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1 16: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考二轮总复习专题系列
目 录
课前思考
课堂测试
知识梳理
知识拓展
课前思考
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课前思考
1.简述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的内容,并指出其基本特征。
2.概括指出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内容
4.简述两汉至清朝前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并概括其特点
5.简述两汉至清朝前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概括其特点
知识梳理
第二部分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政治制度:
禹死启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血缘政治出现。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地方: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页
②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2.商朝
(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
(2)政治制度:
①内外服制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内服:
外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王畿四周
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
外服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
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1)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2)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核心
分封对象
等级关系
权利义务
积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
消极:各诸侯国相对独立,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
影响: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②宗法制(权力的继承)
以血缘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西周
(2)政治制度:
(3)西周制度的基本特征: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内涵: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页
③礼乐制(权力的认同)
性质:
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①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4.商周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
(1)表现: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
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2)影响:
①神权政权结合
②家国一体
③等级制度鲜明
④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拓展提升——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世袭制
聚族而居

内外服制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部落式管理
松散
战乱频发
血缘纽带、家国一体
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哪些特点?
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政治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经济 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
思想 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③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2)三公九卿制:
①权力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②特点:既配合又牵制;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构。
(3)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思考:试分析文书制度的影响。
◎书同文字木方
【名词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集权到皇帝
皇权VS相权
集权到中央
中央VS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1.汉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形成尚书台
成为行政中枢
东汉
进入中朝
地位渐高
西汉
九卿少府属官
地位低下

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
措施目的(作用)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文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选拔范围广,为真正优秀的人提供机会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汉武帝推行的对内措施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2)地位: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3)意义: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3.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主要措施 具体表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互相牵制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监督和制约知州。
崇文抑武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4.元代的中书一省制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5.明代
(1)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2)建立内阁:
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
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6.清代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西汉 ①汉初:
② 问题: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③东汉晚期:
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
形成 的局面。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废郡,以州统县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王国
州、郡、县三级制
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唐 ①州、县二级制→
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
两宋 州和县二级 →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 :
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向各省派出 总揽一省之权。
清 :
除巡抚外,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道、州、县三级制
藩镇割据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
省、府、县 三级制
巡抚 巡按
省、府、县三级制
总督
探究: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路、府、州、县多级的演变,这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郡国并行)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节度使)、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多级复合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
课堂检测
第三部分
课堂检测
1.西周时期,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宗法制度的长期稳定
B.旨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
C.侧重于巩固贵族的等级特权
D.保障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持久
答案 B
解析 由“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可以看出,继承没有变化,但必须由天子重新策命,体现出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A、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巩固了等级特权,排除C项。
1.教材P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案提示: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教材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答案提示: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关键所在。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具体演变见教材正文P4—5,第1—3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3.教材P7·学习拓展:査阅相关资料,了解延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延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国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舎问题等都经过了延议。延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结果是否被采纳,取决于君主意志。
知识拓展
第四部分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
地方制度
趋势:中央权利不断加强
秦朝确立
汉到元完善发展
明清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两宋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本课思维导图
谢谢观看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