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项脊轩志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2* 项脊轩志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9 21:3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cuì)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明史·归有光传》
正德元年,丙寅(1506),十二月二十四日先生生于昆山之宣化里。
正德七年,壬申(1512),先生年七岁。入小学。塾师为周处士寅之先生,授以《孝经》大义。
嘉靖三年,甲申(1524),先生年十九岁。先生读书项脊轩。
嘉靖四年,乙酉(1525),先生年二十岁。应提学卢公试,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秋,应应天府乡试。
嘉靖七年,戊子(1528),先生二十三岁。秋,应应天乡试。元配魏孺人来归。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先生年二十八岁。冬十月庚子,魏孺人卒。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先生年三十五岁。举应天乡试第二名。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先生年三十六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先生三十九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先生四十二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先生四十五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先生四十八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先生五十一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先生五十四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先生五十七岁。应礼部试,下第南还。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先生年六十岁。礼部会试成进士,除授长兴县知县。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归氏虽无位于朝,而居于乡者甚乐。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
——归有光《归氏世谱后》
问题一:文章第一段,在这样老旧的南阁子里,归有光为什么能有那样悠闲、惬意、愉悦的读书心境呢?
首先,归有光受了儒家“君子固穷”的精神的熏陶,使他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士人应该“士志于道”、“忧道不忧贫”,应该要“贫而无怨”、“贫而乐”(“乐”指“乐道”)。归有光《陶庵记》有言:“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
其次,作此文时作者方十九岁,还未屡屡遭受科举的挫折打击,对未来充满了自信。《项脊轩志》中有言,“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十九岁的归有光自比女清、孔明。“方扬眉瞬目”,即认为自己正处于高兴自得的状态,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未来一片奇异的景象。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问题二:此文中有诸多琐事感人肺腑,例如回忆的母亲之事、祖母之事、爱妻之事。请选择最触动你的一件事,依托原文表述,谈谈选择的原因。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思考】
1.三句话中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2.“以手阖门”是怎样关门?
3.“……儿之成……”为何是“自语”而非当面勉励?
4.赠“象笏”的举动有多么深沉?
5.三句话分别应用什么语气读出来?
“某所,而母立于兹”
【比较】
1.母亲未亡,尝立于兹;
2.母亲已亡,尝立于兹、尝言此事、尝用此器……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思考】
1.为何写“以指扣门扉”的动作?
2.“儿寒乎?欲食乎?”的问句内容体现母亲怎样的关怀?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思考】
1.写“问古事”“学书”的生活片段表现怎样的夫妻关系?
2.想象一下小妹大约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发问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问题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妙在何处?
试比较
“庭有凉亭,吾妻死之年所手建也,今已断瓦残垣矣。”
“庭有黄花,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又芬芳香袖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妻对应残垣断网的凉亭,是死和死的照应。死和死,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形成顺应的合力,表达的是悲凉。
死妻对应亭亭如盖枇杷树,是死和生的对立。死和生,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形成拉扯的张力,悲凉的同时表达时间不因个人意愿而停止的生命无力感。
时间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你只有过了很多年回过头看,才能明白当初的回忆是多么美好,多么珍贵。而你已永远失去。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树,既是见证,也是参照。它停留在原地,以一种缓慢而坚定的姿态,告诉你物是人非,提醒你时过境迁。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李煜《虞美人》(节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