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6:2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内外服制
回顾《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
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邑商
“内服”
四方(四土)
“外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贵族等级分封制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
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宗法制
分封制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一体”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商周政体的特点
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以下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什么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
战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中央
地方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1.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核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结合材料,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至上
2.中央:三公九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地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史料阅读】p4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两汉
隋唐
学习任务:认真阅读教材,梳理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
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二府三司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宰相制度终结。
明成祖: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
行政中枢。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
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西汉
中外朝制

二府三司制

三公九卿制
明清
废宰相设内阁(明)
雍正设立军机处(清)
(顶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中央行政制度发展趋势: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上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
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事务繁杂,仅靠宰相一职是难以处理的,宰相向组织机构化发展是必然的,
君主专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就必然削弱甚至废除宰相制度。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任务: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道、州、县三级制
州和县二级 → 路、州、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 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思考】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再到省、路、府、州、县多级的演变,这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多级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
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划分也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如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皇帝制度(核心)
三公九卿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小结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高考真题
(2020.1·浙江高考)《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
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答案】(1)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说明: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1.下面图中,体现历史上皇权变化的是
课堂练习
2.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B
C
3. 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 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B
4.“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D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