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相关作品,疏通课文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还学过选自该文集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
提问:从课文的题目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猜测本文可能写的内容。
预设:
写阿长这个人,写她与《山海经》这本书之间的故事。这说明阿长是本文写作的核心人物,而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发生的故事应该是本文的核心事件。
过渡:那么,这篇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学习由标题猜读文章内容的方法,实现单元导语里的编者意图——从标题把握文章重点。
二、夯实基础
1.字词检测
gē zhì qí zēng wù pú sà gān suǒ
搁 掷 脐 憎恶 菩萨 竹竿 烦琐
fěi biàn pú chuāng jié dào
土匪 辫子 胸脯 疮疤 诘问 哀悼
mò zhāi pī lì sǒng zhuō guǎ
茉莉 书斋 霹雳 震悚 粗拙 守寡
折 间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huáng)急:惊慌急迫。
辟头:开头。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掳(lǔ):把人抢走。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霹雳: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孤孀(shuāng):寡妇。
2.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的姓名籍贯、文化身份和主要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3.关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共收入10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这10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的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画面。语言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朝花夕拾》
主要篇目 主要内容 其他
《狗·猫·鼠》 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前七篇主要记录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阿长与<山海经>》 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 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 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 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 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后三篇主要记录外出求学及回国之后的事情。
《藤野先生》 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 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4.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现存18卷,分为《山经》(5卷)和《海经》(13卷)两大部分。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民俗、药物、巫医、祭祀等,也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研究上古社会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积累任重而道远,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会读、会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能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内容。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速读课文,并思考:全文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并为课文画出层次结构,理清思路。
2.过程安排
(1)速读课文,勾画关于阿长的事件:有的事件可以直接勾画关键词句,有的事件需要自己进行概括。
(2)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补充完善事件,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3)师生根据梳理出的主要事件,为课文画出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
3.成果展示
(展示关于阿长的事件。)
预设: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3)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4)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5)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
(6)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7)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8)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9)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阿长的日常事件。
该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3—5自然段)叙写阿长的行为习惯,第二层(第6—12自然段)写阿长讲究烦琐的礼节规矩,第三层(第13—18自然段)写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和谋害“我”的隐鼠。
第三部分(第19—31自然段):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情,抒发“我”对她的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主要事件,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同时在七上第六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二)合作探究二
过渡: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本文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1.探究任务
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用示意图表达情感变化。
2.过程安排
(1)快速阅读全文,勾画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2)小组讨论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画情感变化的示意图。
(3)推选代表在班级交流,交流时要对示意图进行解释说明。
3.成果展示
预设:
情感变化示意图
(1)因为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又限制“我”的自由,且睡觉会摆成个“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2)因为阿长懂得许多规矩,作为儿时的鲁迅是“不耐烦的”,特别是元旦的古怪仪式,作者称之为“元旦辟头的磨难”。
(3)因为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这故事从阿长的嘴里讲出来既荒诞,又充满了传奇性,让儿时的鲁迅对阿长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认为她具有“伟大的神力”;但阿长“谋害”了“我”心爱的隐鼠,导致“我”对她的这种“敬意”“完全消失”。
(4)直到阿长给“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补写了长妈妈的身世,表达了对她的愧疚同情;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以向地母祈祷的方式,深切抒发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4.活动小结
本文叙写了关于阿长的九件事,作者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事件的。作者将自己对阿长的情感隐含在这些事件之中,又用情感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组织材料的线索,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四、课堂小结
老师展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线索。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多个事件,有褒有贬,作者对阿长的感情也经历了由不大喜欢、佩服到怀念感激的变化过程,使文章更加曲折,富有情致。尽管所选材料比较琐碎,但作者用情感线索巧妙地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了,这么多事件,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详略的?为何要如此安排?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探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过渡:在课文中,作者写到“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在这些烦琐之至的礼仪禁忌中,作者对元旦说吉利话、吃福橘的仪式记得最清楚。同学们知道吃福橘的习俗吗?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吃福橘的习俗
吃福橘是浙江、福建等地过节时的风俗。人们在大年初一吃福橘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之意。
正月初一那天,在绍兴,人们要吃福橘、汤圆、如意糕,喝元宝茶,来庆祝这一重要的节日。福橘因与“福吉”谐音,寓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所以备受人们喜爱,成为春节活动的重要角色。旧时福州风俗,大年初一,家家开门时都会在门外放几个福橘,任小孩捡去,象征开门大吉。家中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表示敬长尊老,长辈则赠以福橘和压岁钱。福州民间有“拜年拜年,掏橘掏钱”的谚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传统习俗文化。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基础过关:工整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课后作业
积累拓展: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设计,借助书写练习,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课外翻阅绘图板《山海经》,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在了解《山海经》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详略安排材料的妙处,通过详略安排把握文章重点。
2.熟读精思,理解阿长的形象,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详略安排材料的妙处,通过详略安排把握文章重点。
2.熟读精思,理解阿长的形象,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熟读精思,理解阿长的形象,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本文围绕阿长写的九个事件: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3)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4)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5)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
(6)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7)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8)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9)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2.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线索。课文较长,所选的材料比较琐碎,但是这么多事件,作者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详略有致。这种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生动的“阿长”形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详略的?为何要如此安排?
