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0 11:3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专题—标题作用妙处及含义
颤抖的羽毛
金波
①记得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流行踢毽子的游戏。一开始,只看谁踢得多;后来又看谁会踢花样儿;再后来,不但看踢的技巧,还要比一比谁制作的毽子最漂亮。
②我踢毽子的技巧在班上属于中等,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里踢”还可以,“外拐”就很差。所以我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
③我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它尾巴上的翎毛在阳光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我要用它的翎毛为自己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
④这一天,我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我们摆好了包围圈,慢慢地缩小着、缩小着。大公鸡似乎早已预感到了危险,它伸长了脖子,竖起了羽毛,好像要和我们决斗一场。当我们扑向它的时候,它腾空而起,从我们的头顶飞了过去,逃出了包围圈。
⑤我们再次摆开了阵势,当我们慢慢地缩小包围圈的时候,那只公鸡还想像第一次那样腾空飞起,但是我们一窝蜂地扑了上去,终擒住了它,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公鸡“咯咯”地叫着,它再也忍受不住疼痛,竟然拼出了那么大的力气,一下子就挣脱了我们,又一次腾空飞起来。
⑥大概是因为它的冲劲过猛,它竟然冲进了一个很深、很大的蓄水池。鸡是不会游泳的。水池四周又有高高的围墙,即使它勉强扑腾到池边,也无法爬上围墙。
⑦我们趴在池边看着公鸡在水中挣扎,心里很着急。我们找来了长长的竹竿,想让它攀着爬上来。谁知它一见我们的竹竿,以为我们要打它,吓得逃到了池子的另一个角落。
⑧我们又找来一根绳子,系上一个活扣儿,打算套住公鸡的脖子把它拽上来,可是我们刚把绳子放下去,它就吓得扑腾起来。
⑨我们都不会游泳,谁也不敢下到水里。
⑩我们在心里暗暗央求着那只大公鸡,请它飞上来,保证不再拔它的毛。可是它浮在水面上,向我们眨着不信任的眼睛。
那只大公鸡在水里泡了很久,浑身的羽毛都湿透了。它有气无力地闭上了眼睛,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它再也无力反抗了,我们找来一根铁钩子才把它打捞上来。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微微喘着气。同学们见它要死了,很害怕,都悄悄地走了。
我独自一人守护着我的公鸡,给它端来食物和水,可是它连眼睛都不睁。
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带着新制作的毽子来到学校。同学们都围了上来,纷纷夸奖我的毽子最漂亮。
可我望着手中的毽子,感觉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后来,我家的那只大公鸡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又开始吃东西,“咯咯”地叫起来。
我总觉得对不起它,所以每天放学总是约上那几个要好的同学,去郊外草地上给大公鸡捉蚂蚱。开始它总是躲着我,好像对我很有戒备心,不肯凑上来吃我喂它的蚂蚱。渐渐地,它又恢复了对我的信任,一见到我放学回家,就咯咯地叫着跑过来。
我总是很偏爱它,常常单独喂它一些好吃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让它看见过我那只漂亮的毽子。
1.文章以“颤抖的羽毛”为题有哪些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 参照下面的表述,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 →②包围公鸡,拔毛制毽→③
→④为鸡捉虫,弥补亏欠。
3. 从描写或者修辞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但是我们一窝蜂地扑了上去,终于擒住了它,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 21 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
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鸟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踢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踢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晩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收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壸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文章开头三个小节,刻画了旅行者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关于要不要上锁,旅行者和主人有怎样的分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旅行者在忏悔什么呢?
