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21:14:54

文档简介

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是说“总体上”“也离不开”。B.“因为……所以……”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是从世界角度看,“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从中国自身角度看,二者所述只是角度不同,并不存在因果关系。C.“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张冠李戴,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可知,是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而非美国学者。故选D。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错误,材料二第二至三段说“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而“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选项混淆了不同信息,二者之间不存在证明关系。故选A。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如何定位自己。A.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的定位。B.是说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的情况,与材料一观点无关。C.是说西方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与材料一观点无关。D.是说中国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与材料一观点无关。故选A。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解读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然后从“力量之变中的中国因素”“时局之变的事实”“中国如何定位自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采取了道理、对比、举例、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语言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点有: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手法四方面。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第一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首先解读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然后,第二至六段“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等内容,从“力量之变中的中国因素”“时局之变的事实”“中国如何定位自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二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是道理论证,“2010年,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在制造品上的占比分别是60%和40%”是举例论证,第三段“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是对比论证,第三、四段“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是引用论证,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语言更有说服力。
5.①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②在变局中,中国应坚持“和”“合”理念。(答“一方面向世界表明……,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也可;答“中国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实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织牢全球伙伴关系网”也可)③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答向内看……向外看……这部分内容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四、五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可知,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②由材料二第三段“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可知,在变局中,中国应坚持“和”“合”理念。(答“一方面向世界表明……,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也可;也可结合材料三最后两段答“中国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实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织牢全球伙伴关系网”)
③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可知,在变局中,中国应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答向“内看看……向外看……”这部分内容也可)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A.“就因为她不服老”错误。结合文章开篇可知,林大妈干活不仅因为她不服老,更因为她想攒钱给儿子娶媳妇。B.“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错误。由第三段可知,林大妈积了几个钱,是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但积蓄被蒋军抢了,阿桂也被抓去了。C.“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林大妈“哆哆嗦嗦”是因为在漆黑的夜里受到了突然的惊吓。故选D。
7.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错误。写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衬托林大妈的勇敢。故选B。
8.①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①依据第二十一段“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可知,“火”首先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②依据第七、十七段“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等可知,“火”还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③依据第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等可知,“火”还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
9.①外貌描写,如“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交代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动作描写,如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等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心理描写,如“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和对儿子的爱,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④侧面衬托。如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刻画人物手法的能力。
(1)正面描写:①第一、二段“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是外貌描写,交代了林大妈的基本情况;②第二、五段“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等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妈的勤劳以及她想攒点钱给儿子成亲的迫切心情;第二十二段“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也是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大妈的勇敢;③第十八段“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林大妈的牺牲精神以及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林大妈对解放军的信任。
(2)侧面衬托:第一、二、五段“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满山的竹子,衬托出林大妈的气节;第九至十二、十四、二十二段“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蒋军的蛮横,衬托出林大妈的机智勇敢。
10.C.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注意事件的层次性和句意联系的紧密性。根据前文可知“侍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由下文的“帝悼念不已”可知是徐元杰死亡的消息上报朝廷,然后“海内人士伤之”,“官田五百亩”“和“缗钱五千 ”为并列关系,应在此处断开。
11.C.【解题思路】结合前文的“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和选项给出的解释可知,叩阍应是向朝廷或皇帝上言。
12.B. 【解题思路】“共擒杀了八个寇贼”错,由原文“擒渠魁八人斩之。余释不问”可知,擒杀的八人为主要首领,而非共擒杀八个寇贼。
13.(1)(徐元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众人拦在路上跪着挽留。守丧期满后,被授予侍左郎官。(关键词“丁母忧”“遮道”“免丧”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皇上也知道他为人忠诚豁亮,常常在闲谈中随口问他天下的大事,徐元杰则在筵席上更(严肃详尽地)陈述自己先前的建议。(关键词 “察”“每”“申”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 态度:认为皇帝发布命令太草率(或:徐元杰不同意史嵩之继续任职)。(1分)
