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21: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2、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及文学常识。
3、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熟读课文。
4、解题。
学 习 重 点:
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熟读课文。
学 习 难 点: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熟读课文。
课前测评
下列对《六国论》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宗明义,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先双重否定,后又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B.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说明了赂秦必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
C.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D.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作者
孔子,名丘,字__,是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春秋时 _家、__家,是_ 家学派的创始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___讲学的风气,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 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仲尼
思想
教育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作品
《论语》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文学常识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易》 《乐》 《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解题
子路、
(由)
曾皙、
(点)
冉有、
公西华
(求)
(赤)
侍 坐
陪长者闲坐交谈
长辈对晚辈说话
称名
正字音
毋吾以也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 饥馑 哂之 以俟君子 端章甫 小相 铿尔 莫春者 冠者 浴乎沂 舞雩 喟然

shèng
shè
jǐn
shěn


xiàng
kēng

guàn


kuì
巩固练习
1、朗读
2、孔子,名____,字_______,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学派的创始人。
3、《_____》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散文集,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宋代朱熹把《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论语
语录体
《孟子》
《大学》
《中庸》

仲尼
儒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2、勾画语段,概括性格。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学习难点:
分析子路的志向和性格。
课前测评
1、下列标红的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wù 千乘之国Chèng 摄乎大国shè
C、饥馑jǐn 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
B、端章甫fǔ 小相 xiàng 铿尔kēng
D、莫春者mù 冠者guàn 浴乎沂 yí
A
2、朗读
文本研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闲居,平时
如,如果。或,有人。知,了解。
动词,认为
因为
做,用
译文: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
孔子言语间给我们的印象:
循循善诱
和蔼可亲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轻率急忙
军队
( bì)等到
道,指是非准则
笑,略带讥讽
文本研读
车辆
泛指饥荒
仲由,字子路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来侵犯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使人民个个都有勇气,并且知道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
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
国家,并保证三年内使人
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志向: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侧重强国
仲由,字子路
巩固练习
1、完成以下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
则何以哉( )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
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
(2)则何以哉?( )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用,把
用,把
因为
动词,认为。
做,用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第4-7自然段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学习重点
1、熟读这一部分及会翻译
2、掌握这部分的重点字词及了解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学习难点
掌握这部分的重点字词及了解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课前测评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
(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他,国内又闹饥荒。
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 三子者之撰(zhuàn) 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 饥馑(jǐn) 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 以俟君子(sì) 舍瑟而作(sè)
A