5. 文中的“锁”有什么象征意义?文章以“锁”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 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 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 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 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 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 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 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 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 循声望去, 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 “张晓琴, 你笑什么 ”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 “老师, 他在画你———”
⑤一下子, 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 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 一把抢过他的画, 圆睁着愤怒的双眼, 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样子,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 “潘小锋, 你给我站到墙角去! ” 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开小差也就算了, 竟敢丑化老师! 明天叫你家长来。” 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 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 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 我慢慢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 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 可是他没有来。后来得知他因害怕父亲打他而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 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 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 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 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 骨头又痒了, 想挨揍啊———” 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 我连忙制止。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 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有空就到书摊来帮我照看, 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 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老师, 您瞧, 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 好几张奖状端端地贴在墙上。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画, 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 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 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 说道: “老师见笑了, 小孩子瞎画着玩, 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 “其实, 你儿子挺有天赋的, 画得不错, 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 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 老师! 我不是有意画您, 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 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 潘小锋说道。
“潘小锋, 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学习, 可以向这方面发展, 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 我还是用老师的职业口吻教育他, “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 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 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
“我会的, 没问题。” 他爽快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 说: “好了, 我也该走了。” 他父亲忙说道: “那我送送您吧! ”
“不用, 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 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 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 抬头望着天空, 繁星满天, 装饰着静谧的夜, 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 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 虽然小, 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从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B.第②段到第⑧段, 文章设置了两个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 有一定的悬念, 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C. 小说以“我” 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组织全文, 将人物设定在 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D. 本文语言平易朴素, 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 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2. 阅读全文, 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
3.小说以“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作标题有何妙处 作用是什么 请简答。( 4 分)
窑变
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六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民工司机。
C.从第 17 自然段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如鲁山花瓷一样的瓷中极品,有时需要经历“窑变”。
D.第九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的人。
2. 第 12 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 谈谈你对标题“窑变”的理解。
4.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窑变”的经历。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窑变”过程。
火是风儿吹开的花
(1)十一岁那年,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2)那时,我在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我忍住狂乱的心跳,在一个无人的夜晚,写了篇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第二天,又像做贼一样把信投进邮筒。
(3)在稿子寄出好长时间里,我一直都沉浸在幸福和忐忑中。然而,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太阳依然东升西落,每天还依然是上学,放学。
(4)一日,当我吃完午饭到教室时,看到有好多同学正围着班长狂笑不已。看到我进来,笑声更是像决堤的洪水。他们用手指着我大声说:“看,咱班的大作家来了!”我一惊,顿时愣住了。正不知所措之时,班长兴冲冲地走到我跟前:“作家同志,我们班因你而骄傲!”他的话刚说完,笑声再次轰然而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守候在教室的角落里,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我的名字,现在猛地被推到风头浪尖之上,我一时竟手忙脚乱。“怎,怎么了?”“怎么了?”班长脸一扬,“你的文章发表了!”“啊!”我忽然有一种被抛到半空的感觉,一下子跳了起来,然后抓住班长的肩膀使劲晃着,“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哈哈,教室里再一次响起哄堂的笑声,还有同学干脆使劲敲起桌子。“真的!”班长说着把一封已经开口的信扔到我的身上。我匆匆打开,里面就是我的那篇文章,只是第一页多了几个字:“退回,继续努力!”
