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0 09:3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颂千年。《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追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反映出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汉朝 B.元朝 C.唐朝 D.宋朝
2.下图所示的历史现象最早出现在 (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唐朝
3.“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东厂
4.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大明通行宝钞(纸币)的发行机构曾发生重要变化。观察下图,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是 (  )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行政中枢发生变化 
D.赋税制度开始调整
5.《明史·职官五》记载:“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有分管军事的权力
B.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
C.朱元璋进一步强化都督府的统兵权
D.明朝军权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6. 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 陆上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道路
D. 通往漠北的道路
7.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高祖”等,但是也有例外。下列皇帝中不是其当朝开国皇帝的是 ( )
A.唐高祖 B.宋太祖
C.元世祖 D.明成祖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最后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设立了锦衣卫 D.中央加强对地立
9. 假设古代有微信,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里,下列人物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张骞 B. 班超
C. 蔡伦 D. 华佗
10.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这段文字反映了 ( )
A.科举制已僵化 B.科举制被废除
C.文字狱的禁锢 D.民族矛盾尖锐
11、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者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者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下列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C.文化专制的加强
12.1351年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多支反元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最终建立明朝。在元末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领导的队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 (  )
A.执行“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政策
B.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
C.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
D.执行“先存百姓”“虚心纳谏”“以史为鉴”的政策
1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材料表明明太祖罢丞相的主要原因是 (  )
A.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思想控制
C.相权威胁皇权,强化专制统治
D.加强经济管理
14.“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年),改为长沙府。洪武九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材料反映了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施了哪一改革措施(  )
A.建立行省制度
B.建立刺史制度
C.废除行省,设三司
D.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15.明太祖时期,派人“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这一机制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
(  )
A.行省制度
B.六部制度
C.八股取士
D.厂卫制度
16.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  )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设立锦衣卫 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  )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1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2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1)材料一中明太祖感慨他比百官都要忙碌,这与他的哪项政治措施有关 实行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东厂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
(2)锦衣卫和材料二中的“东厂”都属于什么机构 这类机构有何职能
材料三 每当科举考试张榜时,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八股取士的看法。
(4)上述四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变式设问:通过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明朝一系列的措施有何弊端。)
22、以下分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某一制度的评价。
材料一 孟德斯鸠:“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 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
材料二 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由材料一、二可见,“某一制度”指的是什么 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何时
(2)材料二中顾炎武把“八股之害”和什么历史事件相比较 “八股之害”这一现象出现在何时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温情提示:从积极和消极作用两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
1-5BCCCA 6-10BDBAA 11-15DBCCD 16-20DDDDD
21、(1)措施: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2)机构:特务机构。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①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②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八股取士说明科举制度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皇权的重要表现。
(4)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及渐趋衰落。(变式设问答案:僵化了思想,导致官场腐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22、(1)科举制度;隋炀帝统治时期(或隋朝)。
(2)焚书坑儒;明朝。
(3)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消极作用: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