2.过程安排
(1)自由朗读课文,在事件旁批注详略。
(2)小组讨论: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材料的详略?
(3)形成小组结论后推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4)师生共同明确事情的详略安排需遵循的原则。
3.成果展示
(1)材料的详略安排。
预设:
①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略写身份,详写称呼。
②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略写。
③阿长对“我”过分看管:略写。
④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详写。
⑤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详写。
⑥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略写。
⑦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详写。
⑧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略写。
⑨可长给“我”买《山海经》:详写。
(2)详略安排的原因。
预设:
第一件事是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在第1自然段,作者仅用一句“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以一种“先前阔”的自嘲口吻,交代了阿长的身份——周家的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而详写了对阿长的三种称呼:“阿妈”——幼年鲁迅对保姆的昵称;“长妈妈”——同辈人“略带些客气”的称呼;“阿长”——长辈对阿长的称呼,同时也是幼年鲁迅“憎恶”阿长时的“蔑称”,为后文写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作了铺垫。
在第2自然段则详细写了“阿长”这一称呼的来历。“长”既不是阿长的姓氏,也不是阿长的体貌特征,更不是阿长原名中的任何一个字,而是周家对先前一位“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女工的称呼,也就是说“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阿长就“继承”了先前女工的名字,而阿长真正的名字,“我现在已经忘却了”,“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清代学者俞樾(yuè)在《春在堂随笔》中说:“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俞樾认为,从宋代起,里巷乡野无官无职的老百姓,一般没有体面的姓名。由此可见,作者详写阿长的称呼在于暗示阿长的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写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
写第二、三、四件事是为了突出阿长的粗俗。详写睡觉会摆成个“大”字,是因为这是幼年鲁迅的切身经历,感受深刻,故而详写。阿长的睡姿不雅,在母亲委婉批评后,她仍未能领会主人的言外之意,睡相依然如故,睡觉的位置竟然从“床中间”延伸为“满床”,而“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样的保姆不仅令幼年鲁迅厌烦气恼,也令读者哭笑不得。
写第五、六件事是为了突出阿长的迷信,详写了元旦吃福橘:“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被按在床上迷迷糊糊地背出“阿妈,恭喜……”时,阿长立刻心花怒放地回应一连串的“恭喜”,还“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令“我”“大吃一惊”。作者将阿长郑重的叮嘱、热切的期待、粗鲁的举动与“我”当时的莫名其妙、不以为然、懵懂不满对照着写,产生了有趣的喜剧效果。在阿长的迷信举动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小主人的真诚祝福,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展现出她真诚、淳朴、善良的天性。
第七件事是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是详写。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多次写到阿长会讲故事,本文中幼年鲁迅对阿长产生“空前的敬意”也是源于她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引发“我”空前敬意的不是阿长能将长毛、土匪、洪秀全军杂糅一处编故事的天赋,而是确信她有抵抗枪炮的荒诞神力。然而阿长的这种“神力”并没有从感情上完全征服“我”,从而引出第八件事——当“我”得知她竟然踩死了“我”的隐鼠时,对她的“空前的敬意”就“完全消失”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无知、粗俗、愚昧的阿长竟然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可知,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是在为后文写真正的“敬意”蓄势。
第九件事是详写,因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阿长不仅关心“我”的生活,也关心“我”的精神需求。“渴慕”一词体现了幼年鲁迅在“正统读物”之外,对更广阔、更丰富、更生动的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求和无限向往。鲁迅曾在《二十四孝图》中感慨:“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正因为如此,《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图的《花镜》才对幼年鲁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幼年鲁迅来说,自然更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我”对这本书“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连……也来问……”表明“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最终惊动了不知《山海经》为何物的阿长。令人感动的是,只有这位“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的阿长,丝毫不计较“我”先前的各种轻慢态度以及很不礼貌地“当面叫她阿长”,是真心实意记挂着“我的”渴慕,竟然在难得的四五天假期中,一声不响地去寻书买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目不识丁的阿长,连“《山海经》”中的三个字都念错了两个字的阿长,不知历经了多少艰辛,才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让“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至此,前文中阿长的粗俗形象被彻底颠覆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让此刻“穿着新的蓝布衫”的阿长形象光彩照人、鲜活可爱。文章在结尾抒发作者对阿长的愧疚同情和怀念感激就水到渠成了。
(3)事情的详略安排需遵循的原则。
引导: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中,你发现多件事情的详略安排需遵循哪些原则?