理由:陛下自然尽到陛下的礼仪,大臣自然也要尽到大臣的礼节(或:皇帝、大臣都应守礼制;或:只是替陛下爱惜民众,替大臣爱惜名节罢了;或:让臣子尽孝,以免背上不孝的名声)。(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自幼聪颖悟性高,读书日数千言,常常能静心思考,深入研究。陈文蔚实际上是朱熹门人,徐元杰便前去拜他为师。后又以真德秀为师。绍定五年,考中进士。嘉熙二年,被朝廷征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迁为校书郎。他建议皇子赵竑应被立为(宋宁宗的)养子且应早被立为太子,请求早定大计。当时谏官蒋岘正极力反对皇子赵竑早立为养子的建议,于是徐元杰极力请求外调,皇上不答应,他就请假回家。嘉熙三年,升任为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他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派他到安吉州做知州,他也辞官不做。皇上召他到自己身边奏事,他推辞得更坚决。淳祐元年,徐元杰被差遣到南剑州做知州。恰逢峡阳寇贼大作,他活捉了八个首领并杀了他们。其余的都释放而不予追究。父老百姓有的对他说:“您不来,我们这些人都要变成(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了。郡中有延平书院,徐元杰率领郡中博士,把诸生集合起来,亲自为他们讲学。民众诉讼,他都叫到跟前以理教导,百姓大都受到感动,高兴地离开。缴纳钱粮的百姓听到后都十分感慨,全郡的百姓都感激他。(徐元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众人拦在路上跪着挽留。守丧期满后,被授予侍左郎官。他认为对敌对国家和外来灾患,要以国家为中心。又上书说皇帝出行钱塘,不应该崇尚骄奢的生活,应该抑制浮华崇尚质朴。他兼任崇政殿说书一职,每次进殿讲说,一定先按期斋戒。丞相史嵩之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未满)皇上下令重新起用,朝廷上下没有人敢劝谏,只有学校向朝廷极力争辩。当时正好轮到徐元杰陈述政见,他上言道:“我前一天为圣上讲论经史,有幸承受圣问,对于重新起用大臣史嵩之一事,我认为皇上下达命令过于轻率,大臣们都说圣上的诏令不可能被劝阻。(我认为)陛下应该尽到陛下的礼节,大臣应该尽到大臣的礼节,家庭的变化,(人臣应该)尽哀尽悲,礼仪制度自有常态。自从听说朝廷有起复大臣的命令,虽然不知道他如何避就,(但)凡是有父母之心的人没有谁不失声痛哭的,为什么会这样?只不过是为陛下爱惜百姓,为大臣爱惜名节罢了”徐元杰的奏疏传出后,朝廷内外传诵,皇上也知道他为人忠诚豁亮,常常在闲谈中随口问他天下的大事,徐元杰则在筵席上更(严肃详尽地)申述自己先前的建议。不久,夜降御笔罢黜四不才台谏,于是起复的命令就被搁置了。杜范入朝为相后,(徐元杰)又被邀请参议军国大事。他上书建言朝廷不止几十次,上书所涉及到的都是朝廷大政,边境远虑等事务。每次书写到国家的隐忧处,就停笔流泪,书信就随时删改,即使是子侄辈的都不知道。六月初一,徐元杰轮值为皇上侍讲,却因急病突然去世,消息传来,国人都感到悲伤,皇帝追念不已,赐给他的家人五百亩官田、五千缗钱。赐谥号“忠愍”。
15.B 【解题思路】“肉色退红娇”是说牡丹变成了粉红或浅红,因此颜色变淡了,不是“牡丹红色褪去”的意思。颔联意思是说深紫色的牡丹泛着光泽,很好看,变成了红色,仍然很娇媚。结合全诗可知,诗人并没有失去对牡丹花的怜爱之情。
16. 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和怜惜之情。飘零在外的诗人,见到所赁宅子的牡丹花,顿时感到欣喜和激动,但又担心牡丹因风吹日晒而凋零;
诗人借牡丹花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伤之情。诗人收起飘落在地上的花瓣,集中焚烧,看到烟雾缭绕,香灰四散,禁不住自我感伤。
【解题思路】本诗前两联浓墨重彩地写出了租赁宅子的牡丹花之多、之娇、之艳,令人赏心悦目,欣喜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颈联写诗人怕牡丹花被风吹日晒而枯焦,表现出怜惜之意。尾联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3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8.①精益求精 ②一丝不苟 ③风驰电掣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语境“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对技艺要求高,可使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形容(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第②处,此处“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可使用“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第③处,此处是形容京张高铁的建设速度,可使用“风驰电掣”。“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19.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都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全国劳动模范,许多人都是……”中途易辙,应改为“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都是……”;第二处,“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行……精神”;第三处,“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据此写出正确的句子即可。
20.①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喻“事业”,以“汗水”来比喻“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喻“事业兴旺”,这是“比”。②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考生首先要回顾“比兴”这一手法,把握其构成,然后结合画线句具体分析。“比兴”由“比”和“兴”组成。“比”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就画线句来看,“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花绽放,以之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有“比”也有“兴”。“鲜花”“汗水”都是喻体,“事业”“实干”都是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的兴旺”比作“鲜花的绽放”,生动形象展现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
21.①东方艺术重主观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中国画的分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从前文“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可知,此处是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而后文“西方艺术重客观”则是说西方艺术的特点,那么补写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就应是“东方艺术”,其特点应该和“西方艺术”特点相对,与“客观”相对的应该是“主观”。故可以填入“东方艺术重主观”。②根据后文“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可知,空格处的内容是对“人物画”表现了哪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然“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那么“人物画”当然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可以填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在讲了三类中国画所表现的关系后,应该是一个总结性的结论,从后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可知,正是中国画的独特分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故可以填入“中国画的分类”。
22.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的关键首先是在短句中找到一个句子作为变换后长句的主干,然后将其他短句按句子的性质转换成长句的定语、状语或补语。
本题中,将“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作为句子的主干,将“山涧内山峦映衬”与“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变成句子的状语,就是写成“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的句子,状语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减一些词语。因此“山涧内山峦映衬”可变为“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则要变成“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变成蝌蚪游动的环境,变换后的句子为: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由两则构成。第一则提出“牛油果”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考生不难把握。第二则开头一个“却”字暗示深远,意味着第二则主旨与第一则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形成对比。“上善若水……事善能”出自《道德经》的第八章,需要一定的道家文化涵养和文言积累才能理解这句话,但命题者下文用“随物赋形,融江入海”作了解释,这种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遇而安,灵活应变,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所以,第二则突出“改变”。
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此题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写作方向。一是围绕“坚守自我”兼谈“改变自我”。可侧重于写“坚守自我”: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开心。而在坚守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自我”。二是围绕“改变自我”兼谈“坚守自我”。可侧重于写“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在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在某些方面“坚守自我”。三是围绕“改变自我与坚守自我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构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还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坚守与改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路上,我们应以坚守为本,把改变作为辅助;其次,列举恰当的人物例子论证敢于坚守,我们的生命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再次,列举恰当的人物例子论证正是因为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奏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音符,找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把改变作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追求!