(5)时间顿时凝固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失望的深渊,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你的理想不是当作家吗,我看你干脆当‘家作’得了,在‘家’里‘作’!”他的话就如鞭炮的捻子,再一次引爆了全班。我就像孔乙己,给教室内外带来了快活的空气。
(6)那个中午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回到家,妈妈正坐在厨房里做饭,我不觉哭起来。妈妈慌了,问发生了什么。我抽泣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她听后,什么也没有说。
(7)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她拿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轻轻一划,顿时一个如豆的火苗燃烧起来。她说:“孩子,吹灭它!”我不明白妈妈究竟要干什么,只是对着火苗,噗的一声,火熄了,剩下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和一截烧焦的木棒。母亲又用火棍挑起锅底正在燃烧的柴火,对我说:“对这里面吹。”我使劲吸了一口气,然后对着锅底狠狠地吹了过去。那火如浇了油似的,熊熊燃烧起来,还有一团火苗发怒了一般挤出了灶膛。母亲随手往锅底又加了一把柴禾,对我说,“继续吹,吹灭它。”我茫然地摇了摇头,说:“火太大了,吹不灭。”
(8)好久后,母亲语重心长地说,“火柴一口气就轻易吹灭了,而锅底下的火越吹越旺,你愿意做火柴还是愿做柴火啊?”“我要作柴火!”我重重地说。
(9)说完那句话,我就像卸掉了负载的重担一样,顿觉身轻如燕。五年级,我终于在一家小学生读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继而,第二篇,第三篇也纷至沓来。我成了班级和学校名副其实的“作家”。面对同学钦羡的目光,我终于明白,之前之所以受到讽刺,是因为我不够优秀。
(10)如今,无论做什么,每当我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听到别人讽刺打击,遇到困难和挫折想停下脚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锅底下的那堆柴火,它如一朵无比美丽的花朵迎风怒放,催我前行。
1.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我”看到报纸上的征文启事后投稿→投稿失败,遭到同学们的嘲弄→ ;→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5)段划线句。
时间顿时凝固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失望的深渊,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② 结合语境,赏析第(9)段中加点的词语。
说完那句话,我就像卸掉了负载的重担一样,顿觉身轻如燕。
3. 你觉得文章中的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火是风儿吹开的花”的含义。(3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标题作用妙处及含义
颤抖的羽毛
金波
①记得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流行踢毽子的游戏。一开始,只看谁踢得多;后来又看谁会踢花样儿;再后来,不但看踢的技巧,还要比一比谁制作的毽子最漂亮。
②我踢毽子的技巧在班上属于中等,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里踢”还可以,“外拐”就很差。所以我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
③我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它尾巴上的翎毛在阳光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我要用它的翎毛为自己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
④这一天,我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我们摆好了包围圈,慢慢地缩小着、缩小着。大公鸡似乎早已预感到了危险,它伸长了脖子,竖起了羽毛,好像要和我们决斗一场。当我们扑向它的时候,它腾空而起,从我们的头顶飞了过去,逃出了包围圈。
⑤我们再次摆开了阵势,当我们慢慢地缩小包围圈的时候,那只公鸡还想像第一次那样腾空飞起,但是我们一窝蜂地扑了上去,终擒住了它,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公鸡“咯咯”地叫着,它再也忍受不住疼痛,竟然拼出了那么大的力气,一下子就挣脱了我们,又一次腾空飞起来。
⑥大概是因为它的冲劲过猛,它竟然冲进了一个很深、很大的蓄水池。鸡是不会游泳的。水池四周又有高高的围墙,即使它勉强扑腾到池边,也无法爬上围墙。
⑦我们趴在池边看着公鸡在水中挣扎,心里很着急。我们找来了长长的竹竿,想让它攀着爬上来。谁知它一见我们的竹竿,以为我们要打它,吓得逃到了池子的另一个角落。
⑧我们又找来一根绳子,系上一个活扣儿,打算套住公鸡的脖子把它拽上来,可是我们刚把绳子放下去,它就吓得扑腾起来。
⑨我们都不会游泳,谁也不敢下到水里。
⑩我们在心里暗暗央求着那只大公鸡,请它飞上来,保证不再拔它的毛。可是它浮在水面上,向我们眨着不信任的眼睛。
那只大公鸡在水里泡了很久,浑身的羽毛都湿透了。它有气无力地闭上了眼睛,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它再也无力反抗了,我们找来一根铁钩子才把它打捞上来。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微微喘着气。同学们见它要死了,很害怕,都悄悄地走了。
我独自一人守护着我的公鸡,给它端来食物和水,可是它连眼睛都不睁。
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带着新制作的毽子来到学校。同学们都围了上来,纷纷夸奖我的毽子最漂亮。
可我望着手中的毽子,感觉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后来,我家的那只大公鸡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又开始吃东西,“咯咯”地叫起来。
我总觉得对不起它,所以每天放学总是约上那几个要好的同学,去郊外草地上给大公鸡捉蚂蚱。开始它总是躲着我,好像对我很有戒备心,不肯凑上来吃我喂它的蚂蚱。渐渐地,它又恢复了对我的信任,一见到我放学回家,就咯咯地叫着跑过来。
我总是很偏爱它,常常单独喂它一些好吃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让它看见过我那只漂亮的毽子。
1.文章以“颤抖的羽毛”为题有哪些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以“颤抖的羽毛”为题,暗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显得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颤抖的羽毛”中“颤抖”一词巧妙地揭示了我们对公鸡的伤害,以及“我”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2. 参照下面的表述,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踢毽技差,决定制毽 →②包围公鸡,拔毛制毽→③鸡落水池,寻法打捞
→④为鸡捉虫,弥补亏欠。
3. 从描写或者修辞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但是我们一窝蜂地扑了上去,终于擒住了它,七手八脚地拔着它的翎毛。
示例一:运用比喻,将我们捉公鸡的状态比做一窝蜂,表现出我们的急切心情。
示例二:动作描写。运用“扑”“擒”“拔”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我们捉鸡拔毛的动作,写出了我们对公鸡的伤害。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 21 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
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鸟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踢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踢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晩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收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壸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文章开头三个小节,刻画了旅行者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旅行者口渴难耐,迫不得已喝了牧民家的奶茶,想要当面和主人道歉的纠结心理。这段对旅行者心理的刻画引出了下文旅行者与主人交流的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与后文主人说门不上锁的原因相照应。
关于要不要上锁,旅行者和主人有怎样的分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旅行者认为一定要上锁,否则家里的东西会被偷。主人认为不用上锁更能方便路人喝水休息也能方便自己。
“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草原人民认为草原上神灵给予的福气,要悉心保护和守护,长久以来草原民族遵循并保持着古老淳朴的习俗和信仰,表现了草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4. “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旅行者在忏悔什么呢?
