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论语
第
文学常识
壹
部
分
01
走进作者 了解作品
解读题目 读准字音
走进作者
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了解作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①六经:《诗》《书》《礼》《易》《乐经》《春秋》
②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解读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仲由)
(曾点)
(冉求)
(公西赤)
在尊长(孔子)近旁陪坐
古人有姓、名、字及号。
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名为礼貌。
(51岁)
(39岁)
(31岁)
(18岁)
(60岁)
读准字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毋 冉
千乘之国 莫春者
lún
j n
xī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shèng
wú
r n
zhuàn
mù
shè
第
文言翻译
贰
部
分
02
通读全文 重点字词
逐句翻译 文言现象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文段 理解
连词,因为
年纪比你们大
平日、平时
不要
同“已”,止
不知吾,不了解我
连词,表假设
代词,有人
用、做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事呢?”
译文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夹处
泛指饥荒
军队
接续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等到
治理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的中间,外部有军队来攻打他,接下来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每个人勇敢善战,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译文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微笑
纵横,方圆
或者
治理
至于
富足
等待
等到
译文
译文
译文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胜任、能做到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或者
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公西华的谦辞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在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务中,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译文
译文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同“稀”,稀疏
放下
起身、站起来
为政的才能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曾点)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译文
译文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暮春
已经
成年人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唱歌
叹息的样子
赞成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
译文
译文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走在后面,名词作动词
指示代词,那
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治理
用
谦让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那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因此我笑他。
译文
译文
译文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
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语气助词,无实义
国
语气助词,表疑问
怎见得
代指诸侯
“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
文言 现象
(1)通假字
鼓瑟希
(同“稀”)
莫春者
(同“暮”)
(2)词类活用
端章甫
鼓瑟希
风乎舞雩
冠者五六人
三子者出,曾皙后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弹奏
吹风
行冠礼
走在后面
名词作动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
为人的道理
小的事情,大的事情
(3)
文言 现象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也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则何以哉 何伤乎 尔何如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
状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谨 为国以礼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定语后置句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第
探究思考
叁
部
分
03
通读全文 梳理结构
分析性格 回答问题
文章梳理
文章主要围绕 “志”字展开讨论。如果将第一段命名为“孔子问志”,那么接下来你将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 )志?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研读探究——弟子述志(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述志内容 志 人物性格 描写方法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有抱负,自信,
却较鲁莽、轻率
谦虚谨慎
有分寸
谦恭有礼
委婉曲致
娴于辞令
淡泊功名洒脱高雅
从容豁达
神态语言
语言
语言
动作语言
强国
富民
知礼
幸福
分析探讨——孔子如何评志?
人物 孔子态度 评价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哂之
叹之
惜之
与之
其言不礼
求则非邦也
赤则非邦也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不是批评,在礼的问题上不甚满意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承担重要的任务
与孔子观点相同
深入解读
孔子为什么 “哂由”?
1.
针对子路的“率尔”作答,孔子哂之。
“长者不及,勿谗言”
这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就回答,是非礼的。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提倡。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意为治国要用礼,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委婉批评了其性格不够谦虚。
孔子为什么唯独“与点”?
2.
曾暂描绘和向往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
曾点描绘的和平景象,正是儒家向往的社会,突显出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非常感慨和赞同。
曾皙的话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隐士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孔子的“志”是什么?
3.
孔子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可惜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孔子身为万世宗师,必须思考百姓的疾苦。他希望通过礼治,塑造一个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形象特点。
4.
教师形象
(1)和蔼可亲 先用温和自谦的话从自身谈起,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营造营造了一种轻松、亲切的教学氛围。
(2)循循善诱 之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交谈个人志向。
(3)因材施教 针对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的回答进行不同的“评价”,态度委婉,以鼓励为主。
政治家
形 象
(1)既有远大理想又内心充满苦闷。
(2)孔子本来是问弟子在政治上如何施展抱负,但他却对曾晳回答的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进行了“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
(3)纵观孔子的一生,虽然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但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
第
拓展延伸
肆
部
分
04
写作特色 论语拓展
写作特色
(1)紧扣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以“言志”为中心进行记述。思路清晰,富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强。
(3)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