明确:
①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②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③略写是对详写的补充,可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
④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
4.活动小结
这样有详有略,既表明了“我”讨厌阿长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对阿长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又使得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究,把握材料的详略,探究详略安排的原则,体现单元导语里的编者意图——通过详略安排把握文章重点。这里分析详略安排,并进一步总结详略安排的原则,旨在提高理性认识,为学生运用打下认知基础。
(二)合作探究二
过渡:在这样的材料详略安排下,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形象呢?
1.探究任务
在鲁迅笔下阿长被反复提及,甚至还成为他文章专门描写的对象,阿长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请你谈谈对阿长这一形象的理解。
2.过程安排
(1)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和资料链接《长妈妈其人》,为阿长填写履历表。
称呼 性别
生活年代 籍贯
学历 职业
家庭状况
行为习惯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提示:可先用“阿长是一个……的人”的类似句式进行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谈谈。
(3)小组形成结论后,推选代表在班级分享。
3.成果展示
(1)阿长履历表展示。
预设:
称呼 阿妈、长妈妈、阿长 性别 女
生活年代 清朝末年 籍贯 浙江绍兴
学历 文盲(没读过书) 职业 保姆(女工)
家庭状况 青年守寡,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行为习惯 喜欢切切察察;絮说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
(2)对阿长形象的理解。
预设1:
阿长是一个粗俗而讲究习俗的人。阿长没有文化,难免粗俗,这从她“喜欢切切察察”、她的睡相就可以看出。但她懂得很多礼节,虽然其中不乏迷信、落后的成分,但一些民间的习俗、忌讳等也是一笔了不起的文化财富。
预设2: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底层劳动妇女。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知,可见其社会地位之低下。她没受过教育,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命运很坎坷。但她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所以她才懂得那么多的规矩和“古怪仪式”。
预设3:
阿长是一个善良、体贴、关爱孩子的好保姆。她对“我”的“烦琐”的教育正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因为在她看来,只有遵守这些规矩,才能平安顺利;从她费尽周折给“我”买《山海经》一事可以看出她真心关爱“我”。
4.活动小结
阿长有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缺点,但更有着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美德。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既增添感人的效果,也使阿长的形象更真实。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小结
(展示思维导图)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了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他、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以至他失意的时候,回忆起来还能带来一些温馨。文章有详有略,并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好事粗俗、迷信可笑,又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阿长形象。
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下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两种叙事视角的妙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过渡: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我”如何讨厌长妈妈,在蓄足情势后,写长妈妈给自己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欲扬先抑。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运用欲扬先抑写法的故事梗概吧!
(故事梗概)我的叔叔是个税务员。一天晚上,我去叔叔家玩,发现一个陌生人在跟叔叔谈着什么。见我进来,那个人慌乱地用叔叔的大盖帽盖住茶几上的一堆东西,便起身要走。这时,叔叔说:“行,这事我一定能办好!”趁叔叔去送客,我偷偷看了大盖帽下的东西,竟然是一大摞钱。我顿时觉得叔叔再也不是我心目中那个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形象,不想理他了。
第二天,妈妈要我去给住在叔叔家的奶奶送鱼。经过叔叔的房间时,却见昨天那个陌生人又在叔叔屋里。我侧着耳朵听了个究竟。原来那个陌生人偷税,怕叔叔要罚他的款,就来给叔叔送礼,结果叔叔却将“礼金”给他交了罚款,还劝他补交罚款。原来我错怪了叔叔。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
五、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
小试牛刀: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也来试一试身手,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段或故事梗概吧!(不超过300字)
2.课后作业
交流分享:小组组织“寻找‘阿长’”的口语交际活动,聊一聊:你觉得自己身边的谁像阿长?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是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门卫爷爷……他们身上又有哪些优秀品格让你感动、敬佩?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设计,借助写作练习,由阅读迁移至写作,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手法;让学生展开课下寻找“阿长”的口语交际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小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可以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详略得当
欲扬先抑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方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通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词语之妙。
【教学重点】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等回忆性散文,下面这三个片段就出自这两篇文章,看看它们各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片段一: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摘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二: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摘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片段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摘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
片段一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自己的真切感受,表现了童年鲁迅的天真可爱;片段二是作者写作时表达对《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已经不在了的一种遗憾,抒发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片段三中的第一句是作者回忆母亲重病吐血送医时的情景,第二、三句是作者表达写作时对那一刻的感受,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点拨:回忆性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角度:一是回忆中的视角,二是写作时的视角。有时候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2.过渡:《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两种叙述视角:一是回忆中童年鲁迅的感受,二是写作时成年鲁迅的感受。这样的叙写方式有何妙处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吧!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理解两种叙述视角的妙处。
二、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内容
默读课文,找出代表“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勾画、品读代表“童年的感受”与“写作时的回忆”的一些语句。
(2)小组交流,品味文中“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推选小组代表展示,一人朗读勾画的语句,一人说说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3.成果展示
(1)“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预设:
①朗读: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分析:写出了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乡下女人的反感。