为他写的游记引起其他旅行者涌向草原的行为忏悔;为其他旅行者偷窃的行为而羞耻忏悔;为草原的习俗和信仰遭到毁灭而忏悔。
5. 文中的“锁”有什么象征意义?文章以“锁”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①“锁”象征着人们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仼。“锁”也暗示着草原习俗和信仰遭到现代人的破坏而变得封闭的残酷现实。②“锁”是全文的线索,作者围绕着锁来展开故事的叙述,作者借无锁和有锁的对比突显主旨,表达了对现代人破坏草原习俗和信仰的行为的鞭挞和批判。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 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 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 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 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 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 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 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 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 循声望去, 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 “张晓琴, 你笑什么 ”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 “老师, 他在画你———”
⑤一下子, 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 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 一把抢过他的画, 圆睁着愤怒的双眼, 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样子,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 “潘小锋, 你给我站到墙角去! ” 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开小差也就算了, 竟敢丑化老师! 明天叫你家长来。” 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 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 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 我慢慢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 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 可是他没有来。后来得知他因害怕父亲打他而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 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 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 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 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 骨头又痒了, 想挨揍啊———” 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 我连忙制止。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 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有空就到书摊来帮我照看, 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 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老师, 您瞧, 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 好几张奖状端端地贴在墙上。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画, 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 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 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 说道: “老师见笑了, 小孩子瞎画着玩, 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 “其实, 你儿子挺有天赋的, 画得不错, 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 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 老师! 我不是有意画您, 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 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 潘小锋说道。
“潘小锋, 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学习, 可以向这方面发展, 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 我还是用老师的职业口吻教育他, “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 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 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
“我会的, 没问题。” 他爽快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 说: “好了, 我也该走了。” 他父亲忙说道: “那我送送您吧! ”
“不用, 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 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 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 抬头望着天空, 繁星满天, 装饰着静谧的夜, 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 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 虽然小, 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从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B.第②段到第⑧段, 文章设置了两个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 有一定的悬念, 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C. 小说以“我” 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组织全文, 将人物设定在 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D. 本文语言平易朴素, 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 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答:( 2 分) C( A 项对潘小锋的性格分析不准确, 不是“自私、不关心集体”; B 项第② 段到第⑧ 段的内容不是悬念; D项对“潘小锋的父亲” 形象的概括不正确)
2. 阅读全文, 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
答:( 4 分) ( 每一个要点1 分, 共4 分。意思对即可。)
①课堂上窃笑搅起的波浪让“我” 怒火中烧, 说明“我” 是一比较急躁的老师。
②放学看了那张画后, 平息了自己的怒 气, 说明“我” 是一个能发现学生优点的老师。
③亲自家访, 说明“我” 是一个注重了解实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
④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 说明“我” 是一个善于鼓励、引导学生的老师。
3.小说以“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作标题有何妙处 作用是什么 请简答。( 4 分)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1 分) 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1 分) ②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1 分) ③ 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每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 优点) , 我们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 1 分)
窑变
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C
A.第六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民工司机。
C.从第 17 自然段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如鲁山花瓷一样的瓷中极品,有时需要经历“窑变”。
D.第九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的人。
2. 第 12 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表现出民工司机非常珍惜他的血汗钱,每一张钱都来之不易,同时表现了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诚信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
3. 谈谈你对标题“窑变”的理解。
“窑变”指次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程。在文中,“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心灵得到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
4.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窑变”的经历。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窑变”过程。
小学三年级时,我是语文课代表,练习册上的一些看图说话题做起来真是麻烦,我将收来的同学们的作业翻开看,其实是想看他们怎么写的,来抄个现成的答案。一天,同桌为了一道题在那铭思苦想,我悄悄地说,不行,你拿我的看看吧。他说:不行,这次抄了,如果考试怎么办?我一定要自己做。他的话让我知道了抄袭的危害,从此后我任何题都自己想,自己做,不懂的问老师,才有了今天的优秀成绩。
火是风儿吹开的花
(1)十一岁那年,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2)那时,我在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我忍住狂乱的心跳,在一个无人的夜晚,写了篇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第二天,又像做贼一样把信投进邮筒。
(3)在稿子寄出好长时间里,我一直都沉浸在幸福和忐忑中。然而,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太阳依然东升西落,每天还依然是上学,放学。
(4)一日,当我吃完午饭到教室时,看到有好多同学正围着班长狂笑不已。看到我进来,笑声更是像决堤的洪水。他们用手指着我大声说:“看,咱班的大作家来了!”我一惊,顿时愣住了。正不知所措之时,班长兴冲冲地走到我跟前:“作家同志,我们班因你而骄傲!”他的话刚说完,笑声再次轰然而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守候在教室的角落里,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我的名字,现在猛地被推到风头浪尖之上,我一时竟手忙脚乱。“怎,怎么了?”“怎么了?”班长脸一扬,“你的文章发表了!”“啊!”我忽然有一种被抛到半空的感觉,一下子跳了起来,然后抓住班长的肩膀使劲晃着,“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哈哈,教室里再一次响起哄堂的笑声,还有同学干脆使劲敲起桌子。“真的!”班长说着把一封已经开口的信扔到我的身上。我匆匆打开,里面就是我的那篇文章,只是第一页多了几个字:“退回,继续努力!”
