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学期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5-11-16 09:49:00

文档简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cm),它的面积s(cm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厘米,则面积增加y平方厘米,试写出y与x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取哪些值时,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解 若函数是二次函数,则

解得 ,且.
因此,当,且时,函数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的函数只有在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取哪些值?
例2.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cm2)与正方体棱长a(cm)之间的函数关系;
(2)写出圆的面积y(cm2)与它的周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元)与所存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求菱形的面积S(cm2)与一对角线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解 (1)由题意,得 ,其中S是a的二次函数;
(2)由题意,得 ,其中y是x的二次函数;
(3)由题意,得 (x≥0且是正整数),
其中y是x的一次函数;
(4)由题意,得 ,其中S是x的二次函数.
例3.正方形铁片边长为15cm,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用余下的部分做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1)求盒子的表面积S(cm2)与小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3cm时,求盒子的表面积.
解 (1);
(2)当x=3cm时,(cm2).
[当堂课内练习]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 (2)
(3) (4)
2.当k为何值时,函数为二次函数?
3.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周长为x(cm).
(1)请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判断y是否为x的二次函数.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 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 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y= -5,当x= -5时,求y的值.
3. 已知一个圆柱的高为27,底面半径为x,求圆柱的体积y与x的函数关系式.若圆柱的底面半径x为3,求此时的y.
4. 用一根长为4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y与它的半径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请写出半径r的取值范围.
B组
5.对于任意实数m,下列函数一定是二次函数的是 ( )
A. B. C. D.
6.下列函数关系中,可以看作二次函数()模型的是 ( )
A. 在一定的距离内汽车的行驶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
B. 我国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这样我国人口总数随年份的变化关系
C. 竖直向上发射的信号弹,从发射到落回地面,信号弹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
D. 圆的周长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本课学习体会]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概括出图象的特点及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是 、
,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
(1)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前,想一想,列表时如何合理选值?以什么数为中心?当x取互为相反数的值时,y的值如何?
(2)观察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指出它们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1) (2)
解 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 18 8 2 0 2 8 18 …
… -18 -8 -2 0 -2 -8 -18 …
分别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这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如图26.2.1.
共同点:都以y轴为对称轴,顶点都在坐标原点.
不同点:的图象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
的图象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
回顾与反思 在列表、描点时,要注意合理灵活地取值以及图形的对称性,因为图象是抛物线,因此,要用平滑曲线按自变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
例2.已知是二次函数,且当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
(2)求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解 (1)由题意,得, 解得k=2.
(2)二次函数为,则顶点坐标为(0,0),对称轴为y轴.
例3.已知正方形周长为Ccm,面积为S cm2.
(1)求S和C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
(2)根据图象,求出S=1 cm2时,正方形的周长;
(3)根据图象,求出C取何值时,S≥4 cm2.
分析 此题是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图象时,自变量C的取值应在取值范围内.
解 (1)由题意,得.
列表:
C 2 4 6 8 …
1 4 …
描点、连线,图象如图26.2.2.
(2)根据图象得S=1 cm2时,正方形的周长是4cm.
(3)根据图象得,当C≥8cm时,S≥4 cm2.
回顾与反思
(1)此图象原点处为空心点.
(2)横轴、纵轴字母应为题中的字母C、S,不要习惯地写成x、y.
(3)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当堂课内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 (2) (3)
2.(1)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2)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3.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x,请将此三角形的面积S表示成x的函数,并画出图象的草图.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 (2)
2.填空:
(1)抛物线,当x= 时,y有最 值,是 .
(2)当m=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3)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已知抛物线中,当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 (2)作出函数的图象(草图).
4.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3),求当y=9时,x的值.
B组
5.底面是边长为x的正方形,高为0.5cm的长方体的体积为ycm3.(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画出函数的图象;(3)根据图象,求出y=8 cm3时底面边长x的值;(4)根据图象,求出x取何值时,y≥4.5 cm3.
6.二次函数与直线交于点P(1,b).
(1)求a、b的值;
(2)写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指出x取何值时,该函数的y随x的增大而减小.
7. 一个函数的图象是以原点为顶点,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且过M(-2,2).
(1)求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2)写出抛物线上与点M关于y轴对称的点N的坐标,并求出⊿MON的面积.
[本课学习体会]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与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
解 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 18 8 2 0 2 8 18 …
… 20 10 4 2 4 10 20 …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 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 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例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解 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 -8 -3 0 1 0 -3 -8 …
… -10 -5 -2 -1 -2 -5 -10 …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
可以看出,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下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 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上、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探索 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平移?
例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 由题意可得,所求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坐标为(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可看作, 又抛物线经过点(1,1),
所以,, 解得.
故所求函数关系式为.
回顾与反思 (a、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
, , .
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2.抛物线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3.函数,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值y= .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函数, , .
(1)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
(2)说出各个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出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 不画图象,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说明它是由函数通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3.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0),求a的值.这个函数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是多少?
B组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与的图象的大致位置是( )


5.已知二次函数,当k为何值时,此二次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写出其函数关系式.
[本课学习体会]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我们已经了解到,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的图象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可以由函数平移而得呢?画图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解 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 2 0 2 …
… 0 2 8 …
… 8 2 0 …
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5所示.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上;对称轴分别是y轴、直线x= -2和直线x=2;顶点坐标分别是
(0,0),(-2,0),(2,0).
回顾与反思 对于抛物线,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值y= .
探索 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左、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平移?
例2.不画出图象,你能说明抛物线与之间的关系吗
解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0,0);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0).
因此,抛物线与形状相同,开口方向都向下,对称轴分别是y轴和直线.抛物线是由向左平移2个单位而得的.
回顾与反思 (a、h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画图填空:抛物线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函数,, .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
(2)分别说出各个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分别讨论各个函数的性质.
2.根据上题的结果,试说明:分别通过怎样的平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和?
3.函数,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取得最 值,最 值y= .
4.不画出图象,请你说明抛物线与之间的关系.
B组
5.将抛物线向左平移后所得新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为 -2,且新抛物线经过点
(1,3),求的值.
[本课学习体会]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
[本课知识要点]
1.掌握把抛物线平移至+k的规律;
2.会画出+k 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函数的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那么函数的图象,如何平移,才能得到函数的图象呢?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解 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 2 0 2 …
… 8 2 0 2 …
… 6 0 -2 0 …
描点、连线,画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6所示.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 ,对称轴分别为 、 、 ,顶点坐标分别为 、 、 .请同学们完成填空,并观察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
回顾与反思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上下平移,只影响二次函数+k中k的值;左右平移,只影响h的值,抛物线的形状不变,所以平移时,可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前、后的函数关系式及平移的路径.此外,图象的平移与平移的顺序无关.
探索 你能说出函数+k(a、h、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试填写下表.
+k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例2.把抛物线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求b、c的值.
分析 抛物线的顶点为(0,0),只要求出抛物线的顶点,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后的函数关系式,从而求出b、c的值.
解 .
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
其顶点坐标是,而抛物线的顶点为(0,0),则
解得
探索 把抛物线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也就意味着把抛物线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那么,本题还可以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解,请你试一试.
[当堂课内练习]
1.将抛物线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 ( )
A.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B.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C.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D.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把抛物线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
3.抛物线可由抛物线向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并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将抛物线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求平移后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3.将抛物线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
B组
4.把抛物线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则有 ( )
A.b =3,c=7 B.b= -9,c= -15 C.b=3,c=3 D.b= -9,c=21
5.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求b、c的值.
6.将抛物线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其中h>0,k<0,求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本课学习体会]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
[本课知识要点]
1.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化成+k的形式,从而确定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MM及创新思维]
我们已经发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的图象先向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因此,可以直接得出: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那么,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如,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
[实践与探索]
例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

因此,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为(1,8).
由对称性列表:
x … -2 -1 0 1 2 3 4 …
… -10 0 6 8 6 0 -10 …
描点、连线,如图26.2.7所示.
回顾与反思 (1)列表时选值,应以对称轴x=1为中心,函数值可由对称性得到,.
(2)描点画图时,要根据已知抛物线的特点,一般先找出顶点,并用虚线画对称轴,然后再对称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探索 对于二次函数,你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请你完成填空:对称轴 ,顶点坐标 .
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求的值.
分析 顶点在坐标轴上有两种可能:(1)顶点在x轴上,则顶点的纵坐标等于0;(2)顶点在y轴上,则顶点的横坐标等于0.
解 ,
则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当顶点在x轴上时,有 ,
解得 .
当顶点在y轴上时,有 ,
解得 或.
所以,当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时,有三个值,分别是 –2,4,8.
[当堂课内练习]
1.(1)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 .
(2)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是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是-2,则= .
2.抛物线的顶点是,则、c的值是多少?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抛物线,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2.利用配方法,把下列函数写成+k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 (2)
(3) (4)
3.已知是二次函数,且当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2)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B组
4.当时,求抛物线的顶点所在的象限.
5.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A在直线上,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本课学习体会]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6)
[本课知识要点]
1.会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或最小值.
[MM及创新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带有“最”字的问题,如
问题: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0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约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设每件商品降价x元,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则可得函数关系式为二次函数.那么,此问题可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你能解决吗
[实践与探索]
例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 (2).
分析 由于函数和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所以只要确定它们的图象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就可以确定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 (1)二次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2>0,
因此抛物线有最低点,即函数有最小值.
因为=,
所以当时,函数有最小值是.
(2)二次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1<0,
因此抛物线有最高点,即函数有最大值.
因为=,
所以当时,函数有最大值是.
回顾与反思 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求法,第一步确定a的符号,a>0有最小值,a<0有最大值;第二步配方求顶点,顶点的纵坐标即为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探索 试一试,当2.5≤x≤3.5时,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某产品每件成本是120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
x(元) 130 150 165
y(件) 70 50 35
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要获得最大销售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定为多少元?此时每日销售利润是多少?
分析 日销售利润=日销售量×每件产品的利润,因此主要是正确表示出这两个量.
解 由表可知x+y=200,
因此,所求的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
设每日销售利润为s元,则有

因为,所以.
所以,当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定为160元时,销售利润最大,最大销售利润为1600元.
回顾与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先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再研究所得的函数,得出结果.
例3.如图26.2.8,在Rt⊿ABC中,∠C=90°,BC=4,AC=8,点D在斜边AB上,分别作DE⊥AC,DF⊥BC,垂足分别为E、F,得四边形DECF,设DE=x,DF=y.
(1)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AE;
(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
(3)设四边形DECF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S的最大值.
解 (1)由题意可知,四边形DECF为矩形,因此

(2)由∥,得,即,
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
(3),
所以,当x=2时,S有最大值8.
[当堂课内练习]
1.对于二次函数,当x= 时,y有最小值.