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奉
B.居则曰 闲居
C.如或知尔 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成长
D
年长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纵横
或者
动词,治理。
等待
使……足
连词,至于
冉求,字子有
文本研读
“冉求,你觉得怎么样?”
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和子路的
志向有什么不同?
志: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
使人民富足。
性格: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不同:侧重富民
冉求,字子有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穿礼服,戴礼帽 名作动
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文本研读
公西赤,字子华
孔子又问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公西华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
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志: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
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侧重以礼治邦
公西赤,字子华
思考分析
三个学生的谈话,有何不同,有何共同点?
子路:侧 重 强 国
冉有:侧 重 富 民
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
共同点: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思考分析
三个学生的谈话,那些相同,那些不同?孔子是如何表示自己的态度的?
志向 性格 共同特点 孔子的态度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侧重强国
侧重富民
侧重以礼治邦
自信直率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参加政治
微微一笑
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
巩固练习
.翻译句子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
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用
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C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第8-12自然段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学习重点
1、熟读这一部分及会翻译
2、掌握这部分的重点字词及了解曾皙的志向
学习难点
掌握这部分的重点字词及了解其他三人志向与曾皙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课前测评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轻率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且知方也 方:道,准则
才能
C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介词,比)
A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同“稀”,稀疏
起身
妨碍
文本研读
才能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放下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文本研读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通“暮”暮春及夏历三月
名作动 吹风
长叹的样子
赞成
状语后置
曾点的志向是什么?他的答话和另外
三个人有何不同?
志:
在温暖的郊外去踏青。既没有讲从政,也没有讲治理国家,
而是曲折的描绘出生活理想。
性格:
从容有礼,志向高洁
曾点,字皙
子路等三人:为政
孔子为何“与”点?
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盛世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经济稳定,每人都享受真善美生活的一个大同世界,这是孔子毕生追求的和谐社会。
思考分析
志:大人、孩子在一起温馨和谐。他们去沂水洗澡(更像是玩水)、吹风(登高)、咏(唱歌、吟诗),他们有——精神追求。
有物质做基础,吃得饱,穿得暖,才有机会追求精神享受。
这个生活的理想代表了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讲究以礼治国,让整个国家有秩序,大家懂礼,在物质基础上有精神的享受。曾点的描写是把生活的理想以具体化形式展现出来,所以孔子赞同。
课文研读
写曾点答话时为什么详细写了动作?
曾点鼓瑟: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突出他与子路三人的不同之处,为写曾点的特殊志趣,从而为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
巩固练习
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比及三年 比:比较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B
等到
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 (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
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
D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第13-16自然段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学习重点
1、熟读这一部分及会翻译
2、掌握这部分的重点字词
学习难点
翻译、重点字词释义
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课前测评
1、翻译句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知道 ②知觉,感觉 ③见解,知识 ④了解 ⑤交好,交
往 ⑥主持 ⑦zhì 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
(2)不知木兰是女郎(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人不知而不愠(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落在后面
译: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晢留在后面。曾晢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文本研读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罢了
译: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文本研读
曰:“夫子何哂由也?”

译:曾晢说:"老师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文本研读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谦让
同“欤:
文本研读
译: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他出语不谦让,所以我要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文本研读
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 ( )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D
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为何“哂”由?
因为“为国以礼”,讲究谦让,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孔子在乎的是“礼”,可是子路太轻率、太自满。
哂之
思考分析
提问:孔子对冉求的讲话持什么态度?
冉有讲的,实际上就是政治家的作为。“方圆六七十和五六十有什么不同呢?”不论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一样。孔子这样说冉求,没有否定的意思;只是说不要轻视小国,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鼓 之
思考分析
提问:公西华“言志”之后,孔子是什么态度?
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意思,学习学习。讲得谦虚,志向并不小。所以孔子反问,如果这是一件小事,天下还有什么大事呢?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惜 之
思考分析
小结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巩固练习
1、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3、辨析红色字的不同意思。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遂与外人间隔
3、唯求则非邦也与

(如果)
(至于)
(或者)
(赞成)
( 同)
(通“欤”,吗)
第六课时
学习目标
总结文章内容,梳理课文相关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
1、总结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
梳理并掌握本课文言知识
课前测评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
2.下列语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一起。
B.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       
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
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   
译: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
陪孔子闲坐
讲话不谦让
就不是国家大事呀?
B
课前测评
结构梳理
侍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言有分寸。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释“哂”由“与”点之因。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1、鼓瑟希( ) 2、莫春者( ) 3、唯求则非邦也与( )



1、端章甫
2、鼓瑟希
3、风乎舞雩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名词作动词 弹奏)
(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三、文言句式
2、则何以哉
3、尔何如?
4、何伤乎?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6、为国以礼
7、则何以哉
8、尔何如
9、是故哂之
1、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固定句)
(固定句)
(固定句)
1、加之以师旅
2、比及三年
3、且知方也
4、如五六十
5、如其礼乐
6、异乎三子者之撰
四、古今异义(古/今)
(敌人的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正道、是非准则///方向、对方、方法等)
(或者///如果)
(至于///如果)
(才能///写作)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五、一词多义(补充)
(因为,介词)
(认为,动词)
(用、做,动词)
(把、用,介词)
(而,连词)
(你、你们,代词)
(…的样子,词尾)
(说、谈,动词)
(话,名词)
1.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布制礼帽,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吹风,乘凉
走在后面
D
巩固练习
2.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是(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或者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