(5)时间顿时凝固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失望的深渊,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你的理想不是当作家吗,我看你干脆当‘家作’得了,在‘家’里‘作’!”他的话就如鞭炮的捻子,再一次引爆了全班。我就像孔乙己,给教室内外带来了快活的空气。
(6)那个中午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回到家,妈妈正坐在厨房里做饭,我不觉哭起来。妈妈慌了,问发生了什么。我抽泣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她听后,什么也没有说。
(7)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她拿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轻轻一划,顿时一个如豆的火苗燃烧起来。她说:“孩子,吹灭它!”我不明白妈妈究竟要干什么,只是对着火苗,噗的一声,火熄了,剩下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和一截烧焦的木棒。母亲又用火棍挑起锅底正在燃烧的柴火,对我说:“对这里面吹。”我使劲吸了一口气,然后对着锅底狠狠地吹了过去。那火如浇了油似的,熊熊燃烧起来,还有一团火苗发怒了一般挤出了灶膛。母亲随手往锅底又加了一把柴禾,对我说,“继续吹,吹灭它。”我茫然地摇了摇头,说:“火太大了,吹不灭。”
(8)好久后,母亲语重心长地说,“火柴一口气就轻易吹灭了,而锅底下的火越吹越旺,你愿意做火柴还是愿做柴火啊?”“我要作柴火!”我重重地说。
(9)说完那句话,我就像卸掉了负载的重担一样,顿觉身轻如燕。五年级,我终于在一家小学生读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继而,第二篇,第三篇也纷至沓来。我成了班级和学校名副其实的“作家”。面对同学钦羡的目光,我终于明白,之前之所以受到讽刺,是因为我不够优秀。
(10)如今,无论做什么,每当我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听到别人讽刺打击,遇到困难和挫折想停下脚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锅底下的那堆柴火,它如一朵无比美丽的花朵迎风怒放,催我前行。
1.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我”看到报纸上的征文启事后投稿→投稿失败,遭到同学们的嘲弄→母亲让我吹灭燃烧的火柴和柴火,激励“我”战胜讽刺打击勇往直前;→“我”不断努力,多次发表作品让同学刮目相看。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5)段划线句。
时间顿时凝固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失望的深渊,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①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我”看到退稿信深受打击,表现了“我”无比失望的心情。
② 结合语境,赏析第(9)段中加点的词语。
说完那句话,我就像卸掉了负载的重担一样,顿觉身轻如燕。
② 示例:“身轻如燕”比喻身体轻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得到母亲教育激励后“我”无比轻松的心情。
3. 你觉得文章中的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示例:母亲善于教育子女(或教子有方)。在听了“我”的委屈后,她没有选择粗心的忽略或是简单苍白的说教,而是不露声色的让孩子吹燃烧的火柴和柴火,让孩子深深的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孩子走出了阴影并有了昂扬的奋发的精神。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火是风儿吹开的花”的含义。(3分)
表层含义:锅底正在燃烧的柴火,越吹越旺。深层含义:“火是风儿吹开的花”含蓄地告诉我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必须要能够战胜打击和挫折,不低头、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