2.已知二次函数有最小值 –1,则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
A.a<b B.a=b C.a>b D.不能确定
3.某商场销售一批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件,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 (2).
2.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1,求m的值.,
3.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满足函数关系:.y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第10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第几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B组
4.不论自变量x取什么数,二次函数的函数值总是正值,求m的取值范围.
5.如图,有长为24m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a为10m),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为x m,面积为S m2.
(1)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 m2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
(3)能围成面积比45 m2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
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6.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线段EF在对角线AC上,EG⊥AD,FH⊥BC,垂足分别是G、H,且EG+FH=EF.
(1)求线段EF的长;
(2)设EG=x,⊿AGE与⊿CFH的面积和为S,
写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并求出S的最小值.
[本课学习体会]
26 .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7)
[本课知识要点]
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MM及创新思维]
一般地,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那么就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一个条件:如果要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又需要几个条件呢?
[实践与探索]
例1.某涵洞是抛物线形,它的截面如图26.2.9所示,现测得水面宽1.6m,涵洞顶点O到水面的距离为2.4m,在图中直角坐标系内,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分析 如图,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这时,涵洞所在的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是.此时只需抛物线上的一个点就能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 由题意,得点B的坐标为(0.8,-2.4),
又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入,得
所以 .
因此,函数关系式是.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0,-1)、B(1,0)、C(-1,2);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3),且与y轴交于点(0,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且与y轴交于点(0,-3);
(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3,-2),且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分析 (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可设函数关系式为的形式;(2)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3)根据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再根据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求出a的值;(4)根据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2),可设函数关系式为,同时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3,再由与x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可得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和(5,0),任选一个代入,即可求出a的值.
解 (1)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由已知,这个函数的图象过(0,-1),可以得到c= -1.又由于其图象过点(1,0)、(-1,2)两点,可以得到
解这个方程组,得
a=2,b= -1.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2)因为抛物线的顶点为(1,-3),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1),可以得到
解得 .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3)因为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3,0)、(5,0),
所以设二此函数的关系式为.
又由于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0,3),可以得到

解得 .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
(4)根据前面的分析,本题已转化为与(2)相同的题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回顾与反思 确定二此函数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选择把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什么形式时,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灵活选择,以简单为原则.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可设如下三种形式:
(1)一般式:,给出三点坐标可利用此式来求.
(2)顶点式:,给出两点,且其中一点为顶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3)交点式:,给出三点,其中两点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时可利用此式来求.
[当堂课内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2)、(1,1)、(3,5);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1,2),且过点(2,1);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M(-1,0)、(2,0),且经过点(1,2).
2.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 -1,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6,且经过点(2,10),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12)、B(2,-3),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用配方法把(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化成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公共点P(2,m)、Q(n,-8),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3.某工厂大门是一抛物线型水泥建筑物,如图所示,大门地面宽AB=4m,顶部C离地面高度为4.4m.现有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欲通过大门,货物顶部距地面2.8m,装货宽度为2.4m.请判断这辆汽车能否顺利通过大门.
4.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0,且它的图象在x轴上截得的弦长为4,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B组
5.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0)与(2,5)两点.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请你换掉题中的部分已知条件,重新设计一个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题目,使所求得的二次函数与(1)的相同.
6.抛物线过点(2,4),且其顶点在直线上,求此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本课学习体会]
26 . 3 实践与探索(1)
[本课知识要点]
会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
[MM及创新思维]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有关的问题,比如在2004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很多项目,如跳水、铅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都与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息息相关.你知道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的运用吗?
[实践与探索]
例1.如图26.3.1,一位运动员推铅球,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是,问此运动员把铅球推出多远?
解 如图,铅球落在x轴上,则y=0,
因此,.
解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此运动员把铅球推出了10米.
探索 此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了运动员把铅球推出的实际距离,如果创设另外一个问题情境:一个运动员推铅球,铅球刚出手时离地面m,铅球落地点距铅球刚出手时相应的地面上的点10m,铅球运行中最高点离地面3m,已知铅球走过的路线是抛物线,求它的函数关系式.你能解决吗?试一试.
例2.如图26.3.2,公园要建造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处安装一个柱子OA,水流在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线落下,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要求设计成水流在离OA距离为1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
(1)若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致落到池外?
(2)若水流喷出的抛物线形状与(1)相同,水池的半径为3.5m,要使水流不落到池外,此时水流最大高度应达多少米?(精确到0.1m)
分析 这是一个运用抛物线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首先必须将水流抛物线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如图26.3.3,我们可以求出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再利用抛物线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解 (1)以O为原点,OA为y轴建立坐标系.设抛物线顶点为B,水流落水与x轴交点为C(如图26.3.3).
由题意得,A(0,1.25),B(1,2.25),
因此,设抛物线为.
将A(0,1.25)代入上式,得,
解得
所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当y=0时,解得 x=-0.5(不合题意,舍去),x=2.5,
所以C(2.5,0),即水池的半径至少要2.5m.
(2)由于喷出的抛物线形状与(1)相同,可设此抛物线为.
由抛物线过点(0,1.25)和(3.5,0),可求得h= -1.6,k=3.7.
所以,水流最大高度应达3.7m.
[当堂课内练习]
1.在排球赛中,一队员站在边线发球,发球方向与边线垂直,球开始飞行时距地面1.9米,当球飞行距离为9米时达最大高度5.5米,已知球场长18米,问这样发球是否会直接把球打出边线?
2.在一场篮球赛中,队员甲跳起投篮,当球出手时离地高2.5米,与球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米,当球出手水平距离为4米时到达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球圈距地面3米,问此球是否投中?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在一场足球赛中,一球员从球门正前方10米处将球踢起射向球门,当球飞行的水平距离是6米时,球到达最高点,此时球高3米,已知球门高2.44米,问能否射中球门?
2.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赢利的过程.
下面的二次函数图象(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由已知图象上的三点坐标,求累积利润s(万元)与时间t(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截止到几月末公司累积利润可达到30万元;
(3)求第8个月公司所获利润是多少万元?
3.如图,一位运动员在距篮下4m处跳起投篮,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当球运行的水平距离为2.5m时,达到最大高度3.5m,然后准确落入篮圈,已知篮圈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3.05m.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该运动员身高1.8m,在这次跳投中,球在头顶上方
0.25m处出手,问:球出手时,他跳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B组
4.某公司草坪的护栏是由50段形状相同的抛物线组成的,为牢固起见,每段护栏需按间距0.4m加设不锈钢管(如图a)做成的立柱,为了计算所需不锈钢管立柱的总长度,设计人员利用图b所示的坐标系进行计算.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所需不锈钢管立柱的总长度.
5.某跳水运动员在进行10m跳台跳水训练时,身体(看成一点)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是如图所示的一条抛物线.在跳某个规定动作时,正常情况下,该运动员在空中的最高处距水面m,入水处距池边的距离为4m,同时运动员在距水面高度5m以前,必须完成规定的翻腾动作,并调整好入水姿势时,否则就会出现失误.
(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在某次试跳中,测得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是(1)中的抛物线,且运动员在空中调整好入水姿势时,距池边的水平距离为m,问此次跳水会不会失误?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本课学习体会]
26 . 3 实践与探索(2)
[本课知识要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关二次函数知识的过程.
[MM及创新思维]
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阔,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某广告公司设计一幅周长为12米的矩形广告牌,广告设计费为每平方米1000元,设矩形一边长为x米,面积为S平方米.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获得的设计费最多,并求出这个费用.你能解决它吗?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实践与探索]
例1.某化工材料经销公司购进了一种化工原料共7000千克,购进价格为每千克30元。物价部门规定其销售单价不得高于每千克70元,也不得低于30元。市场调查发现:单价定为70元时,日均销售60千克;单价每降低1元,日均多售出2千克。在销售过程中,每天还要支出其他费用500元(天数不足一天时,按整天计算)。设销售单价为x元,日均获利为y元。
(1)求y关于x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注明x的取值范围;
(2)将(1)中所求出的二次函数配方成的形式,写出顶点坐标;在直角坐标系画出草图;观察图象,指出单价定为多少元时日均获利最多,是多少?
分析 若销售单价为x元,则每千克降低(70-x)元,日均多售出2(70-x)千克,日均销售量为[60+2(70-x)]千克,每千克获利为(x-30)元,从而可列出函数关系式。
解 (1)根据题意,得
(30≤x≤70)。
(2)。
顶点坐标为(65,1950)。二次函数草图略。
经观察可知,当单价定为65元时,日均获利最多,是1950元。
例2。某公司生产的某种产品,它的成本是2元,售价是3元,年销售量为100万件.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公司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广告.根据经验,每年投入的广告费是x(十万元)时,产品的年销售量将是原销售量的y倍,且y是x的二次函数,它们的关系如下表:
X(十万元) 0 1 2 …
y 1 1.5 1.8 …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把利润看作是销售总额减去成本费和广告费,试写出年利润S(十万元)与广告费x(十万元)的函数关系式;
(3)如果投入的年广告费为10~30万元,问广告费在什么范围内,公司获得的年利润随广告费的增大而增大?
解 (1)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
由表中数据,得 。
解得。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关系式为。
(2)根据题意,得。
(3)。
由于1≤x≤3,所以当1≤x≤2。5时,S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堂课内练习]
1.将进货单价为70元的某种商品按零售价100元一个售出时,每天能卖出20个,若这种商品的零售价在一定范围内每降价1元,其日销售量就增加1个,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则应降价 ( )
A、5元 B、10元 C、15元 D、20元
2.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每件产品成本是3元,售价是4元,年销售量为10万件,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公司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广告.根据经验,每年投入的广告费是x(万元)时,产品的年销售量将是原销售量的y倍,且,如果把利润看作是销售总额减去成本费和广告费,试写出年利润S(万元)与广告费x(万元)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广告费是多少万元时,公司获得的年利润最大,最大年利润是是多少万元?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某商场以每件42元的价钱购进一种服装,根据试销得知:这种服装每天的销售量t(件),
与每件的销售价x(元/件)可看成是一次函数关系:t=-3x+204。
(1)写出商场卖这种服装每天的销售利润y与每件的销售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每天的销售利润是指所卖出服装的销售价与购进价的差);
(2)通过对所得函数关系式进行配方,指出:商场要想每天获得最大的销售利润,每件的销售价定为多少最为合适;最大销售利润为多少?