立意:
(1)行若水,心益坚;
(2)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3)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4)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例文:
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的人,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
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
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
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用灵活变换之法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
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融通善变,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 21 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2010年,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在制造品上的占比分别是60%和40%。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另外,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二:
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
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北京观察家认为,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压受力面相对较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应变、特别是如何不变,是考察其在世界变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标。
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摘编自朱方芳《“百年大变局”下中国的应变与不变》)
材料三: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
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
(摘编自新华社《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概念,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
B.因为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
C.材料二中指出,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应该坚持与中国进行对抗。
D.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具体实践,是对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动诠释。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体现了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近年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东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续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D.在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过程中,中国要正确定位机遇与挑战,在“变”中“化危为机”,以赢得更好发展。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早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已为16%,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
B.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
C.已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赫然在列。
D.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逐步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如何定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8.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言皇子竑当置后①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计。时谏官蒋岘方力排竑置后之说,遂力请外,不许,即谒告归。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辞。差知安吉州,辞。召赴行在奏事,辞益坚。淳祐元年,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魁八人斩之。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输苗听其自概,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元杰时适轮对,言:“臣前日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臣奏陛下出命太轻,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尽大臣之礼,家庭之变,哀戚终事,礼制有常。自闻大臣有起复之命,虽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特为陛下爱惜民彝,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议。未几,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起复之命遂寝。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赐谥忠愍。
(节选自《宋史·徐元杰传》)
【注】置后:古时大夫死后无子,生者为死者别置后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
B.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
C.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
D.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淳祐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所谓“年号”是古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最先开始使用。
B.博士,秦汉时掌管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C.叩阍,“阍”指太阳下山后皇宫的正门关闭,引申为皇宫的守门人,这里指向其询问宫中事。
D.经筵,汉唐帝王为讲论经史特设的御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由翰林学士或他官充任或兼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徐元杰聪颖尚学,颇有远见。他自幼悟性极高,听说朱熹的弟子陈文蔚在铅山讲学,便前往拜师,后又从师于真德秀;入朝为官,上言朝廷应早立太子。
B.徐元杰治理有方,深受爱戴。做官南剑州时恰逢峡阳寇贼大作,他为民除害,共擒杀了八个寇贼;因矛盾上诉官府者,他以理教化,百姓大都心悦诚服。
C.徐元杰敢于直言,据理力争。丞相史嵩之为父守丧期间,皇上下令起用,恰逢轮到徐元杰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他慷慨陈词劝止,诏令终被搁置。
D.徐元杰心忧天下,一心为国。杜范入朝为相时请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他多次上书言及朝廷和边疆大事,每次写信谈到国家的隐忧处,都会停笔流泪痛哭。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
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议。
14.徐元杰对皇上准备起用因父亲去世而处于守丧期间的史嵩之一事是何态度?理由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所赁宅牡丹花
王 建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得”字表现诗人喜出望外之情,“妖”字刻画出牡丹花之妩媚。
B.颔联写紫色花光泽细腻,而牡丹红色褪去,便不那么娇美惹人怜爱了。
C.颈联写多情善感的诗人希望风别刮太猛,还担忧烈日会把花朵烤焦。
D.全诗景中寓情,情里含景,以花写人,句句写花,又无一处不在写人。
16. 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精神的句子是:“ , ”。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 ① 、“偏毫厘不敢安”的 ② 、“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许多人都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 ③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说来, ① ,西方艺术重客观。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 ② ;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 ③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文中画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