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氓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氓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19: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相关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了解《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其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
(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4)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6)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思考1】梳理文本
1.解释词语
问题探究
(第一章)氓( )之蚩蚩( ),抱布贸( )丝。匪( )来贸丝,来即( )我谋( )。送子( )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 )期,子无良媒。将( )子无( )怒,秋以为期。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
嗤”,笑嘻嘻的样子
交换,买或卖
通“非”,不是

商量,计议

拖延
愿,请
通“毋”,不要
写女子对定情情景的回忆。
【思考1】梳理文本
1.解释词语
问题探究
(第二章)乘( )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 )涟涟。既见复关,载( )笑载言。
尔卜( )尔筮( ),体( )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 )迁。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 )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 )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 )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升
倒塌的墙。垝,毁坏、倒塌

动词词头,无义
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用蓍草的茎占卦
卜筮的卦象
灾祸
财物
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
润泽的样子
感叹词。于,通“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男子的通称
沉溺
通“脱”,脱身
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
【思考1】梳理文本
1.解释词语
问题探究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三岁( )食贫( )。淇水汤汤( ),渐( )车帷裳( )。女也不爽( ),士贰( )其行。士也罔( )极( ),二三( )其德。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 )室劳( )矣。夙兴( )夜寐
( ),靡有朝矣( )。言( )既遂( )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 )其笑矣。静言( )思之,躬( )自悼( )矣。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坠落
嫁到你家。徂,往
多年
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水势很大的样子
溅湿、浸湿
车两旁的布幔
过错
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标准
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
无、没有
家里的劳苦活儿
早起
晚睡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助词,没有实义
顺心、满足

助词,无实义
自身
伤心
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思考1】梳理文本
1.解释词语
问题探究
(第六章)及( )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 )则有泮( )。总角( )之宴(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反是(
)不思,亦已( )焉哉!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湿的地方
通“畔”,边岸
指代少年时代
快乐
形容欢乐的
样子
诚恳的样子
违反,指违背誓言
这,指誓言
止、了结
写女子被遗弃和坚强的性格。
【思考1】梳理文本
2.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明确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问题探究
【思考1】梳理文本
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问题探究
【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1.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②这样写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
问题探究
【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2.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请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明确 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 ②“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
问题探究
【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3.结合全诗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问题探究
故事 恋爱时 结婚后 被弃后
性格 情深意切 委曲求全 伤情无奈、清醒刚烈
形象 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 【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4.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明确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的品行和暴躁的性格,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问题探究
【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
5.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明确  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③“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问题探究
【思考3】艺术手法,鉴赏评价
1.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明确  诗歌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诫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无与士耽”。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
问题探究
【思考3】艺术手法,鉴赏评价
2.对比手法在本诗中有较突出的体现,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  第一,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另外,还有“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问题探究
【思考4】深度思考
1.《氓》中,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氓还是女子本人?
明确  (观点一)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过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于“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么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观点二)主要责任在于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地与他成婚。婚后的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
问题探究
【思考5】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问题探究
诗经·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思考5】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问题探究
问题:“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诗经》常常使用这种手法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请从上面两首诗中选择一首,对“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明确 示例一:这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采、有、掇、捋、袺、襭等几个字,描写出妇女们采摘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她们劳作时欢愉的心情,烘托出劳动的热闹氛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间、外、闲闲、泄泄、还、逝等几个字,描写出采桑结束之后,采桑者你歌我和,欢快同归的场景;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意思对即可)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明晰主旨
素材积累
《诗经》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7.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