2.某旅社有客房120间,当每间房的日租金为50元时,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高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客房日租金增加5元,则客房每天出租数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客房的总收入最大?比装修前客房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
3.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
B组
4.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止,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为了测定某种型号汽车的刹车性能﹙车速不超过140千米/时﹚,对这种汽车进行测试,数据如下表:
刹车时车速(千米/时) 0 10 20 30 40 50 60
刹车距离 0 0.3 1.0 2.1 3.6 5.5 7.8
﹙1﹚以车速为x轴,以刹车距离为y轴,在坐标系中描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结这些点,得到函数的大致图象;
﹙2﹚观察图象,估计函数的类型,并确定一个满足这些数据的函数关系式;
﹙3﹚该型号汽车在国道上发生一次交通事故,现场测得刹车距离为46.5米,请推测刹车时的车速是多少?请问在事故发生时,汽车是超速行驶还是正常行驶?
[本课学习体会]
26 . 3 实践与探索(3)
[本课知识要点]
(1)会求出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2)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MM及创新思维]
给出三个二次函数:(1);(2);(3).
它们的图象分别为
观察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分别是 个、 个、 个.你知道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什么有关吗?
另外,能否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寻找方程,不等式或的解?
[实践与探索]
例1.画出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什么?
(2)当x取何值时,y=0?这里x的取值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0?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0?
解 图象如图26.3.4,
(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3,0),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3).
(2)当x= -1或x=3时,y=0,x的取值与方程的解相同.
(3)当x<-1或x>3时,y>0;当 -1<x<3时,y<0.
回顾与反思 (1)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问题常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来解决;反过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又常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决.
(2)利用函数的图象能更好地求不等式的解集,先观察图象,找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再根据交点的坐标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例2.(1)已知抛物线,当k= 时,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两点.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最低点在x轴上,则a= .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A(α,0),B(β,0),且,则k的值是 .
分析 (1)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两点,相当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根的判别式⊿>0.
(2)二次函数的图象的最低点在x轴上,也就是说,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相等,即⊿=0.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A(α,0),B(β,0),即α、β是方程的两个根,又由于,以及,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到结果.
请同学们完成填空.
回顾与反思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无交点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数根的问题,这可从计算根的判别式入手.
例3.已知二次函数,
(1)试说明:不论m取任何实数,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
(2)m为何值时,这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
(3)m为何值时,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
分析 (1)要说明不论m取任何实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只要说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0.
(2)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也就是方程有两个负实数根,因而必须符合条件①⊿>0,②,③.综合以上条件,可解得所求m的值的范围.
(3)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说明方程有一正一负两个实数根,且两根互为相反数,因而必须符合条件①⊿>0,②.
解 (1)⊿=,由,得,所以⊿>0,即不论m取任何实数,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轴有两个交点.
(2)由,得;由,得;又由(1),⊿>0,因此,当时,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
(3)由,得m=2,因此,当m=2时,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
探索 第(3)题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轴,即二次函数是由函数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对一次项系数有何要求呢?请你根据它入手解本题.
[当堂课内练习]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
则方程的解是 ,
不等式的解集是 ,
不等式的解集是 .
2.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 ,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 .
3.已知方程的两根是,-1,则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 .
4.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a的值及交点坐标.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二次函数,画出此抛物线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方程的解是什么?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大于0?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小于0?
2.如果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求c的值.
3.不论自变量x取什么数,二次函数的函数值总是正值,求m的取值范围.
4.已知二次函数,
求:(1)此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草图;
(2)以此函数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
(3)x为何值时,y>0.
5.你能否画出适当的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
B组
6.函数(m是常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 ( )
A.0个 B.1个 C.2个 D.1个或2个
7.已知二次函数.
(1)说明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2)求这两个交点间的距离(关于a的表达式);
(3)a取何值时,两点间的距离最小?
[本课学习体会]
26 . 3 实践与探索(4)
[本课知识要点]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MM及创新思维]
上节课的作业第5题:画图求方程的解,你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来看一看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
甲:将方程化为,画出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
乙:分别画出函数和的图象,观察它们的交点,把交点的横坐标作为方程的解.
你对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看法?请与你的同学交流.
[实践与探索]
例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 ;
(2).
分析 上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解法都是可行的,但乙的方法要来得简便,因为画抛物线远比画直线困难,所以只要事先画好一条抛物线的图象,再根据待解的方程,画出相应的直线,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解.
解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函数和的图象,
如图26.3.5,
得到它们的交点(-3,9)、(1,1),
则方程的解为 –3,1.
(2)先把方程化为
,然后在同一直角
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和
的图象,如图26.3.6,
得到它们的交点(,)、(2,4),
则方程的解为 ,2.
回顾与反思 一般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时,可先将方程化为,然后分别画出函数和的图象,得出交点,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解.
例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组的解:
(1); (2).
分析 (1)可以通过直接画出函数和的图象,得到它们的交点,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2)也可以同样解决.
解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和的图象,如图26.3.7,
得到它们的交点(,)、(1,1),
则方程组的解为.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和的图象,如图26.3.8,
得到它们的交点(-2,0)、(3,15),则方程组的解为.
探索 (2)中的抛物线画出来比较麻烦,你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此题的方法吗?比如利用抛物线的图象,请尝试一下.
[当堂课内练习]
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精确到0.1) ;
(2).
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解: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
(1) (2)
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组的解:
(1); (2).
B组
3.如图所示,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交于A(-2,4)、B(8,2).求能使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本课学习体会]
第二十六章小结与复习
一、本章学习回顾
1. 知识结构
2.学习要点
(1)能结合实例说出二次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会画出它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3)掌握二次函数的平移规律。
(4)会通过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和最值。
(5)会用待定系数法灵活求出二次函数关系式。
(6)熟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关系。
(7)会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二次函数时,要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化中,在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过程中,在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方程与方程组时,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本章复习题
A组
一、填空题
1.已知函数,当m= 时,它是二次函数;当m= 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m= 时,抛物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为非正数.
2.抛物线经过点(3,-1),则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
3.抛物线,开口向下,且经过原点,则k= .
4.点A(-2,a)是抛物线上的一点,则a= ; A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B是 ;A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C是 ;其中点B、点C在抛物线上的是 .
5.若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上,则c的值是 .
6.把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新图象的函数关系式为 .
7.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1,那么m的值等于 .
8.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截得的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9.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根据图象可知,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10.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且经过点(-2,-2),则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
11.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0)和点(0,1),则函数关系式为 .
12.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向 ,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当x= 时,y有最 值是 .
13.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若,那么c值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
14.已知函数.当m 时,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当m
时,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当m 时,函数的图象是开口向上,且经过原点的抛物线.
15.一条抛物线开口向下,并且与x轴的交点一个在点A(1,0)的左边,一个在点A(1,0)的右边,而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写出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
二、选择题
16.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有 ( )
① ② ③ ④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7.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原点,则m的值必为 ( )
A、-1或3 B、-1 C、3 D、无法确定
18.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 ( )
A、没有交点 B、只有一个交点 C、只有两个交点 D、至少有一个交点
19.二次函数有( )
A、最大值1 B、最大值2 C、最小值1 D、最小值2
20.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函数,,的图象,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D )
A、都是关于x轴对称,抛物线开口向上
B、都是关于y轴对称,抛物线开口向下
C、都是关于原点对称,抛物线的顶点都是原点
D、都是关于y轴对称,抛物线的顶点都是原点
2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
A、 B、且
C、 D、且
22.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由的图象 ( )
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
B.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C.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
D.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
23.某旅社有100张床位,每床每晚收费10元时,客床可全部租出.若每床每晚收费提高2元,则减少10张床位租出;若每床每晚收费再提高2元,则再减少10张床位租出.以每次提高2元的这种方法变化下去.为了投资少而获利大,每床每晚应提高 ( )
A、4元或6元 B、4元 C、6元 D、8元
24.若抛物线的所有点都在x轴下方,则必有 ( )
A、 B、
C、 D、
25.抛物线的顶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
A、(-1,3) B、(-1,-3) C、(1,3) D、(1,-3)
三、解答题
26.已知二次函数.
(1)写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大或最小值;
(2)求抛物线与x轴、y轴的交点;
(3)作出函数图象的草图;
(4)观察图象,x为何值时,y>0;x为何值时,y= 0;x为何值时,y<0?
27.已知抛物线过(0,1)、(1,0)、(-1,1)三点,求它的函数关系式.
28.已知二次函数,当x=2时,y有最大值5,且其图象经过点(8,-22),求此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29.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A(-2,0),B(3,0)两点,且函数有最大值2.
(1)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2)设此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P,求⊿ABP的面积.
30.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组)的解:
(1); (2).
31.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m(件)与每件的销售价x(元)满足一次函数:m=162-3x.
(1)写出商场卖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利润y与每件的销售价x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商场要想每天获得最大的销售利润,每件商品的售价定为多少最合适?最大销售利润为多少?
B组
一、选择题
32.若所求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抛物线有相同的顶点,并且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所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为 ( D )
A、 B、
C、 D、
33.二次函数,当x=1时,函数y有最大值,设,(是这个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则 ( )
A、 B、
C、 D、
34.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 ( )
A、没有交点 B、相交于两点
C、相交于一点 D、相交于一点或没有交点
二、解答题
35.若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的下方,求m的值.
36.把抛物线的图象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求m、n.
37.如图,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且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x轴负半轴上,OA=OB,
(1)求m的值;
(2)求抛物线关系式,并写出对称轴和顶点C的坐标.
38.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三位学生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
甲:对称轴是直线x=4;
乙: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
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且以这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
请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C组
解答题
39.如图,已知二次函数,当x=3时,
有最大值4.
(1)求m、n的值;
(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A、B,
求A、B点的坐标;
(3)当y<0时,求x的取值范围;
(4)有一圆经过A、B,且与y轴的正半轴相切于点C,
求C点坐标.
40.阅读下面的文字后,解答问题.
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点A(0,a) 、B(1,-2)、 、 ,求证:这个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题目中的矩形框部分是一段被墨水污染了无法辨认的文字.
(1)根据现有信息,你能否求出题目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若能,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请你根据已有信息,在原题中的矩形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条件,把原题补充完整.
41.已知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A(,0)、B(,0),其中<,P为顶点,∠APB=90°,若、是方程的两个根,且.
(1)求A、B两点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4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1)当m≠-4时,说明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必有两个交点;
(2)求m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情况下,若,求C点坐标;
(4)求A、B两点间的距离;
(5)求⊿ABC的面积S.
