诺楚王,若交战先退避三舍。
秦国 把女儿嫁给重耳,政治联姻
城濮之战:晋、宋、齐、秦 vs 楚、陈、蔡、郑
春秋时期形势图
任务二
熟读课文,梳理脉络
fán
氾南( ) 佚之狐( ) 无能为也矣( )
不知( ) 共其乏困( ) 若不阙秦( )
夫晋 ( ) 秦伯说( ) 夜缒而出(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使杞子、逢孙戍之( ) ( )
páng
wéi
fú
gōng
yuè
fú
zhuì
quē
zhì
qǐ
yì
生字学习
晋(jìn)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ɡuǎ)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读准字音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jì)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péi)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yàn)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文章的叙事脉络是怎样的?
内容梳理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劝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任务三
翻译全文,理解内容
晋侯、 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以:因为
无礼于晋/ 贰于楚:状语后置句
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一、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军
秦军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呢?让我们跟随一位穿越者一同去见证历史上的外交名场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句
辞:推辞
之:主谓间不译
已:=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您。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二、临危受命
郑伯、佚之狐、烛之武的形象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佚之狐:慧眼识才
烛之武: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内容梳理
三、劝退秦师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游说艺术?
夜缒而出, 见秦伯, 曰: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缒:用绳子栓着人或物往下送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
执事:办事的官吏
鄙: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陪:增加
厚/ 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 弱小
① “亡郑”于秦无利可图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该句为省略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共:=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舍郑”于秦可得实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为:给予
赐:恩惠
朝/ 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晚上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③ 历史证明,晋君不可信
夫晋,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 逢孙、 杨孙戍之, 乃还。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厌:满足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方
封: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阙:使……削减/亏损
利:使……得利
图:考虑
说:=悦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④ 现实判断,损秦利晋不可为
思考讨论: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烛之武劝秦退兵的理由 概括(10字内) 具体内容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理由四
亡郑无益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舍郑无害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晋过去无信
晋未来无厌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凭借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智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四、晋军退兵
任务四
体会叙事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文章的叙事艺术:
文中整个故事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情节 事件
十万火急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
一线生机
再起波澜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
烛之武推辞
出现转机
郑伯自责,烛之武出使
大功告成
秦国退兵
又现危机
晋国子犯建议攻打秦军
一场虚惊
晋军撤退
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课堂讨论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
对,雄才大略,有政治家的风度。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