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19:55: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
看到这些自然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新课导入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走近作者
【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文体知识
翩然( ) 农谚( ) 连翘( )
ménɡ( )发 次dì( ) yùn( )育
海tánɡ( ) 悬shū( ) xiāo( )声匿迹
周而fù( )始 草长yīnɡ( )飞
piān
yàn
qiáo








孕育:
翩然: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动作轻快的样子。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字词积累
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感知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1.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细节探究
(1)①纬度;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2)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


空间
时间
逻辑顺序
由 到
由 到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课堂延伸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经度差异
纬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逻辑顺序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小 结
为了将几个因素说明清楚,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七自然段
第十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说明方法
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提示: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一、准确、严谨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例如:
此 外:
文中的确数,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也体现了准确、严谨的特点。
语言特点
二、准确、生动、典雅
“萌”准确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一个接一个。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的气息。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载”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课堂小结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悬殊(xuán)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显著(zhù)
差别(chà) 周而复始(shǐ)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ào) 冰雪融化(róng)












D.农谚(yàn) 海棠(táng)
次第(dì) 消声匿迹(nì)


返回


【答案】A
【点拨】B项“差别”的“差”应读chā;C项“连翘”的“翘”应读qiáo;D项“消”应改为“销”。
2. [2022·重庆A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春意盎然。
C.此际的旷野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杂花生树,令人眼花缭乱。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度,这使得游泳池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返回
【答案】D




【点拨】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此处用来形容变化大,不合语境。
3. [教材补白]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B.立春过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C.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上的野菜也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
D.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答案】A
【点拨】A项成分残缺,可在“往往”前加上“人们”。
返回
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这个句子中“幸福”的词性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中国梦”“舌尖上的中国”“伟大复兴”这三个短语的结构都相同。
C.“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物候现象”。
D.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返回
【答案】C
【点拨】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 ★课文第7—10段都是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的,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简要分析。
一、精段品读
采用了逻辑顺序。从提示性词语“首先”“第二”“第三”“此外”来看,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返回
6. 比较下面表格里的两组句子,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简要说明感受产生的原因。
原句 改动句
第一组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桃花开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要赶快耕地种谷了。布谷鸟叫了,劳动人民知道该插禾了。
原句 改动句
第二组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比1961年、1960年都迟。
感受:第一组中原句语言更生动,第二组中原句语言更准确。原因:第一组中原句“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拟人化,生动形象,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组中原句的语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达更准确,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
返回
7. 利用课文所学,指出下面的诗句表现了什么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表现了纬度和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