第二十六章自我检测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精心选一选(每题4分,共20分)
1.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 ( )
A、(2,0) B、(-2,0) C、(1,-3) D、(0,-4)
2.若(2,5)、(4,5)是抛物线上的两个点,则它的对称轴是 ( )
A、 B、 C、 D、
3.已知反比例函数,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函数的图象经过的象限是 ( )
A、第三、四象限 B、第一、二象限
C、第二、三、四象限 D、第一、二、三象限
4.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1,0),(3,0),其形状与抛物线相同,则的函数关系式为 ( )
A、 B、
C、 D、
5.把抛物线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抛物线,则 ( )
A、b=2,c= -2 B、b= -6,c=6 C、b= -8,c=14 D、b= -8,c=18
二、细心填一填(每空3分,共45分)
6.若是二次函数,则m= 。
7.二次函数的开口 ,对称轴是 。
8.抛物线的最低点坐标是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9.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1),则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 ,它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为 个。
10.若y与成正比例,当x=2时,y=4,那么当x= -3时,y的值为 。
11.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
12.有一长方形条幅,长为a m,宽为b m,四周镶上宽度相等的花边,求剩余面积S(m2)与花边宽度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
13.抛物线与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b= 。
14.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 –1,则= 。
15.已知点A(1,4)和B(2,2),试写出过A、B两点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任写两个)
、 。
三、认真答一答(第17题8分,其余各9分)
16.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2)。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画出它的图象,并指出图象的顶点坐标;
(3)当x>0时,求使y≥2的x的取值范围。
17.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1)抛物线经过点(0,3)、(1,0)、(3,0);
(2)抛物线顶点坐标是(-1,-2),且经过点(1,10)。
18.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1,0)。
(1)求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B的坐标;
(2)D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是抛物线上的一点,且以AB为一底的梯形ABCD的面积为9,求此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19.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假设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每千克活蟹的市场价每天可上升1元,但放养一天需各种费用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天全部售出,售价是每千克20元。
(1)设x天后每千克活蟹的市场价为P元,写出P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销售总额Q元,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3)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得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
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应用
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
实际问题
PAGE
42
第 42 页 共 45 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第二十八章 数据分析与决策
【本章学习要点】
1.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借助媒体查找有关资料或亲自调查获得数据信息.
2.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3.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权重进行决策.
4.进一步掌握设计调查方案以及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5.经历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全过程,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8.1借助媒体作决策(1)——查询数据作决策
【本课学习要点】
了解媒体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会从媒体上获取数据信息,包括上网、看电视、读报、听广播等,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行决策.
【新课导入】
某集团公司为提升企业文化品位,本周六准备举行运动会,但考虑到现阶段是多雨季节,为了能保障运动会的顺利进行,请你帮助公司领导作出决策:运动会是否要改期进行?你的决策需要哪些数据信息?你能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此类问题的决策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了解本周六的天气情况,而借助媒体则是一种获取数据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等途径了解天气变化情况,也可通过上网查询、电话查询等方式了解本周六的天气情况,当然还可以向一些有经验的老人请教……
【实践与探索】
例1.小张老师是个足球迷,2004年暑假期间恰逢第13届亚洲杯足球赛在中国举办,于是比赛期间他又成了电视迷……请问:小张老师可以靠什么渠道来选择自己要看的电视节目?
解:小张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电视节目:看电视节目报、看电视本身的节目预告、上网查询等.
例2.小明家准备五月一日到外地旅游,通过上网调查,小明发现:旅游目的地的气温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某日,该地日平均气温情况如下表所示:
海拔(单位:km) 0.5 1 1.2 1.5 2 2.4 2.6 3
气温(单位:℃) 18 15.1 13.8 12.1 9 6.6 5.3 3
若小明家有一旅游目标景点处于该地海拔4650米处,问按气温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当日该景点处的日平均气温应该约为多少摄氏度?
分析:如图28.1.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描点,可以看出这些点基本上处于一直线上,也就是说,气温y(℃)可以看作是海拔高度x(km)的一次函数.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求得气温y(℃)与海拔高度x(km)之间的近似函数关系式为.
当(km)时,

因此,我们可以估计当日该景点处的日平均气温应该约为℃.
回顾:由例2求得的函数关系式可以看出:海拔每升高1km,气温将下降6℃.
探索:某校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全体初三教师去新、马、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旅游,由1名校长带队.是学校组织团队前往还是联系旅行社出行呢?如果联系旅行社是首先考虑服务质量还是首先考虑旅行费用呢?最后通过本市有关报纸的介绍了解了全市几十家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决定在服务质量最好的甲、乙两家旅行社中选择一家价格便宜的旅行社.该校校长通过上网查询得知两家旅行社的报价都是每人2800元,后通过电话查询了解到这两家旅行社暑期对于教师都可给予优惠,但优惠方案不同.具体优惠措施如下:甲旅行社可给予每位教师(包括一名带队校长)八五折优惠;乙旅行社可免去一名带队校长的费用,其余教师九折优惠.
(1)请你帮助校长作出选择:选择两家旅行社中的哪一家,使学校支付的旅游总费用最少.
(2)若初三教师共有21人(不包括带队校长),问应选哪家旅行社?这时应支付旅游总费用多少元?
分析:外出旅游既要价钱便宜又要舒适方便,从而真正体现“休闲”,玩得舒心.为了避免旅途中在交通、食宿安排等方面分配过多的精力,团队外出旅游一般都联系旅行社.至于选择哪家旅行社,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媒体去调查了解服务质量,在服务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我们还可借助媒体了解价钱,综合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我们作出决策……
解:(1)设该校有x名初三教师在1名校长带领下去新、马、泰旅游,选择甲、乙旅行社的费用分别为、, 则由题意得: , .
①若,则,解得;
②若,则,解得;
③若,则,解得.
(2)由于21>18,所以选择甲旅行社,此时(元).
答:(1)若初三教师为18人(不包括带队校长),则在甲、乙两家旅行社中任选一家;若初三教师人数少于18人,则选择乙旅行社;若初三教师人数超过18人,则选择甲旅行社.
(2)由于该校初三教师共有21人(不包括带队校长),超过18人,故选择甲旅行社较为便宜,这时应支付旅游总费用为52360元.
回顾与反思:
(1)有时作出一个决策需要许多信息,象上面的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许多信息,如全市各家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各旅行社的价钱比较等等,而借助媒体得到相关数据则是一种便捷的获取丰富、实时的信息的有效渠道与方式.
(2)从媒体上得到相关数据后,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才能作出决策.如上面问题中,必须对该校初三教师的人数进行分类讨论,才能作出相应的决策.而这则需要我们具有“分类”的数学思想与“函数”的意识与方法.
【当堂课内练习】
1. 证券投资者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股市行情,进行股票买卖决策?
2.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就城镇居民对物价水平满意程度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可估计2001年城镇居民中对物价水平表示认可的约占_______%.
3.如果你的家庭计划在今年在五一长假期间外出旅游,那么你准备提供哪些方面的信息给家长以决定你们的旅游目的地?你将从哪些渠道查询相关数据以便作出决策?把你的决策过程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看看你考虑得是否全面.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你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2004年在雅典举行的第28届夏季奥运会各国运动员所获金牌情况?
2.在某市人才网上“人才招聘”栏目中有A、B两家工作环境相仿的公司登出了招聘条件基本相同的信息,但工资待遇有些差异:A公司,年薪12000元,从第二年起每年在上次年薪基础上提高20%;B公司,半年薪6000元,从第二年起每半年在上次半年薪基础上提高10%.如果你的情况恰好与这两家公司的招聘条件相符,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B组
3.某市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标题为“本市电动自行车合格率为82%”.
(1)这则新闻是否说明该市所有品牌的电动自行车的合格率均为82%?
(2)你认为这则消息中的数据是来源于普查,还是抽样调查?为什么?
(3)如果已知在这次质量监督检查中共查出不合格电动自行车36辆,你能算出共有多少辆电动自行车接受检查了吗?
(4)如果在该市一家商场检查了2辆电动自行车发现有1辆不合格,即合格率为50%,是否可以由此断定该晚报上的那则新闻是虚假新闻?为什么?
【本课学习体会】
28.1借助媒体作决策(2)——全面分析媒体信息
【本课学习要点】
1.学会对来自媒体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来自媒体的数据的分析与交流,在全面分析信息、提高分析辨别能力的同时,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新课导入】
2003年5月,由于“非典”影响,北京海淀区教育网开通了网上教学.该区某校初三某班班主任为了了解学生上网学习时间,对本班40名学生某天上网学习时间进行了调查,如果只用这40名学生这一天上网学习时间作为样本去推断全国初三年级学生每天上网学习时间,这样的推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显然,这样的推断是不合理的.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作为样本,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实践与探索】
例1.以下是一些来自媒体的信息,谈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1)某报社记者于2004年8月7日晚在2004年亚洲杯决赛现场北京工人体育场调查了2000名观众,调查数据显示:91%的中国人爱看中超联赛.
(2)某医院自办的小报刊载:由于98%的人认为目前医药费用比较合理,因此目前医院各项收费总体而言是合理的.(数据来源于对该市所有医院的医务人员的一项问卷调查)
分析:来自媒体的信息需要我们读者进行全面的分析,辨别真伪,作出自己的判断.
解:(1)91%这一数据明显偏高.因为调查对象缺乏代表性:由于是在足球比赛现场调查人们对足球的喜爱程度,相当于在“足球迷”中调查统计“足球爱好者”的比例,因此难以得到一个真实、恰当的数据.
(2)“目前医院各项收费总体而言是合理的”这一结论不可信.因为调查选取的对象都是医务人员,对于整个社会群体尤其是就医者群体来说明显缺乏代表性.因此得出的相关结论很不可信.
例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西部有一个人口总数为370万(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多民族城市——贵阳市,图28.1.2(1)和图28.1.2(2)是2000年该市各民族人口统计图.
根据上面的人口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可知:
2000年贵阳市总人口中布依族占的百分比为___________,苗族人口数为_______________.
分析:直方图与扇形统计图两者要结合起来看,才能把问题求解,得到正确答案.
解:(1)15%×30%=4.5%;(2)370×15%×40%=22.2(万人).
探索:为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毕业生报考,某校在招生广告上大力宣传该校近年来的办学成就,并制作了近五年该校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人数统计图(图28.1.3).
你认为该校制作的统计图是否存在误导的成分?实际情况是否如广告所言?另外,升入大学的人数与升入大学的比例这两个统计量中哪个更能说明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应届毕业生,如果你打算报考该校,那么你认为还需了解哪些信息以便你作出正确的决策?
简析:①纵轴视觉上的比例存在误导的陷阱;②选用“升入大学的学生数占当年学校毕业生数的比例”这一统计量显然比“升入大学的人数”更合理;③还需了解每年同期其它学校升入大学的学生数占当年学校毕业生数的比例、近几年大学是否存在“大规模扩招”等现象;④还可了解该校每届毕业生当年入学时的总体成绩情况以便与毕业时高考成绩作比较……总之,面对媒体数据,我们应全面分析,以便作出决策.