②朗读:一到夏天……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分析:写出了年幼的“我”无法改变阿长的睡相,被阿长挤得热醒的无奈。
③朗读: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分析:“磨难”“总算”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橘的无奈,以及吃完福橘之后的解脱。
④朗读: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分析: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直接。写出了幼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长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出幼年的“我”的天真可爱,读来令人莞尔。
⑤朗读: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分析:写出了幼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⑥朗读: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分析:这里的“向来没有”“并非”“也”等词,写出幼年的“我”觉得阿长连字都不识得,不可能满足“我”对《山海经》的需求,觉得根本没必要向她说这件事的真实心理;“但既然”“也就”写出幼年的“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之甚,连不识字的阿长也成了“我”的倾诉对象。
⑦朗读: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分析:“霹雳”“震悚”“赶紧”“略略”“果然”等词写出了幼年的“我”在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新的敬意”写出了“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⑧朗读: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分析:写出了《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不仅因为这是渴慕已久的书,更因为这是阿长给“我”的书,它凝聚着阿长对“我”无声的爱,体现了阿长对“我”精神需求的关注,还因为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师进一步引导: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一位作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美术设计方面的卓越成就。请大家欣赏鲁迅先生的美术作品。
(出示助读资料)
鲁迅在美术设计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山海经》的美术启蒙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在多篇文章里写到阿长,这位不仅给予了他无私关爱,且无意中做了他艺术引路人的阿长。
小结: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2)“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预设:
①朗读: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分析:这里的“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说得阔气一点”则是一种自我调侃。
②朗读: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
分析:这里的“现在已经忘却了”“记得”等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已经忘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表达了“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
③朗读: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分析:这里的“现在”“至今想起来”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成年的我”依然对阿长讲究的那些烦琐礼节的厌烦。
④朗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分析:这里的“到现在还在眼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表现了“成年的我”非常清楚阿长为“我”买来的《山海经》印制粗糙,画像粗劣,但这样的《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书,是自己渴慕已久的书,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是阿长费尽心力给“我”买来的书,让“我”无法忘却。对这件事的回忆饱含着“成年的我”对阿长深深的感激之情。
⑤朗读: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分析:写出了失掉《山海经》的遗憾。
⑥朗读: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分析:“大概”“终于”“仅”“大约”等词语,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愧疚和同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一句,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充满了温情。
出示助读资料: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政府的残暴,因而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小结: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3)“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交织。
预设:
①朗读: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分析:隐鼠是鲁迅儿时曾养过的一种拇指大的鼷(xī)鼠,鲁迅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阿长因突然受惊而一脚踏死了它,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我”却认为是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这里的“憎恶”“谋死”是大词小用,旨在夸张地体现儿童的心理,表达儿时的“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也包含了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的一种调侃。
②朗读: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分析:“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等词语,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阿长的崇拜,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自己儿时感觉的一种调侃,更有对阿长讲长毛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荒诞的调侃。
③第19自然段中,对叔祖父的描写,既写出了童年的“我”对叔祖父的同情,因为他科考失意,又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只能退守书斋,在花草虫鱼的世界里寻求安慰,又包含着成年的“我”对叔祖父的怀念。
小结:作者在本文中常常“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错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理解回忆性散文的两种叙述视角,读懂作者所抒发的两种情感,同时也是在“熟读”基础上进行“精思”,体现练习系统里的编者意图。
三、课堂小结
(出示思维导图)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作者的叙述视角,并从中感受到了不同视角下情感表达的不同。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预设:
①利用线索来组织材料,能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
②可根据中心和人物来安排材料详略。
③回忆性散文中常有两种叙述角度:回忆中、写作时。
④首先要熟读文章,再进行深度思考,才能把握文章的重点。
希望同学们将从本文的学习中体悟到的这些阅读和写作方法,充分地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吧!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总结学习收获,形成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
四、拓展延伸
过渡: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有的深厚感情,在《朝花夕拾》中,还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我们一起读读吧!
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节选自《狗·猫·鼠》
我所看到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段的事迹。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阅读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拓展阅读:请你继续完成《朝花夕拾》中有关阿长的阅读,并思考:这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形象?
2.课后练习
写作训练:本文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你结合自己了解的阿长的形象特点,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发挥想象,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想象短文。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设计,借助拓展阅读,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进行文本再创作,通过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容易,再次体会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