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屈原
列
传
《史记》
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是热情又潇洒、痛苦又浪漫、执着又超越的。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感悟,对于理想与人格的追求,对于现实世界的眷恋、忧虑与质疑,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
屈原的作品,金相玉质般的诗歌语言与奇幻瑰丽的文学想象,使之成为中国的“词章之祖”。屈原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怀、美政理想、独立人格,已经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江海之中,滋润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经典名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卜居》
走近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带,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司马迁继承其父亲的职位任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后来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不久李陵兵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奋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填空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撰写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时代,下至-------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表(大事年表)、------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篇,五十二万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
屈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因为才华出众而担任要职,但因为受人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他,后被放逐。从此,楚国日益衰微,楚怀王受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国断交,使楚国陷入孤立境地,发兵攻秦后丧失大片国土。楚怀王晚年时,不听屈原的劝阻,亲自到秦国被扣留,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楚国继续对秦投降,此时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屈原对国家命运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来楚国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背景探寻
1段:介绍屈原的出身、官职、才能和重要地位。
2段:写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原因。
3段:评论屈原的作品《离骚》和屈原的高尚品质。
4段:叙述楚怀王因错信张仪导致损兵、失地。
5、6段:叙述楚怀王放走张仪,再次兵败。
7段:楚怀王再次被骗,客死秦国。
8、9段:批评楚怀王的“不知人之祸”,屈原最终被放逐。
10段:写屈原流放途中和渔父的对话,及最后殉国的壮举。
11段: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12段: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介绍屈原,并写出屈原由“任”到“疏”。
叙述楚国灭亡的过程,及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写屈原以身殉国的过程,他对后世的影响,作者对他的评价。
每段段意:
概括内容
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第一段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第二段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第三段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第三段
译文: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三段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文段解读
1-3段,主要叙述的是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①交代了屈原的才干;
②写出了大臣对屈原的嫉妒与谗毁;
③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最后赞美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辉。
司马迁议论屈原的《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用大量篇幅议论屈原的《离骚》,是为了表现屈原的人品和政治追求。他认为《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这种怨是出自一片爱国衷心。《离骚》的作品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密切相关的,即“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文段解读
4-7段,主要叙屈原被免官职后,楚怀王三次被秦欺骗,最终客死秦国。
①张仪第一次骗楚王——损兵折将;
②张仪再次出使出国——买通靳尚,逃离楚国;
③秦楚通婚,楚王入秦国——客死秦国
本文是为屈原立传,为什么用大量篇幅记叙楚国的命运?
明确: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失败,楚怀王多次被骗,最终客死秦国。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这样叙述,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同时,作者也想通过继续这些史实揭示楚怀王的昏聩无能、贪利好色的本性,这也是导致屈原这样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最终自投汨罗江的悲剧发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第八段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第八段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第九段
译文:《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文段解读
8-9段,叙述屈原被“迁”的过程,司马迁为屈原鸣不平。
①先从屈原的角度写出了他的“衷”与“贤”,阐明他与楚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②又从怀王的角度,写出他的做法的结果是“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死他国”,阐明了“不知人之祸”带来的后果。
文段解读
10段,叙述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①第一次,解释屈原悲剧的原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②第二次,突出了屈原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明确:渔父和屈原的两次对同,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文中的“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起波”。屈原则反对这种人生哲学,他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决不能同流合污,他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品格。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屈原的高风亮节。
文段解读
11段,写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的“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屈原精神的可贵。
文段解读
12段,写作者对屈原的评价。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屈原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如: 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主要是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议论中含强烈情感,褒赞高洁,斥贬邪恶,评价作品和作者,蕴含感情。叙述蕴含情感。如叙述屈原保持操守,含敬重之情;叙述屈原的悲惨遭遇,含悲愤之情。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本文在写法上与选入中学教材的其它《史记》中的几篇传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其一,在选材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而《屈》传则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
其二,在写法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戏剧性。《屈原列传》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如果说前者近乎小说笔法,那么,《屈》传则类于饱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了。
重点词:属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
②举酒属客(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⑤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⑥神情与苏、黄不属( )
绝
①绝知此事要躬行( )
②不绝如缕(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④楚诚能绝齐( )
⑤不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⑥负青天,绝云气( ) ⑦秦伏兵绝其后( )
⑧佛印绝类弥勒( ) ⑨以为妙绝( )
伐
①季氏将伐颛臾( )
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③自矜功伐( )
疾
①声非加疾也( )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③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
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见
5、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②徒见欺( )
③北邀当国者相见( )
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
⑤真知灼见( )
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被
①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②被发行吟泽畔( )
③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当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②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
③北邀当国者相见( )
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
⑦以一仪当汉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