回顾与反思:从以上实际问题中可以看出,媒体虽然能给我们传递大量的信息、数据,帮助我们决策,但有些时候媒体也可能误导我们.因此,一方面,面对媒体信息,我们必须全面分析,不能成为媒体信息的“奴隶”;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比较规范的统计报告应该说明调查的细节,如调查了多少对象,是怎样抽取调查对象的,等等.例如,为了调查市场上酱油的质量,如果我们进入市工商局旁的一家大型超市选取其中一种家喻户晓的品牌的酱油并抽样其中的一瓶检测质量,那么这样的调查显然毫无意义.
【当堂课内练习】
1.一则广告称,“本药品对各种癌症的治愈率达80%,研制成功10年来,已使几万名癌症患者得以康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互联网上有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于1998年10月对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学以致用情况的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喜欢把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决或解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完全符合 比较符合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小学生 51.6% 32.2% 11.6% 4.6%
初中生 47.7% 36.9% 13.0% 2.4%
高中生 29.9% 49.2% 18.9% 2.0%
请你对互联网上这份调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进行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请你根据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判断该广告中的数据是否可靠,并说出你的理由.
2.如图是某晚报“百姓热线”一周内接到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电话最多,有90个.请根据题中给出的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周内“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多少个?(2)本周内“百姓热线”接到有关道路交通的电话有多少个?
B组
3.某晚报刊载:某师范院校大学生利用暑假对500户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98%家长对“您爱自己的子女吗?”这一问题回答“是”.而这500户家庭的子女在面对“您体会到家长对您的爱吗?”这一问题时回答“体会到”的仅占21%.请你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课学习体会】
28.2亲自调查作决策(1)——调查方案的设计
【本课学习要点】
进一步掌握设计调查方案的方法,并学会通过亲自调查去搜集数据.
【新课导入】
学校准备举办六一庆祝活动,为了使得活动内容更受同学们的喜爱,学校在全校征求意见、建议.作为学校的主人,同学们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为学校献计献策呢?显然,通过亲自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如调查同学们最喜爱的节目,等等)提供给学校相关部门作参考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参政议政”方式.
【实践与探索】
例.某品牌的洗衣机生产厂家为了了解顾客对该品牌洗衣机的满意程度,在洗衣机的使用说明手册中附上了一份意见表.表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如果您对本产品不满意,请在下表中填上“不满意”,然后将此表寄回本厂服务部.本厂通讯地址为:××省××市×××路××号,邮编:××××××.
该厂服务部根据回信统计出对产品不满意的顾客数,再从厂家销售部获知该品牌洗衣机的销售量,利用公式“”计算出该品牌洗衣机的顾客满意率.
请分析该厂设计的调查统计方案是否恰当.如果你认为不恰当,请在评价之后对该方案作出你认为比较恰当的调整方案(只要能比原方案更合理一点即可),以便能得到更真实的数据——满意率,从而为厂家对“是否需要加快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分析:按照厂方的调查方案去调查统计,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最后计算得到的满意率与实际满意率相比较会有多大的区别.很明显,这样统计出来的满意率不合实际,明显偏高.其原因有:①夹在使用手册中的调查表不一定会引起顾客的注意;②一般说来,顾客洗衣机刚买时不会有多大意见,但当感到不满意时,就不一定会找到那张表了;③即使顾客注意到了调查表并保存了那张表,但要求顾客填表、买信封、邮票、填写通讯地址、邮编等,有些顾客会嫌麻烦,就算不满意也不一定愿意去与厂家计较了;而且当顾客感到不满意时,应该比较气愤,在那种心情状态下还要他(她)另外花钱买邮票、信封,可能许多顾客采取的方式更多可能性是“自认倒霉”,而不会去继续“劳命伤财”了……以上种种原因都将决定“该厂服务部根据回信统计出的对产品不满意的顾客数”远远小于实际“不满意顾客数”,因此厂家设计的调查方案很不恰当,难以得到较为准确的顾客满意率.
解:该厂设计的调查统计方案不恰当.
调查方案调整如下:将调查表更换为明信片(厂家通讯地址、邮编印刷好,邮票贴足),顾客感到对产品不满意时只需在明信片上“对本产品不太满意”或“对本产品很不满意”上打上“√”,然后写上顾客的联系方式寄出即可(对于提出意见、建议者厂家承诺回赠一份小礼品).另外,在产品使用手册上再印上一个意见反馈电话号码(免费电话),顾客可以在打电话、寄明信片中任选一种方式反馈信息.这样的方案既体现了“顾客至上”的理念,又比原方案更科学、合理.
探索:在北京市“危旧房改造”中,小强一家搬进了回龙观小区.这个小区冬季用家庭燃气炉取暖.为了估算冬季取暖第一个月使用天然气的开支情况,从11月15日起,小强连续八天每天晚上记录了天然气表显示的读数,如下表(注:天然气表上先后两次显示的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使用天然气的数量):
日期 15日 16日 17日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天然气表显示读数(单位:m3) 220 229 241 249 259 270 279 290
小强的妈妈11月15日买了一张面值600元的天然气使用卡,已知每立方米天然气1.70元,请你估算这张卡够小强家用一个月(按30天计算)吗?为什么?
分析:本题取材于生活实际,主要考查同学们是否真正掌握了统计的知识和用样本估算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能否自觉地用统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表中的数据反映了7天使用天然气的数量(而不是8天).计算这一周平均每天使用天然气的数量时用即可,然后用样本去估算总体,则可以得到“够用”的结论.
解:(略)
回顾与反思:
(1)调查首先应制订合适的调查方案,而这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方案的设计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调查时究竟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方式进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而用样本估算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则是一种较简便、实用的统计方法.希望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当堂课内练习】
1.教育局为了了解本区域内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调查问题为:你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感觉如何?A.非常满意; B.很不满意.
你觉得这项调查问题设计得怎样?
2.请你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全班同学对华东师大版数学新课标教材的态度,将所收集到的数据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用简单的文字说明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某班班主任为了了解本班现任班干部的群众满意度,准备由班长组织一次班干部满意率测评.班长是这样调查的:班长在上面报某位班干部的姓名,对这位班干部的工作满意的同学举手,副班长统计人次……请你谈谈班长设计的这个调查方案的看法.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班委会准备利用周日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事先做了“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如图所示.假设你是这个班的体育委员,你会组织观看的比赛是________________.
B组
3.请你对第1题中的问题设计一个你认为比较合理的调查方案.
【本课学习体会】
28.2亲自调查作决策(2)——怎样整理数据好
【本课学习要点】
1.学会亲自调查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进行决策.
2.能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所搜集到的数据,得出比较全面、客观、合理的结论.
【新课导入】
某家电商场经销南京产的熊猫彩电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四种型号,商场柜台经理经统计得一周内共销售出熊猫彩电64台,其中上述型号分别售出5台、21台、32台、6台,在研究电视机出售情况时,该家电商场柜台经理关心的是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和5台、21台、32台、6台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吗?如果不是,那么他会关心什么?
显然,在这个例子中计算平均数没有多大意义.迄今为止,我们已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如果你是该商场负责销售熊猫彩电的柜台经理,那么你会关心哪个统计量呢?
【实践与探索】
例1.尽管长江三峡工程的发电机组陆续投入使用,为缓解我国电力紧张的局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2004年许多大中城市电力仍然非常紧缺.因此,许多家庭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响应、落实政府的“节约用电”号召.小芳同学在暑假末亲自统计了她所在的小区中24户家庭2004年7~8月用电情况及2003年同期用电情况,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用电量单位:千瓦·时):
用户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3年7~8月 325 252 186 405 78 381 362 334 198 284 408 562
2004年7~8月 273 225 192 316 70 326 320 285 168 235 356 402
用户时间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年7~8月 196 385 342 368 191 69 541 369 341 293 318 350
2004年7~8月 154 332 276 324 228 96 348 298 286 258 278 322
(1)请计算这24户家庭2004年7~8月平均每户家庭的用电量.
(2)根据小芳同学调查所得数据分析:该小区有没有真正落实“节约用电”的号召?
(3)如果小芳同学所在小区共有288户家庭,而且小芳所调查的24户家庭具有代表性,试估算该小区2004年7~8月与2003年同期相比共节约用电多少?
分析:用电紧张是当前经济发展迅猛的产物,一方面我们国家要继续加强电力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应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从而用实际行动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面对小芳同学调查到的数据,我们会运用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去分析、解释吗?
解:(1)这24户家庭2004年7~8月平均用电量为:
(千瓦·时)
(2)小芳所统计的这24户家庭中2004年7~8月与2003年同期相比用电减少的有21户,占所统计的24户家庭的87.5%.由此可见,“节约用电”的号召在小区内已深入人心,成效显著.
(3)这24户家庭2004年7~8月用电总量为(千瓦·时),
而这24户家庭2003年同期用电总量为(千瓦·时),
所以,这24户家庭平均每户节约用电(千瓦·时).
由于小芳所调查的24户家庭具有代表性,因此由题意可以估计该小区288户家庭2004年7~8月与2003年同期相比共节约用电(千瓦·时).
答:(略)
例2.某园林的门票每张10元(一次使用),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求,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该园林除了保留原来的售票方法外,还推出了一种“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个人年票从购票日起,可共持票者使用一年).年票分A、B、C三大类:A类年票每张120元,持票者进入园林时,无需再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60元,持票者进入园林时,需再购门票,每次2元;C类年票每张40元,持票者进入园林时,需再购门票,每次3元.
(1)如果你只选择一种购买门票的方式,并且你计划在一年中用80元花在该园林的门票上,试通过计算,找出可使进入该园林的次数最多的购票方式;
(2)求一年中进入该园林至少超过多少次时,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
分析:由题意可知,一共有四种购票方式.我们要作出决策,关键看一年所花门票费用与进入该园林的次数这两个量.
(1)只需对照每种购票方式,分别计算花80元能进入该园林的次数;
(2)显然,当进入该园林的次数较多时,选择购买A类年票较合算.那么“多”的标准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只需要分别计算出根据另三种方式花120元能进入该园林的最多次数即可.
解:(略)
探索:某超市信息中心采集了一些供求信息,其中对该超市中西红柿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进行调查后得到下表数据:
西红柿市场供需量信息表
日供给量(吨) 4.4 4 3.9 3.75 3.2 2.8
每千克价格(元) 2 2.5 2.6 2.8 3.5 4
日需求量(吨) 5.6 4.6 4.4 4 2.6 1.6
(1)为了使市场供需平衡,问此时市场需求量是多少?此时西红柿价格为每千克多少元?
(2)在超市保证供应的前提下,由于最终的日销售量由需求方决定,若超市的西红柿进货价为每千克1.6元,问超市将销售价定为每千克多少元时,每日销售西红柿的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分析:(1)供需平衡点即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情形.若设每千克西红柿的价格x(元)为自变量,则我们可分别求出供给量、需求量与价格x(元)之间的近似函数解析式.而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8.2.1)的交点即为第(1)小题的解.
(2)在第(1)小题中我们可求出日需求量(保证供应时即为日销售量,同时也是日进货量即供给量)与销售价格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而每千克西红柿的利润为()元,将每吨西红柿的利润乘以日销售量即为每日销售西红柿的总利润.
(3)动笔计算一下,看看该超市每日销售西红柿的总利润与销售价格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何?是否存在最大值?
解:(略)
回顾与反思: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真正目标,只要同学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周围的事与物,就可以发现许多现象中存在着数学方面的道理.愿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数学、享受数学.
【当堂课内练习】
1.某校初三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甲、乙两班学生的成绩统计如下:
分数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数 甲班 1 6 12 11 15 5
乙班 3 5 15 3 13 11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班学生成绩的众数为_________分,乙班学生成绩的众数为_________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_班;
(2)甲班学生成绩的中位数为_________分,乙班学生成绩的中位数为_________分,甲班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__%,乙班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__%.从中位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_班;
(3)若成绩在85分以上的为优秀,则甲班的优秀率为_______%,乙班的优秀率为______%,从优秀率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_班.
(4)请你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及以上的计算,对甲、乙两班的成绩作出你的综合评价.
2.某地区筹备召开中学生运动会,指定某校初二年级9个班中抽取48名女生组成花束队,要求身高一致.现随机抽取10名该校初二某班女生体检表(各班女生人数均超过20人),得身高如下(单位:cm):162,160,157,160,153,161,160,160,168,159.
(1)求这1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
(2)问该校能否按要求组成花束队,试说明理由.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光明中学环保小组对学校所在区的8个餐厅一天的快餐饭盒使用个数作调查,结果如下:125,115,140,270,110,120,100,140.
(1)这八个餐厅平均每个餐厅一天使用快餐饭盒__________个;
(2)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若该区共有餐厅62个,则一天共使用饭盒__________个.
2.空调大世界商场3月份、4月份出售同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台数如下表:
规格月份 1匹 1.2匹 1.5匹 2匹
3月 22台 30台 18台 14台
4月 26台 40台 24台 18台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1)商场3月份、4月份平均每月销售空调_________台;
(2)这两个月该商场出售的该品牌的各种规格的空调中,众数是_________匹;
(3)在研究5月份进货时,商场经理决定________匹的空调要多进,_______匹的空调要少进.
3.某校初三(1)、初三(2)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每班各选10人经过一周培训后进入比赛.各班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个数统计如下表:
输入汉字个数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初三(1)人数 1 0 1 5 2 1
初三(2)人数 0 1 4 1 2 2
(1)请你根据条件完成下表:
统计量 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 方差
初三(1)
初三(2)
(2)试从不同方面评价该校初三(1)、初三(2)班学生的比赛成绩(至少从两方面进行评价).
B组
4.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某省某地经过认真调查,提出以下水价调整方案: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原来的1.20元/m3调整为1.80元/m3,其中包含污水处理价格0.35元/m3调整为0.50元/m3;工业用水价格由1.60元/m3调整为2.50元/m3,行政事业用水价格由1.45元/m3调整为2.30元/m3,经营服务业用水价格由1.90元/m3调整为3.00元/m3,此三项中所包含的污水处理价格都由原来的0.35元/m3调整为0.60元/m3.
(1)根据以上提供的相关数据填写以下表格:
表一:用水价格表
用水类型 调整前价格(元/m3) 调整后价格(元/m3) 增加幅度(元/m3)
居民生活
工 业
行政事业
经营服务业
表二:污水处理价格表
污水处理类 别 调整前价格(元/m3) 调整后价格(元/m3) 增加幅度(元/m3)
居民生活
工 业
行政事业
经营服务业
(2)求出上面四类用水调价后的用水平均价格及污水处理的平均价格;
(3)试判断:该地自来水公司收费后计算所得的实际用水平均价格及污水处理的平均价格是否一定与上面你所计算得到的数据相符?并简单说明道理.
【本课学习体会】
阅读材料1 对一则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的思考
目前,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看,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主要是书面练习)为主.这样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们的广泛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同学们的欢迎?是否有效呢?1998年10月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北京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在全国10所城市对10~18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大型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在下列11种学习方式中,即“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用电脑、与朋友聊天”中,你最喜欢及你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分别是什么?
课题组共回收学生问卷3737份,其中有效问卷3371份,有效率达90.2%.课题组对有效问卷整理结果如下:
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总计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总计
实验 19.4 31.5 24.2 25.9 11.0 18.5 18.5 17.0
用电脑 23.9 21.1 20.1 21.2 19.6 12.2 8.9 12.1
读课外书 14.6 11.3 12.1 12.3 10.8 7.0 4.4 6.6
听讲 9.5 6.9 8.7 8.3 14.0 21.3 25.7 21.9
聊天 3.6 7.6 10.7 8.2 2.2 2.5 4.0 3.1
去图书馆 8.3 5.8 5.8 6.3 8.3 4.7 3.3 4.7
看电视 4.9 5.2 6.2 5.6 0.8 1.4 1.1 1.1
作业练习 6.7 3.6 5.4 5.0 13.8 17.7 21.1 18.5
参观 3.8 2.4 4.3 3.5 2.0 0.8 0.6 0.9
考试 3.0 2.8 1.0 2.1 11.5 9.4 6.1 8.3
背诵 2.3 1.8 1.4 1.7 6.0 4.7 6.4 5.7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学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
显然,同学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与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为数众多的同学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差别比较大的项目主要包括听讲、作业练习、考试等.学生中表示喜欢这些学习方式的人很少,然而认为这些方式有效的人却较多.
同学们,对于上面问卷中的问题,你们会怎样回答呢?不妨面向全班同学作一次实际调查、整理、分析,并将你们调查的结果与“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调查的结果作出比较.
最后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与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一样?
28.3在理论指导下决策(1)——考虑不同的权重
【本课学习要点】
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在问题情景中体会权重的意义.
【新课导入】
某校期末考试初二6个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为82分、83分、67分、75分、71分、63分,在计算年级平均分时,李利民同学是这样计算的:(分).
请问:一般情况下,李利民同学的计算方法对不对?要计算出年级平均数,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数据?在什么情况下,李利民同学的计算结果会正确呢?
【实践与探索】
例1.某小组14名同学一次英语口语测试的成绩为:1人100分,3人90分,4人80分,3人70分,2人60分,1人50分,求这个小组这次英语口语测试的平均成绩.(精确到0.1分)
分析:这14人的平均成绩应该用这14人的总成绩除以14.
解法1:(分)
答:这个小组这次英语口语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6.4分.
解法2:(分)
答:这个小组这次英语口语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6.4分.
例2.某食品公司准备招聘一名营销人员,对最后进入复试圈的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综合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甲 乙 丙
创 新 85 92 73
语 言 89 60 90
综合知识 72 94 89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该公司认为创新、语言和综合知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5∶3∶2较为恰当,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1)甲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为(分);
乙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为(分);
丙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为(分).
因此,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丙将被录用.
(2)由题意知创新、语言和综合知识三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50%、30%和20%,由此可得甲、乙、丙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甲的测试成绩为(分);
乙的测试成绩为(分);
丙的测试成绩为(分).
因此,如果创新、语言和综合知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5∶3∶2,那么甲将被录用.
回顾与反思:
(1)如果该公司将创新、语言和综合知识三项测试得分按3∶2∶5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这三方面的权重是多少?这时哪一位候选人被录用呢?
(2)为什么甲、乙、丙三人三项测试得分确定后,最后的测试成绩会有不同的答案?从上面的问题及其解答中,你理解“权重”的重要了吗?
【当堂课内练习】
1.某车间一周里加工某种零件的日产量是:有2天是36件,有2天是37件,有3天是40件,问这周该车间平均日产量是多少件?
2.小明射击训练的结果如图所示,他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自己的射击成绩进行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A.平均数为环
B.众数为8环,打8环的频率为40%
C.中位数为8环,比平均数高0.7环
D.此题中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都不相等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20次,其中5次射中10环,6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1次射中6环,则这名射击运动员平均每次射中的环数为_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2.小华同学统计了该班学雷锋小组的8名同学一个月内做好事分别为5件、6件、8件、15件、20件、26件、30件、34件,问: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每月做好事多少件?
3.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学期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外活动表现占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王征同学本学期这三项成绩依次是96分、86分、92分,则体育老师这学期将给王征同学体育成绩打多少分?
B组
4.某校欲招聘一名教师,对小张、小陈、小韩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小张 小陈 小韩
语言 82 70 75
计算机 70 90 80
专业知识 85 78 88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计算机、专业知识三项测试成绩的权重定为3∶2∶4,这三人谁将被录用?
【本课学习体会】
28.3在理论指导下决策(2)——平均要买几个才能得奖
【本课学习要点】
1.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做实验或进行模拟实验,记录数据,求出加权平均数评判平均要买几个才能得奖.
2.会运用相关知识计算简单的中奖概率或游戏获胜的概率.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接触过体育彩票?体育彩票的返奖率为55%.换句话说,平均每销售100元,将会有55元作为奖金奖励给购买体育彩票者中的幸运者(即中奖者),而另外的45元则用于支援国家或地方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及销售体育彩票的成本费用.
对于55%的返奖率这一数据,能否理解为购买平均100张体育彩票就有55张中奖呢?从你接触到的人群中了解到的信息,中奖面有这么大吗?那么,到底平均要买几张才能得奖呢?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相符吗?
如果返奖率确实为55%,而中奖面远远小于55%.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差异?
【实践与探索】
例1.某啤酒厂推出一种有奖销售方案:该厂在出厂的所有啤酒的瓶盖内分别印上“再”、“来”、“一”、“瓶”、“啤”、“酒”六个字中的一个(文字颜色与啤酒颜色相近,从瓶外无法看清文字),集齐分别印有这六个不同文字的六个啤酒瓶盖就可换取一瓶该品牌的啤酒.假如印有这六个文字的瓶盖个数一样多,而且每瓶啤酒的瓶盖上印有哪个文字也完全是随机的,那么,平均要买多少瓶啤酒才能中奖(奖1瓶啤酒)呢?试通过模拟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分析:如果幸运的话,买6瓶啤酒也许就能中奖;但也许购买50瓶、100瓶都无法中奖.那么,平均要买多少瓶啤酒才能中奖呢?请你估计一个答案,写在纸上(最后与模拟实验得到的答案作个比较,看看你的估计能力如何).下面我们利用计算器进行模拟实验:让计算器在1~6的范围内每次产生一个随机整数,作为购买到的那瓶啤酒的瓶盖上的文字的代号(1代表“再”、2代表“来”、3代表“一”、4代表“瓶”、5代表“啤”、6代表“酒”),若“中奖”,则一次实验结束,然后进行下一次实验.记录下每次实验得到的相关数据,整理如下:
实验序列 产生的1~6范围内的随机数
第1次实验 3 4 1 5 4 4 6 5 5 4 5 3 5 3 1 2
第2次实验 3 2 3 4 1 2 5 6
第3次实验 6 1 3 6 4 1 6 4 4 4 4 5 1 4 6 5
3 3 3 2
第4次实验 6 3 6 5 6 1 1 6 4 3 3 5 6 3 2
第5次实验 4 1 6 4 5 6 4 1 2 3
第6次实验 6 4 3 4 3 1 3 3 2 3 4 4 2 6 3 5
第7次实验 1 2 3 5 4 1 2 6
第8次实验 1 2 2 4 1 6 3 4 3 2 1 5
第9次实验 1 1 6 4 5 6 2 5 5 1 4 1 4 4 1 5
1 5 4 2 4 1 2 5 6 2 2 5 4 1 3
第10次实验 2 6 2 2 2 5 3 3 1 4 1 4
因为,
所以我们可以估计大约平均要购买15瓶啤酒才能中奖.
回顾:
(1)此题如果要通过纯计算求出“平均要购买几瓶啤酒才能中奖”非常困难,同时我们也不太可能为了解出此题真的去购买啤酒,而利用计算器、通过模拟实验则相对“简单”地求出了答案.
(2)模拟实验前你估计的答案是什么?与现在求得的“大约15瓶”误差大不大?
(3)本题的解法是通过实验去估计答案,因此要注意两点:①不同的人得到的答案不一定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再进行相同次数的实验答案也不一定相同;②要想答案尽可能准确,我们可以将实验次数尽可能地增加(但也要考虑到有无必要及可能性).因为实验次数充分大时,这个“平均数”将趋于稳定.
探索:上面的问题中若问“平均要购买几瓶啤酒才能中两次奖(即集齐2套瓶盖换2瓶啤酒)”,那么是不是简单地将“15”去乘以2从而得到30呢?答案是否定的.你估计是大于30还是小于30呢?亲自进行模拟实验试试看!也许答案会出乎你的意料.
例2.甲、乙、丙、丁四位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他们抛掷3枚硬币,若全部正面朝上,则甲胜;若全部反面朝上,则乙胜;若两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则丙胜;若两枚反面朝上一枚正面朝上,则丁胜.将他们的获胜次数记录、统计如下表:
游戏次数 10 20 30 40 50 80 100
甲 1 3 4 5 7 11 14
乙 2 4 5 5 6 10 13
丙 4 6 10 15 18 31 38
丁 3 7 11 15 19 28 35
当比赛进行到100次时,甲、乙两人连喊“运气不好”,至此游戏结束.
(1)分别计算游戏进行到30次、50次、100次时,甲、乙、丙、丁四位小朋友的获胜率;
(2)甲、乙两人真的是运气不好吗?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分析他们两人获胜率低的原因.
分析:表面上看,抛掷3枚硬币,观察出现正面朝上的枚数共有四种情形,即这个游戏共有四个不同结果,好象比较“公平”.但事实上,这四个结果是“等可能”的吗?
解:(1)游戏进行到30次、50次、100次时,甲、乙、丙、丁四位小朋友的获胜率如下表所示:
游戏次数 30 50 100
甲 13.3% 14% 14%
乙 16.7% 12% 13%
丙 33.3% 36% 38%
丁 36.7% 38% 35%
(2)甲、乙两人并不真的是运气不好,而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本身制订得并不公平.画出抛掷硬币的树状图(如图28.3.1):
从树状图中可以看出:P(全部正面朝上)= P(全部反面朝上)=;
而P(两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 P(两枚反面朝上一枚正面朝上)=.
因此,按照原来的游戏规则,甲、乙获胜的概率只有丙、丁获胜的概率的,故游戏不公平.
探索:针对上面的游戏,能否适当调整一下游戏规则,使得游戏对于四位小朋友来说做到公平?试给出两种不同的调整方案.
分析:调整方案关键在于将原规则中的不公平(获胜机会不均等)处去除,从而使得游戏公平.例如以下两种方案:
①实行积分制.甲获胜1次积3分,乙获胜1次积3分,丙获胜1次积1分,丁获胜1次积1分.这样到比赛结束看积分高低定胜负.
②甲与丙合作,乙与丁合作,即4位小朋友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对抗比赛.按照原先的游戏规则比赛也能保证游戏公平.
回顾与反思:
(1)游戏是否公平有时存在一定的隐蔽性,需要我们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分析、评判.而画树状图的关键则在于列出所有等可能出现的事件,从而确定各种结果出现的机会.
(2)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现在,你对街头小巷的一些所谓的“公平游戏”会作如何评价?
【当堂课内练习】
某商场春节期间进行有奖销售,规定每购买满50元商品可得刮刮卡一张,每张刮刮卡上印有“萬”、“事”、“如”、“意”四个字中的一个字,集齐分别印有“萬”、“事”、“如”、“意”四个字的四张刮刮卡即中奖——换取一张价值20元的购物券或领取一份价值20元的礼品包.假如印有“萬”、“事”、“如”、“意”的刮刮卡的张数一样多,而且每张刮刮卡上印有哪个字也完全是随机的,那么,平均要买满多少元商品才能中奖呢?试通过模拟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某电视台综艺节目接到参与节目的热线电话及短信共3000个,现要从中抽取“幸运观众”10名,王蕾同学发了一条短信,那么她成为“幸运观众”的概率为__________.
2.将一副中国象棋的全部棋子装入一纸箱中,将纸箱封好后在其一个面上挖一方形孔,让此孔刚好能通过一枚棋子.小孔朝下,摇动纸箱,使从小孔中掉出一枚棋子.
(1)掉出的棋子是红“车”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2)掉出的棋子是“马”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3)掉出的棋子是“兵”或“卒”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4)掉出的棋子不是“车”、“马”、“炮”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5)请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得出上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然后与你上面所填的概率结果作出比较,如果不相同,是不是“计算”与“实验”中一定有一项存在问题?
B组
3.有一种体育彩票,开奖号码为0000000~9999999之间的七位随机数(注:首位可以是0).若你购买到的号码恰好为开奖号码,则中特等奖;若你购买到的号码中连续6位与开奖号码对应相同(而且必须是相同数位,以下要求相同),则中一等奖;连续5位与开奖号码对应相同,则中二等奖;连续4位与开奖号码对应相同,则中三等奖;连续3位与开奖号码对应相同,则中四等奖;连续2位与开奖号码对应相同,则中五等奖.例如:若开奖号码为6579004,而你购买的号码为0079014,由于第3、4、5位号码相同,即连续3位与开奖号码对应相同,因此你中了四等奖.
(1)购买一张体育彩票中奖(等次不限)的机会大约有多大?
(2)试通过模拟实验求出平均要买多少张体育彩票才能中奖?
【本课学习体会】
28.3在理论指导下决策(3)——考试分数说明了什么
【本课学习要点】
1.通过对考试分数的分析,学会正确看待考试成绩,并初步了解如何评价试题的难度.
2.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感受频数、频率、抽样、统计图表、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
【新课导入】
张伟同学期中考试数学得了91分,语文得了84分.能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张伟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语文成绩要好?显然,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你能说出其原因吗?
成绩的高低与试卷的难易程度关联很大.因此,我们面对自己的考试分数应作横向比较,这样才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若期中考试班级数学平均分为92分,而语文平均分为75分,则相比之下张伟同学语文成绩比数学成绩要好.
【实践与探索】
例1.无锡市教研中心为了统计2004年初三学生参加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的成绩.从所有参赛学生中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的竞赛成绩(均为整数),并将所有抽取到的数据整理后分成五组,绘制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28.3.2所示.已知统计图中从左到右第一组和第五组的频率分别是0.1和0.05,第三个小长方形的高是第四个小长方形的高的2倍,第四个小长方形的高是第五个小长方形的高的3倍,第二组的频数是40.
请根据要求填空:
(1)第二组的频率为__________;
(2)抽取的学生数为__________;
(3)所抽取的学生的成绩的众数一定落在第二组内吗?为什么?
(4)若这次数学竞赛得奖率(含一、二、三等奖)为10%,则你估计评奖时所确定的最低分数线落在哪个分数段内?
分析:由于所抽取的所有数据都在49.5~69.5,69.5~89.5,89.5~109.5,109.5~129.5,129.5~149.5这五组内,因此这五组的频率之和为1.
解:(1)由题意知:第一、三、四、五组的频率分别为0.1、0.3、0.15、0.05,因此第二组的频率为;
(2)(人);
(3)尽管第二组的频率最大,但所抽取的学生的成绩的众数却不一定落在第二组内.因为频数40表示的是处于69.5~89.5的各分数的人数之和,并不是得某一个分数的人数.
(4)抽样数据显示:130分以上(含130分)占5%,110分以上(含110分)占20%,而获奖率为10%,因此由样本可估计总体情况为:评奖时所确定的最低分数线落在109.5~129.5内.
探索:
(1)例1中所抽取的100名学生的竞赛成绩的中位数一定为89.5分吗?同学们,讨论一下,看看谁说得有理.
(2)从该统计图上所反映的成绩情况看,请你估计:109.5~119.5和119.5~129.5这两个分数段中哪个分数段的人数多?
例2.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A、B、C、D、E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50名同学参与了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答辩情况得分表 表2 民主测评票数统计表
A B C D E “好”票数 “较好”票数 “一般”票数
甲 90 92 94 95 88 甲 40 7 3
乙 89 86 87 94 91 乙 42 4 4
规定:
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
民主测评得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
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得分×(1-a)+民主测评得分×a (其中0.5≤a≤0.8).
(1)当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
(2)a在什么范围时,甲的综合得分高?a在什么范围时,乙的综合得分高?
分析: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应用问题.评委打分经常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而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中0.5≤a≤0.8则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了民主,让学生选出自己信得过的班长.
解:(1)甲的演讲得分==92(分),
甲的民主测评得分=40×2+7×1 +3×0=87(分),
当时,甲的综合得分=92×(1-0.6)+87×0.6=89(分).
(2)∵ 乙的演讲得分==89(分),
乙的民主测评得分=42×2+4×1 +4×0=88(分)
∴ 甲的综合得分=,
乙的综合得分=.
当时,,
当时,,
又∵ 0.5≤a≤0.8
∴ 当0.5≤a<0.75时,甲的综合得分高;当0.75 说明:从例2可以看出,权重直接影响着最后的综合得分.因此,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先确定权重,即相关规定应制订在竞选之前,这样才真正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探索:某车间为了改善管理松散情况,准备采用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以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配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6,7,7,8,8,8,8,9,10,10,11,13,15,15,16
你认为管理者应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中选取哪个量确定为每人标准日产量最好?(注意:既要考虑到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要不挫伤工人工作积极性.)
分析:上面15个数据中,众数为8,平均数为10.07,中位数为9.管理者如规定众数8为标准日产量,则绝大多数工人不需努力就可完成任务,不利于促进生产;如果规定平均数为标准日产量,则多数工人不可能超产,甚至完不成定额,会挫伤工人积极性;比较合理的标准日产量应确定在大多数工人经努力能完成甚至超产的水平上.
解:选取中位数9为每人标准日产量最佳.
回顾与反思:考试分数、综合得分、生产定额的评价与确定直接影响到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态,因此必须本着科学的精神去评价与确定,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情态.例如,平时学习中的一些测试,试题难度太大则会使得大部分同学失去学习的信心;太容易则会使得部分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由此可见,试题难度的确定应该定得恰当、合理,才能发挥测试的最大功效——激发学生积极情态,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当堂课内练习】
1.在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分数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数 甲组 2 5 10 13 14 6
乙组 4 4 16 2 12 12
试比较两组同学成绩的优劣.
2.你知道美国选举总统的方案吗?请通过各种媒体查询相关信息,并请结合例2中的方案对此作出你的客观评价(包括你认为不够完善的地方).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在一次单元测试中,若小峰同学的成绩比他所在小组中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高2分,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小峰同学的成绩在他所在小组中不可能是最高的
B.小峰同学的成绩在他所在小组中不可能是倒数第二的
C.小峰同学的成绩可能比班级平均分低
D.小峰同学的成绩在班级中可能是最低的
2.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时10天于2001年9月1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落下帷幕.下表是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部分奖牌榜:
名次 国家(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1 中国 54 25 24
2 美国 21 13 13
3 俄罗斯 14 19 20
4 日本 14 14 25
请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以上数据.
3.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教育部门组织医疗机构对全市6万名初中生(初一、初二、初三各2万名)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利用抽测初三学生所得数据(精确到0.1)绘制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初三学生?
(2)题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所反映的样本指什么?
(3)能用这个样本的情况来估计该市6万名初中生的视力情况吗?为什么?
(4)如果视力在4.8以下(包括4.8)为不合格,则该市共约有多少名初三学生视力不合格?
B组
4.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第一天(2004年8月14日)共产生13枚金牌,中国运动员独揽4金,名列金牌榜第一.而这届奥运会上共将产生300枚金牌.有位体育爱好者根据第一天的比赛成绩推断:按此比例及进展趋势计算,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上将会保持金牌数第一,并将会获得90枚左右(4÷13×300≈92)金牌.
(1)这位体育爱好者的推理有道理吗?请作出你的评价.
(2)你知道第28届奥运会最后的奖牌榜情况吗?如果不知道,请借助媒体查询相关数据.
(3)将第28届奥运会最后的奖牌榜中的信息与上面那位体育爱好者推理而得的情况作比较,并对两者的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5.某校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一项校际比赛.在最近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单位:cm):
甲:585,596,610,598,612,597,604,600,613,601
乙:613,618,580,574,618,593,585,590,598,624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这10次选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历次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就很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如果成绩达到6.15m就能打破该项校际比赛记录,那么这时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又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本课学习体会】
阅读材料2 赋分法助你作决策
候选班干部 优 良 中 差
班长
副班长
学习委员
团支部书记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作决策.为了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合理,我们经常需要通过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帮助我们作出决策.
例如,学校进行优秀班干部评选,每班可申报一名优秀班干部,初三(1)班准备从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四人中评出一名优秀班干部.为了使评选结果符合班内大多数同学的意愿,通常可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全班每名同学在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四人中选出一位心目中的优秀班干部,得票数最多的那位班干部当选.可现在,班内有一名同学设计了如右表所示的一张评选表,投票者可对每名候选班干部作出评价,即对每名候选班干部从“优”、“良”、“中”、“差”四个等第中选一项.全班45名同学一致认为该表更科学,且具有创新意义,因此决定采用这份设计表.
候选班干部 优 良 中 差
班长 18 18 9 0
副班长 14 28 2 1
学习委员 16 26 3 0
团支部书记 18 12 13 2
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经现场投票、唱票、统计,最后评选结果如下表所示,则最终谁当选优秀班干部呢?
如果仅从得“优”的情况看,班长与团支部书记两人得票最多;“优”与“良”结合起来看,则副班长与学习委员相对要好些;仅从“差”来看,则副班长与团支部书记较差.如果把四项结合起来看,难以说清.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赋分法”帮助我们作决策.例如,得一票“优”得2分,“良”得1分,“中”得0分,“差”得分.按照这种赋分的方法,则班长得54分,副班长得54分,学习委员得58分,团支部书记得44分.因此,学习委员当选优秀班干部.
当然,在此类问题中,采用“赋分法”时究竟各“赋多少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再如,在这样一个问题中:
一次演讲比赛,10名评委分别对8名参赛选手进行评判,按表现情况由好到差分别给定“A”、“B”、“C”、“D”、“E”五个等第,要求根据10名裁判的打分综合排定8名选手的名次.
你能运用“赋分法”综合10位评委分别给8名参赛选手的打分排定8名选手的成绩名次吗?
课题学习 让我们一起做调查、分析与决策
【学习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课外活动——亲自参与调查的全过程,体验“学以致用”,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2.在实践中学会设计调查方案,经历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全过程.
3.通过调查获得数据,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最终作出决策.
4.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问题背景】
据报道,由于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现在中小学生除身高、体重两项指标外,身体其它方面的素质有明显下降之趋势.
请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设计一份合理的调查方案,了解所在的年级同学身体素质情况是否存在下降趋势,并通过亲自调查获取数据、分析数据,然后针对调查结果反映的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题研究】
1.怎样借助媒体获取上述报道的相关信息?——查阅相关报纸、上网搜索查询等.
2.学习小组分析、交流导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可能原因.
3.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所在年级同学的学习环境(竞争氛围及家庭环境等)及压力.
4.学习小组论证调查所在年级同学的身体素质情况的具体方案的可行性.确定调查身体素质的某一指标项目(如血压、肺活量、视力等),并借助媒体获取该项目的相关标准.
5.利用课外活动邀请相关教师参与,一起进行相关测量、获取数据.
6.设计相关统计表,对调查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7.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调查报告,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报告》或《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下降之原因分析及改进意见》等.
8.向有关部门递交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十八章小结与复习
一、本章学习回顾
1.知识结构
2.学习要点
(1)通过本章学习,感受数据对决策的重要性.
(2)在具体问题情景中了解数据的来源:一方面可以从媒体获取数据,但要对它进行全面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亲自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
(3)在具体问题情景中不断学习怎样设计问题、怎样选取调查对象和怎样分析数据等等,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决策.
二、本章复习题
A组
1.在抗击“非典”时期的“课堂在线”学习活动中,陈老师从5月8日至5月12日在网上答题个数的记录如下表:
日期 5月8日 5月9日 5月10日 5月11日 5月12日
答题个数 52 40 54 68 54
在陈老师这几天每天答题个数组成的这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
A.2,54 B.54,54 C.54,53 D.68,54
2.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营养情况,在初三(1)班抽取了8位学生的血样进行血色素检测,以此来估计该年级学生的血色素的平均水平,测得结果如下(单位:g):13.8,12.5,10.6,11,14.7,12.4,13.6,12.2,则这8位学生的血色素的平均水平为______________g.
3.渔民张大爷在水库中养了1万条鲫鱼,经测算成活率为92%.为了估计鲫鱼的总产量,随意捕捞了10条鲫鱼,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kg):0.4,0.6,0.4,0.5,0.3,0.6,0.8,0.6,0.5,0.3,在这个问题中,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_kg,估计共有鲫鱼约_____________kg.
4.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8名,销售部为了指定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8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250 210 170
人数 4 3 1
则这8位营销人员该月平均销售量为多少件?
5.有一篇报道称:“吸烟有害健康!专家统计发现,每吸一枝香烟,将缩短寿命1小时……”
另有一篇报道称:“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吸一枝香烟将缩短寿命1秒钟……”
试通过估算分析判断这两篇报道的真实性.
6.第28届奥运会于2004年8月在希腊雅典进行,由于希腊与中国的时差关系,比赛大多于北京时间14∶00~次日凌晨5∶00进行.因此尽管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程转播比赛节目,但也有许多中国的体育爱好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第一时间观看比赛的直播……为了了解同学们暑假观看奥运会的情况,小华同学面向全班同学设计了下面一份调查问卷:
问题:暑假奥运会期间,每晚你观看奥运会比赛节目到几点钟?
A.19∶30 B.20∶30 C.次日凌晨5∶00
你认为这个问题设计得合理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B组
7.在某市人才网上“招聘信息”栏目中有甲、乙两家电脑公司登出了招聘条件基本相仿的招聘信息,但工资待遇有些差异:甲公司,月薪2000元,从第二年起月薪在上一年月薪基础上增加100元;乙公司,月薪2000元,从第二年起每月在上一月月薪基础上增加20元.如果你的条件符合这两家电脑公司的要求,而且准备在这两家公司中应聘其中一家,那么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家电脑公司?
8.某班进行了一次数学单元测验,正、副班长对这次测验成绩进行了统计、整理,班长得到的结论是:该班平均分为76分,且及格率为100%;而副班长得到的结论是该班女生成绩平均比男生要高2.5分.
(1)这两个结论中一定有一个是错误的吗?想一想:他们对于同一次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2)若正副班长统计结果都正确,且已知该班男生平均成绩为75分,女生共有18人,你能求出该班总人数吗?若能,请求出班级人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C组
9.天惠超市对销量较大的A、B、C三种品牌的洗衣粉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70份(问卷由单选和多选题组成).对收回的238份问卷进行了整理,部分数据如下:
一、最近一次购买各品牌洗衣粉用户的比例如图所示:
二、用户对各品牌洗衣粉满意情况汇总表:
内容 质量 广告 价格
品牌 A B C A B C A B C
满意的用户数 194 121 117 163 172 107 98 96 100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品牌洗衣粉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广告对客户选择品牌有影响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你对厂家有何建议?
满意
30.2%
第2题
难以接受
14.1%
尚可接受
55.7%
第2题
第2题
其他投诉
医疗保健
房产建筑
环境保护
道路交通
表扬建议
图28.1.3
图28.1.2(2)
图28.1.2(1)
图28.1.1
图28.2.1
第2题
图28.3.1
图28.3.2
第3题
媒体查询
亲自调查
统计图表
统计量
(加权平均数等)
决策过程
提出问题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作出决策
整理数据
方式
工具
第9题
PAGE
1
第 1 页 共 32 页
同课章节目录